當我們在歐洲讀研我們在談什麼
上周末馬德里雨夾雪,連著見了好幾個本科時候的朋友。
有兩個工科男是在國內讀研,研二在奧地利交流一年,來馬德里旅遊。大家一起在家裡做飯,奧地利物價不算可愛,男生胃口又大,所以他們常要騎車跨了國境去捷克買菜。國內的氛圍可能讓男生自知責任重些,相當居家。直男Z利落地磕了一個蛋,落在平底鍋的熱油上,蛋白開始起泡,變得雪白,一邊還忙不迭讓幫忙翻譯麵條包裝上寫的要煮幾分鐘,遊刃有餘。
飯畢開始聊天,早就聽說國內有導師壓榨研究生的現象,學生經常要完成和學業無關的瑣事。聊起這個,工科男們也有同感,不過還是慶幸遇到的導師不算太壞。
同時還有經典三大問:
有無獎學金?論文/實驗做得怎麼樣了?有對象沒?
「能有一樣就蠻好了」。
國內到了研二很多都有出國交流的項目,無論公費自費,如果能同時拿回一年的學位是最好了,即使沒有大部分人還是挺希望能在經濟情況允許下讀書期間出去看看。理工科獎學金項目多些,但是申獎學金這種事有時和資源獲取能力更為相關。歐洲學制普遍較短,多為一兩年。節省時間,能體驗國外的學術環境,而部分小語種國家因其價格低廉越來越熱門。
還聊起以前宿舍樓下的食堂,校外的蒼蠅館子,酥脆的雜糧煎餅,彷彿中午11點食堂的氤氳熱氣迎面而來。想起有次有位業界大牛來系裡講座,老先生年逾七旬,依然氣度不改,腰桿筆直,照例晚上被系主任留下吃飯。有幸被老師一起拉去蹭飯,老先生落座第一句不問學業,先問:「你們食堂幾點開門?吃得飽嗎?一頓多少錢?」
食物永遠是能快速拉近距離的最佳話題。
周日和三個本科同學約在市中心吃火鍋。三人都在西班牙讀研,兩個在馬德里,一個在北部小城,據說那裡連年陰雨,民風質樸,鮮有外國人,古城原貌保持得很好。
雖然西語都還算紮實,但說起論文就"天下苦秦久矣"。A說第一個月緊張地經期紊亂,B說某天突然發現自己多了幾縷白髮。聊起各自班裡同學,發現本地西班牙同學很多都是半工半讀,非常辛苦,去麵包店買個兩三歐的小麵包就算奢侈了。班上一個本地同學跟我說:"我為讀這個研究生已經攢了好久的錢了";相對比中國學生,不愁生活費,(非)節假日在朋友圈裡就能看周圍人像有任意門,隨時出現在歐洲各個角落。
聊起以後發展,C找到了真愛,打算留在西班牙,父母方面也沒問題。同類型的工作在歐洲的工資水平一般超過國內,在馬德里或者巴塞,打定主意想找一份工作生活下去可能並沒有那麼難,但是想找到所謂「能夠實現自我」的工作就沒有這麼簡單了,可考慮到房價和將來子女教育問題似乎性價比也客觀。
B說雖然喜歡這裡的生活環境,但還是想念國內的家人朋友。
A今年畢業,論文剛開了個頭。
國內的同學,有的現在在家鄉當著老師;有的做外貿,天天焦急沒單下;有的曬孩子;有的最近出差還來了西班牙;有的已經很久不發生活狀態。
覺得這才是正常的,各自走上不同的道路,不需要再整齊劃一地往前進,fulanito的言行不再有參考意義。
七嘴八舌,又往鴛鴦鍋里加了一把粉條,紅湯咕嚕嚕地冒泡,雪白的魚丸脹起來。
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可承受消費水平容易虛高。回國買盒鴨脖人民幣40塊,摺合下來,也就5歐?畢竟這裡剪個頭髮都是10歐起跳。
覺得有時與其問自己想做什麼工作,不如先確定想要什麼生活狀態;想要了解自己,可以先看看周圍朋友是什麼類型。平心而論,並無高下之分,這幾年對多樣性的包容也是越來越大了。
雨夾雪沒停,吃走了一波又一波人,還調侃隔壁桌的老外:不懂吃火鍋,吃火鍋就是要磨(時間)的。
到現在,覺得很多以前遙不可及,自帶光環的東西不再那麼高高在上了,對國內某乎論壇上所謂的精英人士免疫力也強了些;與此同時,也知道一些高度是自己永遠無法企及的,力有不逮,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又一年考研成績出來,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但是生活還是要繼續的。時間沖刷一切好的壞的,模糊直至消失。
推薦閱讀:
※一個建築迷去去西班牙有哪些不可錯過的建築?
※趣說西班牙歷史(三)
※飛西班牙?先看各大航空公司的對比再買機票
※加泰羅尼亞公投前夜·巴塞羅那普通人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