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26-知識星球-【期權鬼周刊】「你還不知道華泰場外怎麼賺錢?我都懶得跟你聊了」

20180126-知識星球-【期權鬼周刊】「你還不知道華泰場外怎麼賺錢?我都懶得跟你聊了」

昨晚,前天中午,再加上大前天中午,我連續三天「被請吃飯」,有幾個朋友陸續來向我打聽場外期權的事情。

大家感興趣的點也非常的統一,就是——「場外期權是怎麼賺錢的!」

本來這篇內容是要放在專題的「波動率交易」一章中講的,但因為大家對怎麼賺錢非常感興趣,把這章內容提前,也算是順應民意了。

我認為華泰期貨的期權經營策略是非常經典的,如果連華泰的玩法都不知道個大概,真不太好意思在場外期權圈子裡混了。我覺得很有必要仔細講一講。

先講一下基礎原理。期權賺錢有三個盈利點:

第一點,利差收益。

怎麼理解?抓住「期權是具有槓桿的」這個特徵就能理解了。

買入一股股票,我們需要付出100%的資金,但持有一股股票期權,我們只需要付出10%的權利金。

在這筆交易中,期權的賣出方,也就是金融機構借出了槓桿,客戶借入了槓桿。金融機構為了對沖期權,要花100%的資金買入股票,而客戶只花10%的資金就能持有期權,享受股票上漲的收益。這其中就包含了一份借貸關係。

只要有借貸,就有利差。金融機構天然的優勢就是資金成本低,有的機構成本只有5.5%,他把期權內包含的利息價格設定為8.5%,賣給客戶。客戶也欣然接受,因為客戶在市場上找不到比期權利息成本低,槓桿率有類似的產品了。民間配資的確可以達到5到7倍槓桿,但是成本可能要高達月息1.1分或更高。

第二點,波動率收益。這是期權交易中,最體現金融機構技術水平的一點。

這一點中,又細分為兩點。第一,對未來波動率的研判能力;第二,對沖交易能力。

對未來波動率研判,就好像戰爭中的戰略布局。是最根本,最關鍵的。

波動率是期權定價的核心,金融機構賣出期權時,賣權的時候波動率已經確定,如果後市波動率水平上升,金融機構就要虧錢。

金融機構買入期權,那就反過來,買權的時候波動率已經確定,如果後市波動率水平下降,金融機構也要虧錢。

金融機構在買賣期權的時候,在定價上會給自己留出一定的安全墊。比如,市場波動率為20%,機構買入期權定價波動率就是18%,賣出期權定價就是22%。但即使如此,如果後市波動率水平上升到30%,即使是22%波動率賣出的期權也會產生巨大虧損。

再講第二點,對沖交易能力。

我經常遇到客戶問我這樣的問題,「請問你們賣出期權後,是怎麼對沖的,有沒有什麼公式,比如什麼時候價格到達什麼位置了,對沖多少手?有沒有什麼程序化交易的軟體?」。

對於這類問題,我的統一回答是這樣的,「不存在特定的對沖公式。至於程序化,量化交易系統,是有可能存在的,但我認為開發成本較高,期貨行業負擔不起」。

期權剛進入中國的時候,大家感到很神秘,覺得B-S定價模型就像一個科學定理一樣神聖不可侵犯。

實際上,這是一個屁股決定腦袋的問題。場外期權剛剛發展的一兩年,各大證券、期貨公司的領導對這個東西是一無所知,一批從國外回來的「淘金者」看中了國內的就業市場,對定價模型的作用誇大其詞,以便獲取謀取一個高薪職位。期權做市商業務還被描述成「穩定盈利」,現在回頭想想,有欺詐之嫌。13年的時候,海歸派都拿著200到800萬不等的年薪,放在今天看是不能想像的。

為了便於讀者理解,我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析「對沖交易能力」,請各位讀者先思考一分鐘,如果你是總經理,你會選什麼樣的人才來擔任對沖交易員的職位?

是量化交易人才,還是最優秀的金融工程師?

每個讀者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給我的答案是,我會招聘年輕的日內交易員,向他培訓期權基礎知識,讓他明白期權各個指標的含義,最終把他培養成一名優秀的對沖交易員。

沒錯,對沖交易能力的本質在於你的日內交易能力,無關基本面,無關波動率,就是你的日內盤感。

因為,我們定價所取得的波動率,是以每交易日收盤價進行計算的,但我們的對沖交易是每分每秒都在盯盤進行的。定價模型,與實際操作中,存在著理論與實踐的差別,就是日內行情。

舉例:螺紋鋼今日開盤3000元,盤中上衝到3100,收盤迴落到3020。我們還是以3020計算波動率,3020來計算期權持倉的delta等指標。但不同水平的對沖交易員,日內操作會不同,盈虧情況會大不相同。比如A交易員,選擇全天按兵不動,在盤末稍微調整頭寸;B交易員,看到盤中價格上漲,連忙對沖調整,盤末價格回落又調整一次,損失較大;C交易員,盤感較大,在螺紋有上沖跡象是先做部分調整,回落時再次調整一次,損失較小。

當然,如果哪家機構財大氣粗,開發一套量化對衝程序,交易能力相當於100個對沖交易員,還節約的人員工資和交易成本,那是後話了。

最後是第三點,代理交易。

這一點放在中國的環境下,可謂是不痛不癢。但是,在國外,即使是最初級的交易員,也就是我們國內的下單員,也要8萬美金的成本。

但在國內不一樣,一群手握千萬資金的投資經理,一邊抱怨「取消夜盤,要休息,要造娃」,一邊每天看盤到深夜不亦樂乎。也可謂是一大怪象。

我記得某位大佬說過,自己10年了,從來不下單,只做好「安全邊際」,「驅動力」研究,收集信息,拿出觀點,制定好策略,交給下面的小兵去執行。我覺得這才是正道。

買入一份場外期權之後,我們不需要關心止損,不需要關心浮盈是否要加倉,我們只需要關心策略制定的對不對。我們能騰出更多精力來關注別的事情。但是,我們不這麼做。

看到這裡,我想各位讀者已經具備了期權盈利模式的基礎水平了。

再來講華泰期貨的經營模式,就簡單多了。

因為講到具體公司的案例,涉及到敏感數據和事件,老規矩,這部分內容全部放進我的知識星球了。本人以前知乎文章隨筆,被不知名的人轉發給某大佬,最終被穿小鞋,自己都不知道,防著點,我也是為了保護自己。

鏈接:

https://wx.zsxq.com/mweb/views/topicdetail/topicdetail.html?topic_id=51144212511454&user_id=28255518424411?

wx.zsxq.com

二維碼:

最後向各位讀者報告一下場外市場運行的情況,以及展望。

場外期權從13年開始到今天,已經發展了整整五周年了,今年,18年,是第六年。在這五年時間內,證券期貨各顯神通,有中金公司個股期權低調賺5億,也有華泰期貨商品期權鶴立雞群賺1億。整個17年,場外市場總規模5000個億,商品股票各佔一半,但利潤方面,商品期權1億多,股票期權卻有20多億利潤,相差懸殊。而商品期權中,絕大部分的利潤是由華泰期貨創造的。

可見,「二八法則」已經遠遠無法說明我們正從事的金融行業了。我預計,18年商品期權盈利結構仍然會維持「一九法則」,也就是10%的機構創造90%的盈利,剩下90%的機構創造10%的盈利。股票和商品兩大塊,創收比例可能更懸殊,「一九十九法則」,也就是說股票期權創造99%的盈利,商品期權創造1%的盈利。

這並非是我危言聳聽,誇大其詞,商品期權的增長已經非常乏力,但股票期權的市場卻還很廣闊,18年很可能是商品期權盈利1到2億,股票期權盈利100億的結局。

各位從業者的獎金,到年底也會是一個天一個地。跟對了老闆的人,年終獎1000萬,跟錯隊伍了,年終獎可能只有10萬。

作為客戶,也不要覺得是隔岸觀火,事不關己。巨大的「貧富差距」必然會導致壟斷和人才流失,最終商品這塊市場會慢慢消亡。當然現在說這些還為時過早。


推薦閱讀:

20171004【場外鬼周刊】千億名義本金?什麼鬼!

TAG:期權 | 場外交易市場OTC | 場外市場交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