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那些留學生的不是壓力,而是孤獨

很快就是聖誕節了,即使算上時差,美國人也該在準備和慶祝這個隆重的西方節日了。

可是對孤獨者來說,節日的彩燈與燭火只會把孤獨的陰影拖得更長、顏色更灰。

康奈爾大學的留學生田妙秀看不到今年聖誕的彩燈與燭光了,她跟隨自己的影子去了世界盡頭。

幾天來,大眾媒體也好,心理類專業公眾號也好,聲音一致,對於已經不鮮見的留學生自殺現象所談的無非是學業壓力、經濟壓力、社交難融,所提建議也都是行前做好準備、積极參与社交、保持樂觀開朗、求助校園和當地心理機構諮詢。

這些遺憾離世的留學生們假如留在國內就一定不會有巨大學業壓力、經濟壓力嗎?就一定不會在社交上遇到麻煩被孤立嗎?

殺死他們的不是學業、經濟、社交上的壓力,而是孤獨,是面對壓力時無處傾訴、無人可依的孤獨。

就是在國內身處他鄉,「孤獨」也足以致命。心理學上說「社會支持系統」,面對同樣的壓力,社會支持系統足夠健康牢靠的人比缺乏社會支持系統的人更能抗壓、更有機會順利度過危機。而要構建一個屬於自己的牢靠的社會支持系統不容易。由於語相通、習相近,身處他鄉的人平時不易發現自己多麼孤獨,可是當遇到重大變故時——變化帶來壓力,才知道什麼叫「錯把他鄉認故鄉」——平日相談甚歡喝酒吃肉的夥伴忽然聽不懂你的梗、平日嬉笑點贊為你鼓與呼的夥伴會因不同的飲食習慣而把你拉黑(我最近都遇到了這種事)……會忽然發現,原來你們彼此間沒有共同記憶可追溯、沒有共同語言可交流(而且是在都說中文的情況下)、沒有共同的氣息味道可思念。你們實質上就是「最熟悉的陌生人」,你花費多年在他鄉構建的社會支持系統其實很脆弱。孤獨就在這種時候如大蛇盤上心頭,把毒牙刺入你鮮活的撲通撲通的心,毒液緩緩浸入每條血管……

身在國內尚且如此,何況身處海外異國的留學生。別覺得現代電子通訊發達了就真的可以隨時聯絡、保持親密,空間距離對人際親和度的影響依然存在,所以異地戀一百句「我愛你」關鍵時刻才會抵不過及時送到面前的熱水熱飯。

他們為何不求助學校心理中心?是真的不知道可以求助嗎?

不排除有些留學生確實不知道可以求助心理中心,正如國內同樣很多人不知道心理諮詢和心理諮詢機構是幹嘛的。但還有其它一些影響因素阻礙著求助。

我最早在留學業工作過,去年也專門向以前的學生了解過:留學在國外出現情緒問題、心理問題會不會去學校心理中心求助?

不會。

為什麼?

他們(外國人)不懂。

讀到我這篇的人估計基本上在國內,那麼,請自問你身邊的親友有幾個人主動求助心理諮詢?估計掰著手指頭就能數清楚。

還可以問問:你自己有沒有、會不會去找心理諮詢機構求助?還是打個電話或發個微信給閨蜜、哥們兒吐槽或約飯吐槽?

即使好不容易走進了心理諮詢中心,估計也是帶著懷疑、試一試的心態,不會就一股腦什麼都倒出來說;初始訪談結束下次還會不會來、能不能堅持完一個周期都還要「再想想」,諮詢費能否負擔也還要「考慮」。

即使決定接受一個周期的常規諮詢了,過程中也還會反覆地考慮、糾結、猶豫、質疑、想放棄……因為你會發現很多東西根本就講不清,你想要表達的情緒感受難以找到準確的中文辭彙描述,你跟諮詢師的探討也會出現不在同一頻率的情況。

如果你從來沒有走進心理機構接受心理諮詢的經歷,那麼上面的情況就是大多數來訪者/求助者的狀態,你很可能也是這樣。

而讓身處異國的人去經歷上述這一遭,其難度有多大更難想像,嘗試用非母語去表達和討論本來就複雜的東西又會是多艱難……

那怎麼辦?有何高見?

慚愧,我也沒什麼高見,不可能不讓人家出國留學,而這裡面會發生的問題好多都是客觀存在簡直無法避免的,而且,越優秀的孩子內心越孤獨也好像是規律似的——他們更敏感、思考更深刻、自我要求更高……

心理健康的好底子當然還是打在出國前,一遍遍的心理健康科普始終有必要——所以我也一直不厭其煩地寫啊說啊;同時,我真的認為出國留學機構們至少應該為自己送出去的學生增設類似心理援助熱線的傾聽熱線——非特殊情況也要遵守心理諮詢的保密原則不告訴家長。

不管怎樣,生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願田妙秀和其他孩子在天堂不再有壓力與煩惱。


推薦閱讀:

哥大學姐帶你看「不一樣的中美戀愛觀」丨擇由留學
為什麼這麼多人說女留學生不能娶?
中國留學生眼中的義大利大學
如何評價關於在日本留學生江歌被害,網友一致將批判的矛頭指向室友劉鑫?
聚留學:什麼時候去美國留學最合適?赴美最佳時間

TAG:留學生 | 壓力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