擴大你的舒適圈vs走出你的舒適圈

這是一個培訓現場的課後反饋環節。

現場爆笑不斷,氣氛熱烈的幾近沸騰。

引發爆笑的是一位素日里幾乎不說話的精神科醫生。

她認為自己只是在表達感想,而每一句話在大家聽來都像段子。

而且,她表情平淡、沒有任何笑意地說出來,卻有現場脫口秀的效果。

她說她以往的習慣不會上來表達想法,因為3年的學習就要結束了,今天就突破一下自己上來說說話。

面容和藹的老教授笑眯眯地,「你說你平時是不會這麼做的,今天突破了自己。為你點贊。我們總是要儘可能地走出舒適圈,不,是要擴大你的舒適圈。人才會有更多體驗,才會有更多成長。」

「擴大你的舒適圈。」這句老教授修正一下後的表達,令我思索良久。

「走出你的舒適圈」和「擴大你的舒適圈」有不同嗎?

當然啊

「走出你的舒適圈「,聽起來有點離開安全區域來到一個不舒服的新地界,帶著一絲要拿出勇氣直面危險的決絕,似乎有點兒「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壯。

而人的內心其實是很狡猾的,一旦感受到危險馬上就會緊張,一緊張就會豎起防禦,這個防禦就會消耗心理能量。在行動之前就會消耗能量,行動起來就會導致。

很簡單,設想一下你在月黑風高夜裡迷路的情況下走一公里,再設想一下你在公園裡走一公里,感覺一樣嗎?

「擴大你的舒適圈」,聽起來就是在一個風景迷人的地方,導遊說「跟我來,我們去到下一個景點。」

一群人屁顛屁顛地就過去了,幾乎沒有猶豫,便來到了一處秀麗旖旎。帶著憧憬和好奇,一份閑適和愜意。

只所以這樣,是因為「擴大你的舒適圈」沒有挑戰到人原有的信念模式,而是讓人不知不覺間就在行為和心態上做了調整。

著名的心理學大師艾瑞克森就有類似的治療案例。

「一次,艾瑞克森去治療一個有被迫害妄想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艾瑞克森進入病房時,他正在窗戶上釘釘子,他認為這樣就可以防止敵人攻擊他。艾瑞克森和他一起釘釘子,而且比他還認真。釘子釘好後,艾瑞克森建議把地板中的縫隙也縫起來,那樣敵人就徹底沒機會了。接著,艾瑞克森建議他和醫院的醫生護士一起加強醫院的防範工作,不斷擴大他的安全範圍。這個患者一一接納,隨著這個工作的不斷進展,他的防備範圍——這同時也是活動範圍不斷擴大,而他也逐漸從與世隔絕的孤獨中走出來。」

只所以這麼在意表達上的不同,是因為我相信語言是有暗示作用的。

前輩們總是說「語言就是心理治療師的手術刀」。就像是老教授,深諳此理。在一句話之後立刻補充調整。

這個調整帶著心理治療師的慈悲和寬厚在裡面,沒有指點與教導,而是溫和的鼓勵與支持。

兩句話不一樣,帶來的心理體驗決定了行動的持久力不一樣。

慢慢擴大舒適圈,讓生命有更多體驗……


推薦閱讀:

哪些因素影響甚至決定了人對音樂的偏好?
「動態圖片加兩條白杠就能營造出 3D 效果」利用的是什麼原理?
「我早就說了這次法國要奪冠,沒錯吧」---事後諸葛亮效應
上進的人為什麼招人嫉恨?
為什麼「理想」、「青春」、「奮鬥」之類的詞會讓部分聽者反感?

TAG:心理健康 | 個人成長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