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的憂傷

娛樂化的年代裡,普通人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去成為明星。選秀,娛樂公司包裝,甚至一條吸引眼球的新聞或者帖子都可以讓一個普通人迅速變成知名人物,進而成為明星。作為受眾的我們,也習慣於生活在明星閃耀的環境中,並把明星作為一種心理消費。面對各種各樣的傳播媒介,人們最先看到的就是明星。

隨著當今娛樂消費市場的逐步完善與擴大,造星機制的成熟,媒體、明星、受眾三者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尤其是在對於商業利益的追逐上面。當明星閃耀的光環吸引著一批又一批夢想成為明星的青年人前赴後繼的時候,當這些人幻想著一次次走上紅地毯或者一遍一遍預習各種獲獎感言的時候,也許他們都忽視了一個從未體驗過的困境——因成為明星而有的煩惱和壓力。

明星看起來光彩照人,生活得豐富有趣,但與之相伴更多的還是心理健康問題。一直以來,這個問題因為明星閃耀的光環而被忽略了。當他們真的出現心理問題的時候,人們更喜歡幸災樂禍或者當作八卦去解讀,甚至,明星的隱私成為受眾感興趣的話題,明星必須以犧牲比常人更多的隱私空間來換取知名度和商業利益。凡此種種,漸漸地變成了大眾認可的一種價值取向。除此之外,在商業競爭愈加激烈的環境中,一些被量化的商業指標往往會更加刺激明星的脆弱心理。

張國榮

「我一直都在堅持,可一切都是徒勞「,這是美國搖滾樂隊林肯公園主唱查斯特·貝南頓曾高吼過的歌詞,也或許是他結束生命前最無聲的吶喊。張國榮因為患有嚴重的抑鬱症,最後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阮玲玉,陳百強,賈宏聲,像這樣悲劇的例子,我提起筆,卻不忍心繼續寫下去……

林肯公園

在21世紀這個新時代,人類已經進入了關注心靈的時代。對成功的定義應該是:心靈健康,自我實現與外在成就的完美結合。但當今社會,有一個不爭的事實:成功人士是焦慮、憂鬱發作以及心腦血管疾病等身心疾病的高發人群。他們大多好像並不快樂,似乎心理健康的成功者越來越少了,他們被工作、社會角色或某種創傷,使命感完全駕馭,承載著比常人更多的心理壓力。

一個心理健康的演員,他是可以駕馭完整的自我以及劇中的人物的,他會處理好自我與面具的關係。但是一部分人出不來,他會慢慢地把自我和戲中的角色融合,把自己的人生也刻畫成悲劇的人生。表演慾望強烈的人特別渴望得到別人的接納和認可,當他處理不好自我的完整人格和戲中角色設定的面具的時候,他會感到一種持續的挫敗感,這會讓他們產生一種巨大的壓力,而壓力無處釋放漸漸就會變成一種抑鬱狀態。

成功,成名,沒完沒了的演出,表演,商業合同帶來的壓力把很多明星變成了工作狂。演藝行業的一個特徵就是容易讓人迷失自我。包裝和塑造是成名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說,一旦你服從這種商業模式,你就要放棄一部分「真我「,放大一部分」假我「。這種運作模式,不論成功還是失敗了,都會讓人不舒服。馬斯洛說:「做自己,意味著我想這樣做就這樣做,做別人,意味著別人讓我這樣做我這樣做了。」別人讓我做我做了,而且取得了成功,可這不是我想要的成功,布蘭妮·斯皮爾斯就是這樣被逼瘋的,是她媽媽想讓她成為明星,而她自己不想。

布蘭妮·斯皮爾斯

與此同時,傳媒的發達和娛樂行業的逐步完善,讓明星幾乎成了透明人。他們擁有名利,金錢,地位的同時,也被肆無忌憚地窺視著。他們不能把負面的東西表達出來,常常要處於一種精神高度緊張的狀態中。明星的私生活、八卦從最初的媒體小菜變成大餐,變成刺激公眾胃口最有效的手段。每個人的隱私空間都被長鏡頭給拉得沒有了。明星可以在所謂的正式場所,體面場所,公開場所表現的非常符合社會規範,這也是公眾期待的正面行為。但是在卸妝之後,像放鬆、睡覺、做夢、出門購物這些非常符合正常人做的事情的時候,也被媒體公眾看到了並加以評點。

媒體以前有審美情趣,現在卻用「丑」來博眼球,吸引流量,越是人性中醜陋的東西越要挖掘出來給你看,這種目的性太強了,把原先好好表演的東西都給撕碎了。同時,這也不能只怪媒體,作為受眾,我們也有責任。社會上很多盲目崇拜明星的現象,其實說明了一些問題。很多人其實是缺乏自我的,他們把明星作為寄託的對象,在明星身上寄託了太多的自己。對於明星而言,面對媒體和大眾反映出來的期待和苛求,他們的心理其實很難做到健康的。

在資訊高度發達的年代,我們一方面看到理性,看到寬容,看到正義,看到倫理道德的希望,但是另一方面也看到了對人的苛求,不負責任,不寬容。肆意攻擊,誹謗。如果公眾人物不能正確的評判、感受、處理這些社會上對他們的反應——也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移情,或者說是心理投射,跟普通人去比,那麼他們就有很多麻煩,容易迷失自我。畢竟這是個高曝光度、高風險的行當,大家喜歡拿著放大鏡去看你。

從心理學特徵上來講,明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普遍情感豐富,體驗深刻,非常有獨特性,不願意隨大流,但又非常注重別人的評價。性格熱情、奔放、樂於與人交往。但同時又有自我為中心,情感邏輯較重而不講理性邏輯,情緒敏感等問題。有些人抱著表演夢的童話進入複雜的演藝圈,遇到一些不公平,一些陰暗面,承受不了,不知道該潔身自好還是同流合污,有的人即使履行了規則也沒得到什麼,感覺到不平衡,非要到一定高度才行。這其實都是錯誤的認知。這些天娛樂圈的新聞又鋪天蓋地,王菲的例子又開始廣為流傳,你看人家王菲結婚離婚又結婚,從來都是那麼坦蕩自然,完全不在乎別人的評判。王菲從沒說過我愛你們,我要讓你們滿意,她只是唱歌,喜不喜歡不關她的事。王菲知道自己是誰,所以她不會迷失,也不會為自己糾結痛苦。

今天商業化的指標進入娛樂行業,使得主動討好受眾群體成了進入娛樂行業必須要做的事情,這種事情逐漸變成了一種商業規則。有時候,這個規則是要以犧牲明星為自我代價的,但是從利益角度看,你用隱私空間換回利益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這不符合人的心理發展。

以前是傳統文化支撐我們的精神世界,如今,商業和科技的加入,讓我們不在沉醉於順應自然,不違反自然天性的純粹精神享受中,而是摻雜了許多利益在裡面。或許心理諮詢可以幫助一個抑鬱的藝人,但是他背後龐大的利益捆綁,卻不是輕鬆脫得掉的東西。

這,可能就是娛樂的憂傷吧。

真的很難去評判什麼,因為評判中可能又夾雜著你的審美情趣,你的價值觀,還有你非常自私的需要——非常現實的需要,而這,又涉及更大的話題了……


推薦閱讀:

張國榮拍過哪些電影?
張國榮青蔥歲月《失業生》上映6天 為何如此慘淡?
《英雄本色》重新上映,你會為哥哥張國榮買單嗎?
張國榮,抑鬱是最深情的誘惑(關於重性抑鬱)
張國榮的作品有哪些?

TAG:娛樂 | 心理學 | 張國榮 | 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