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檔原創節目火了!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為什麼現在文化類節目這麼火?

(關於《聲臨其境》,稍後我會在知乎提問中詳細分析。)

文化軟實力、受眾、節目自身規律三個角度。

——文化領域,受政策影響最大,因此,從頂層設計到具體執行,都應該納入考慮。

首先,我提一嘴這個問題的前提條件:社會經濟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高,有了更多的經濟能力來進行文化消費,異化的後現代社會人需要娛樂來排解負面情緒。這是綜藝節目從2014年至今蓬勃發展、野蠻生長的背景;

綜藝節目帶來的收視效益,是電視劇、紀錄片、電影、新聞節目等其他媒體藝術形式的好幾倍,投入和收益比可以達到1:5左右(具體數據我懶得找PPT了),這是綜藝節目快速發展,熱錢紛紛湧入的唯一原因。

1、文化軟實力——這個詞本來就帶著政治意味,近些年,由於大家都知道的我國的快速發展,大國自信被寫入演講稿,參見最新的去年習大大的開幕式報告中文化部分。一個經濟大體,一個政治大國,卻沒有與之相配的文化傳播力和影響力,沒有發掘出更大的文化生產力,其大國地位和日後的繼續發展,必然受到制約,文化軟實力必然是我國「大國」身份的一個表徵。

一個國家靠什麼傳播自己國家的優秀文化、世界觀價值觀、哲學思想和政治態度呢?

英美看中國網文,東南亞拉美看中國電視劇——流行文化,才能大眾傳播,經典如《老子》《紅樓夢》是很難對外傳播的。

知乎有個問題:是什麼阻礙了當前的中國成為文化輸出大國?,裡面有幾個回答分析地很到位。

影視藝術,是文化軟實力,尤其是文化對外傳播的中流砥柱,可以說,是最重要,最科學,最必然的載體。

影視藝術就這麼幾種: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綜藝節目。

這四種,基於傳媒科技和大眾傳播,如電影電視劇紀錄片已經有自身獨特的美學價值,而綜藝節目,還未成型。

在中國,唯一可以說是中國百分百原創的節目模式,叫做「聯歡晚會」。有人會說,春晚不是節目,那麼我想問,《綜藝大觀》,這檔有著「小春晚」之稱的綜藝節目,大家看過么?

83年的第一屆春晚之後,大家愛上了這樣一種電視合家歡的過節儀式,春晚推動了中國電視機的銷量,當時誰家有台電視機,絕對是值得羨慕的事。當時的央視為了豐富電視內容和滿足人民群眾看電視的熱情,推出了《綜藝大觀》,倪萍也因這個節目,成為當之無愧的國民女主持。

這檔節目,在中國90後前的幾代人心中,那是有著娛樂教父意味的。這種雜糅式、薈萃式的節目,國外是沒有的,純中國血統,甚至到現在,這檔節目依然是中國原創節目的大哥,沒幾個小弟的那種。

綜藝節目,作為與電視劇旗鼓相當的電視媒體的娛樂內容,對內,影響大,對外,輸出性強,《綜藝大觀》時代,我們更多的是對內供應,對內宣傳,對內娛樂,但今天的中國,需要的不僅僅是打造能影響中國人的節目,還需要這個節目能夠最廣泛地傳播,讓中國聲音傳進世界人民千家萬戶。

我又要舉個例子,大家還記得在紐約時代廣場播放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嗎?

這個宣傳片並沒有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引來了很多美國人的反感。原因在這裡不細說了,但國家這個行為,告訴我們一件事:

中國需要公關,我們的國家形象,需要用中國故事、中國敘事去傳遞中國精神。

倘若一個人需要人設,那麼國家就需要國設。

如果他們不能理解我們,他們會認為「一帶一路」是侵略,是「馬歇爾計劃」,那我們的經濟發展就走不出去。

自2014年《爸爸去哪兒》開啟中國綜藝真人秀時代以來,《奔兄》《好聲音》《極限挑戰》,不是買人家的模式,就是抄襲人家的模式。

同志們,僅僅五年的時間,中國人買空了全世界所有的節目模式,《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甚至可以做到僅兩個月時差的抄襲。這種粗暴的複製和濫囤積,一方面的確推動了節目市場的興盛,另一方面,副作用太狠了:直接導致中國節目人原創能力的打壓和行業對版權保護的無知。

圖片來自百度圖片

我們用人家的節目模式,卻大部分只學了皮毛和形式,難道用《奔兄》《好聲音》去傳遞中國思想嗎?

歐美的節目,是完全商業化的,不承擔國家形象和文化的政治作用,其自身強大的節目創造力,保證了其他國家在購買他們的節目模式時,就自然地受到其文化思維的影響——這也是前幾年我國業界、學界一直喊著要節目本土化的原因。

那麼什麼節目,是體現中國原創力的,講中國故事的,能用中國優秀文化元素的呢?

——文化類節目應運而生。

首先,文化類節目,並不是傳統文化節目,傳統文化只是其內容之一,直到今天,我們依然很難給文化類節目這五個字釋義,因此僅僅做一個範圍的限定。我們現在能看到的《國家寶藏》《見字如面》《詩詞大會》,都傾向於選取傳統優秀文化作為內容,原因是傳統文化最有中國特點,最有中國符號性,我個人認為,這種符號性,有利有弊,利在於大家能一眼辨別出,弊在於很容易忽視當下的活生生的中國和中國人,我們要塑造的國家形象,是當前的中國,是當前的中國人的物質、精神生活面貌。

當然,在對內傳播上,傳統文化能夠引起大家的共鳴,讓大家在碎片化的時間裡,獲取一點點知識,以及最重要的是激發民眾對本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興趣,還有,最最重要的:民族自信,民族自尊,民族自豪感。——這從B站《國家寶藏》的彈幕就能看出,這樣一種二次元民族主義的生長,說明這個節目很成功。

2、受眾——市場意味著資本,資本意味著運轉,循環往複,樂此不疲。

我開頭就說了,綜藝節目現在最掙錢,這是市場必然結果,而受眾,就是市場。

我又要舉例了,《戰狼2》五十個億,說明的問題只有一個:愛國財,真的能發財。(戰狼粉退下,我不想和你們辯論事實)當前,綜藝節目的受眾,主要是15——35的人群,這個人群,也就是80後和90後大軍主力,我們問問自己,看著B站彈幕,心裡澎湃不?

這種文化心理,二次元民族主義的崛起,根本原因,就是我們的日子過得比任何一代人都好,我們生在改革開放的年代,長在新世紀,沒吃過大苦,沒餓過肚子,沒有經歷國家不堪的歲月磋磨,我們生而驕傲。

這種民族自豪感,一方面得益於更好的生活環境,一方面得益於從小受到的愛國主義教育,以及最重要的,中國現在日益強盛的國力——小粉紅活在陽光下,活在不需要自卑的年代。

近幾年來,一方面是客觀國情,一方面是主動宣傳,官媒黨媒用互聯網、新媒體反哺紙媒,打造三位一體的影響力網,比如人民日報的兩微一端,可以說是全中國最大的自媒體公眾號。在這種情況下,人民群眾,尤其是年輕的人民群眾的節目需求,被開發出來了。

我們吶喊著的口號,說來說去,在文化產業領域就這麼幾條:

國漫崛起!!!!!國產動畫之光!!!!!

中國電影!!!!李安!!!!!東方美學!!!!!

把中國電視劇版權賣到海外去!!!

中國需要原創節目!!!

要不就是各種知乎類問題:

為什麼中國沒有好編劇?

為什麼中國沒有原創節目?

為什麼我們這麼喜歡抄襲和複製?

為什麼中國電視劇越來越不好看,不能像美劇一樣有腦子?

大家感受一下,是不是這樣的?

當購買海外版權,抄完歐美抄日韓,抄完日韓抄港台,抄完港台互相抄,同質化嚴重,受眾審美疲勞甚至厭惡這些炒來炒去,抄來抄去,粗製濫造,娛樂至死的節目時,

受眾對原創、有文化、有品位、有風骨的綜藝節目的渴望,超越中國有綜藝節目以來所有時期。

有需求,就有市場,有市場,就會被資本看中,錢進入行業,行業就能發展。如果文化類綜藝一直賠錢,那麼很快大家就看不到了。

3、節目自身規律——當無模式可買,倒逼所有節目人開始原創。

人都是懶的,尤其是有錢人,如果買模式,隨便做做就能賺錢,不會有人想著去原創。我又要說一遍,同志們,僅僅五年的時間,中國人買空了全世界所有的節目模式,《中餐廳》《親愛的客棧》甚至可以做到僅兩個月時差的抄襲。

我們需要新的節目模式才能賺錢,同質化的結果,是只有第一檔節目能賺錢,其他的,湯都喝不上,《爸爸去哪兒》之後,有多少親子類節目,但人們只記得《爸爸去哪兒》。

節目模式開發是非常複雜而艱難的,遊戲類,競技類,博彩類,生活服務類,體驗類等等,外國人在商業驅使下,把能開發的都開發了,還有什麼是只有中國人能做,外國人做不了的呢?

這裡,要結合第一點和第二點:

能夠塑造大國形象,傳播中國優秀文化

能夠 契合觀眾心理,打造收視奇蹟

符合這兩點,且只有中國能做的——即沒有人做過的,

大概只有文化類節目了啊!!!!!

國家寶藏,盧浮宮能做嗎?大英博物館敢做嗎?

外國主持人:哦,這個酒樽……嗯……它是我們八國聯軍的時候,從中國搶過來的……

外國做文化類節目還有一個問題,我們國家,比如央視,那是有國家配合的,我要邀請故宮博物院院長做節目,是很方便的。但國外是market那一套,他的所有文娛類東西,都是market,我們是government。

我們的文化優勢,擁有如此豐富、精湛、傑出的文化遺產,而因為我國尊重歷史的傳統,這些文化遺產,所謂器物背後,又有著深刻的,有趣的中國故事,故事,才是支撐起一檔文化類節目的根本。(具體原因我不論證了,這要寫,又是好幾千字)

綜上所述,當前,文化類綜藝越來越多,是因為我們找到了一種可以實現多種訴求的節目樣態,在這種節目發展方向上,各大衛視、節目人能夠創造出更多的節目模式,

這有利於提高我們的原創力,傳播力,進而為走出去做準備。

推薦閱讀:

怎麼看待「佛系」這個詞?
無論在晁蓋還是宋江手下,公孫勝為何一直排名靠前?
油畫中的豐滿女人極具美感,為什麼參照的模特的豐滿感覺卻不能引起審美上的美好體驗?
敬老的真義是什麼?
怎麼回答「你整天看那多書有什麼用」?

TAG:綜藝節目 | 電視節目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