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靈魂電波共振時
不知不覺,在漢字的王國里連滾帶爬地也前進了一光年的距離。
對照著「築礎-建造-潤飾-駐留與弛游」這一進度表,似乎還磨蹭在建造階段,不能拔起腿來奔跑。缺乏主動和自覺成了最大的障礙。疲於練習時,就像躲避日光的蝙蝠倒掛在木樑上,沉重。重心下沉的時候,體會不到高路說的「節奏」,也不知道怎樣才能像克利那樣帶著一根線去散步。
呼之欲出的臨帖課來了。高路實施「定點爆破」。
課堂上播放了京劇教學、鼓點示範、京韻大鼓、二胡和南音,「希望可以捕捉到視覺和聽覺規律上的相似之處,特別是節奏、咬字和韻味方面。」
抑揚頓挫的音樂中,漢字開始起舞。
【龍門二十品/楊大眼】高路點評和示範。注意用筆細節,特別是收筆要明確,才能讓筆畫之間的空間更明確。每一筆是不是有所交代,還是不知所措的擺在那裡了,都要很明確,這樣才能通往「寫自己字」的道路。臨帖的目的是學習別人的經驗,最後運用到自己的字里。我們往往一心撲在帖上,簡單的看像不像,缺乏一種明確的意識或者自信,去看待那些不像的地方,做出合理的解釋和調整,這不僅是一種依賴,也是盲目的學習,所以從今起要樹立一種自覺的意識,主動去和字帖對話。
【大唐王居士磚塔銘】左邊三列。看上去很像褚遂良,但是更生動一些。臨的過程中感覺沒有褚遂良那種冷靜的規範約束,用高路的話說叫」封閉性」。最後一行字是全帖中我最喜歡的,但是沒有臨好。後來查資料,這篇磚塔銘的書者名叫敬客,僅知「敬」姓在當時是望族,其他信息無可查考。是否也說明了唐代從唐太宗酷愛書法到弘文館和書學博士制度的推動,書法自上而下的深入了民眾,不論是出於求職需求還是藝術追求,平均水平大幅提高。這個敬客讓我想到了蔡羽,他們都像身懷絕技的隱士。
【十七帖】我和@kyoric 都愛這個帖。一個光年前,我覺得它比較難,圓潤、華麗,不知從何下筆。此時,因為「節奏」提攜,一心想著校長說的「因為節奏產生轉折,不是為了轉折而轉折」,似乎找到了下筆的契機。特別小心的是,臨前把每個字的軌跡認真看了一遍,確保轉頭看帖時能同時寫出來,不因為看帖而放慢用筆,打破節奏。可能字形會差一些,但我覺得整體感覺還挺好,寫完後人有一种放松感。
【鍾繇宣示表】酷暑時曾練到心碎,放棄了。有個比喻,叫「握不住的沙」,抓得越緊流失的越快。宣示表的特點是非常舒朗,從容。筆畫結構看似經營鬆散,實際上內在用力控制,十分不易模仿。聯想到徐皓峰寫練武術的故事,人要放鬆下來,但是又不鬆懈內力。尚未入門者,還沒有分清力量從哪來,更不知道如何有效用力。小楷需腕力功夫,不是一時可以練就。然而每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看鐘繇,總有新的認識。「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也是說了要主動。
高路示範【北海王元祥】。方筆像牛橛,曲線像元懷,北魏墓誌在風格上都是近親。寫了以後,發現難度與眾不同,每個字似乎都在無限膨脹沒有邊際,延伸感特彆強,比如一些水平方向的筆畫,一副走到天荒地老世界盡頭的樣子。因此,寫起來分辨不清轉折之處,一不留神就收不住了,顯得癱倒在地沒有精神。示範中,「齊」字的那一橫,還有「容」的寶蓋向上傾斜的走向,都是我受到啟發之處:每一筆都有一個重心,要提振起來,才不會癟和塌下去。右邊對比的是我產生問題的楊大眼,很多橫畫強烈向右上提,容易寫的不自然,原因也是沒有找到筆畫的重心。不是一個帖,但問題是一樣的。
【懷素論書帖】最後這個帖是新發現,非常喜歡。一開始不知道是懷素的,只覺得和寫過的懷素小草千字文在轉折處很相似,各有千秋。高路說小草千字文實際是用楷書的法則寫就,寫起來很難,猜測懷素應該有很好的楷書,但沒有流傳的痕迹。所以今日之歷史,必然不是全貌,大量的空白留下無盡想像,從想像到真相,需要主動和自覺的學習去發現。
張淺潛《倒淌河》已經是最後一首音樂了。這一刻,感到了由於共振產生的理解和愉悅,心情十分放鬆。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天地舒展開,學習需要的就是這樣一種驅動吧。
視頻|含苞待放——1957中國戲曲學院紀錄片
視頻|駱玉笙表演京韻大鼓
歡迎了解我們學習書法的新課堂
推薦閱讀:
※今日除夕,著名書法家潘興東揮毫賀新春
※業字的部首是什麼?
※筆性和筆力
※孩子怎麼才能把字寫好?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