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講「嬰兒英語」對寶寶語言發育真的好嗎?美國兒科學會把重要的事情說了3遍
跟小寶寶講話,很多寶爸寶媽會自覺或不自覺變得「陰陽怪氣」:語調誇張(主要是升高)、語速放慢、發音清楚、句子短小、辭彙簡單、經常重複、較多停頓,說的時候身體的動作和面部的表情也比正常說話豐富(「裝腔作勢」),還有較多的親子眼神接觸。
這就是「嬰兒語」(child-directed speech或motherese),俗稱baby talk。Motherese顧名思義,是mother講得最多,爸爸和兄弟姐妹也會說。有人發現,4歲的孩子把同一件事情告訴2歲的孩子和告訴大人,說話的角度居然是不一樣的,顯示寶寶也會說「嬰兒語」。
「嬰兒語」對孩子的語言發育好嗎?特別是要打造英語母語,講「嬰兒英語」利還是弊?這是一個頗具爭議的話題,伍教練將介紹正反兩方的觀點,並且明確告訴你國際上權威機構的指導意見。
正方意見「嬰兒語」有利於調動興趣
嬰幼兒在還不會說話的時候,耳朵已經十分靈敏,隨時接收周圍環境中的語音信號,並且用他們小小的大腦進行精密的分析。「嬰兒語」把話說得特別清楚,誇張、高亢的語調幫助寶寶區分語音流中詞與詞的邊界,有利於解讀分析,日後也更容易回想起單詞。
說「嬰兒語」的時候,父母會根據嬰幼兒的發音特點進行辭彙簡化,例如把water說成wawa,把吃飯說成吃mum-mum(粵語)或者num-num(英語)。有的「嬰兒語」流傳開來,甚至進入正式語言的範疇,例如英語中nanny、kitty、doggy等一眾結尾發音是/i/ 的單詞。
在語法結構上,「嬰兒語」也進行了簡化,句子較短。研究發現,英語母語人士跟小孩子講話的語句平均長度僅為4.24個語素,而成人交談的語句平均長度為11.94個語素。「嬰兒語」經常省略一些對嬰幼兒意義不大的句子成分,如to, at, for, my, so, as, the, a, an等。例如:You need go potty. 「嬰兒語」中很少出現嵌套和連接的從句之類複雜結構,語言表述多重複甚至啰嗦。代詞容易把寶寶搞暈,「嬰兒語」就用明確的指示詞替代。例如:媽媽把I want you to eat your fruits.改成Mommy wants Tom to eat his fruits. 當然,名詞的複數、動詞的過去式等還是保持不變的。
有學者認為,這也許對寶寶學語言有幫助,可能減少一些語法錯誤,培養他們提問題的能力。最重要的是,「嬰兒語」能夠吸引寶寶的注意力。他們只有願意聽,才能學到母語。此外,「嬰兒語」還可能增進親子感情。
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和威斯康星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發現,「嬰兒語」可能讓寶寶學單詞學得更快。美國華盛頓大學助理教授、Brain rules for baby作者John Medina認為,父母跟嬰兒說「嬰兒語」會讓寶寶學語言學得更快。
反方意見「嬰兒語」可植入錯誤語法
儘管「嬰兒語」可能有些好處,卻不是寶寶學習語言所必須的。跨文化調查顯示,「嬰兒語」廣泛存在於漢語、日語、英語、法語、德語等語言文化區,但也有些地區的人們不會跟孩子講「嬰兒語」:
美國東部高原Trackton鎮的黑人;
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卡露力族人;
瓜地馬拉的基切人(瑪雅人的一支);
匈牙利的羅姆人(吉普賽人的一支)。
這些種族的父母跟幼兒講話的語速很快,用詞也不簡單。太平洋薩摩亞群島上的一些部落居民甚至不跟嬰幼兒講話——反正他們也不會說話嘛。但是,在這些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學講話也很正常,一點都不落後。
目前研究未發現父母講「嬰兒語」對孩子的整體語言發育產生任何明顯的影響,語言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聽「嬰兒語」的寶寶學講話並不會更快。反而是「嬰兒語」對語法的一些簡化可能誤導正在學習語法的寶寶,導致植入錯誤的語法。要知道,大多數寶寶在5歲之前就基本掌握母語的大部分語法規則了。
權威觀點:美國兒科學會(AAP)的建議,Talk to your baby during dressing, bathing, feeding, playing, walking, and driving, using adult talk.原文摘自Caring for Your Baby and Young Child - Birth to Age 5 第6版,意思是說要跟孩子說話,在穿衣、洗澡、餵食、玩耍、遛彎、開車等場合說,使用成人的語言。在這本育兒寶典里,adult talk一共強調了3次(340頁、384頁、447頁),看來真的是很重要的事情耶!
「嬰兒語」的背後,是父母們一廂情願地想教孩子講話。其實,孩子學講話跟學坐、站、走類似,都是不需要教的,而是自然就會的本能。在語言方面,只要讓孩子處於一定的語言環境之中,他們就能發揮自身的語言天才,慢慢就會了。
當然,跟寶寶說baby talk是人之常情,不需要禁止。AAP談嬰幼兒的Language Development(這正是我在UCL研究的專業)說到:
You may find yourself using less baby talk, no longer needing high-pitched singsong monologues to get his attention. Instead, try speaking slowly and clearly, using simple words and short sentences. Teach him the correct names of objects and body parts, and stop using cute substitutes such as 「piggies」 when you really mean 「toes.」 By providing a good language model, you』ll help him learn to talk with a minimum of confusion.
(這一段清楚明了,伍教練就懶得翻譯了,請自行閱讀。)
因此,父母不要老是講「嬰兒語」,也要說一些正常話,只要不要太快太複雜就好,而且要逐步過渡到說adult talk。(baby talk和adult talk本來就不是絕對區分的,彼此不少重合。
Take-home message每周5~10小時英語互動
如果你不是英語母語人士,跟孩子要講「嬰兒英語」嗎?
如果你的英語口語能經常說——這是國內學生應該達到的水平——即使沒有達到母語水平,也建議直接跟孩子用英語adult talk,無需特意「裝腔作勢」。這裡涉及另外一個問題:父母不是英語母語人士(L2),自己能不能DIY出孩子的英語母語(L1)?換言之,英語低手能否培養出英語高手?
我們可以參考手語,這類特殊的語言同樣有語言發育的關鍵期。在著名的尼加拉瓜聾啞學校研究中,第一批入學的孩子們把自家的初級手語通過相互交流發展為成熟的手語,後入學的孩子(10歲以下)得到成熟手語的輸入,手語水平比他們的「老師」還高。
今天的英語資源豐富,你只要抓住孩子的語言發育關鍵期,DIY出英語母語是完全可能的。很多英語老師就在生活中成功DIY出下一代的英語母語,而且絕對不是通過他們擅長的系統教學。
美國AAP:If you speak a foreign language, use it at home.
英國NHS(衛生部):If you or your family speak another language, use it to speak to your baby.
(劃重點,英語要「使用」,不是「教學」,父母不需要成為英語老師或者幼教專家。)
如果你的英語就是「啞巴英語」,不敢開口的那種,你又沒錢讓孩子上國際學校或者上外教課,怎麼辦?伍教練的建議是,首先你還是必須在日常生活中用英語進行親子互動;其次,如果你覺得「裝腔作勢」「陰陽怪氣」能夠讓你更容易說出口的話,「嬰兒英語」未嘗不可,注意不要中英混雜就好。一定要知道,你作為父母的角色是「鑰匙」,用你不那麼好的英語讓孩子有很多機會接觸到英語的基礎發音規律甚至語法規律,以後讓他們能聽懂看懂上網路等媒體的純正地道真英語,一樣可以成功。
讓孩子學會英語並達到母語級,需要在語言發育關鍵期內每周5到10小時的流利互動。(5-10 hours a week of interaction with a fluent language user may be enough.)這個時間量是基於聾啞人子女的語言康復研究。粗略估計,要達到這個輸入量(真不算多),你要報一個每周3次、每次半天或一個晚上的外教培訓。不想花錢,DIY也是可以的,但要求家長自己先把英語用起來。全家兩代人一起用英語互動,一起提高,何樂而不為?
Try Dialysis!這個方法能夠有效提升寶爸寶媽的辭彙量,難能可貴的是能直接拉升口語輸出的豐富性,對孩子的語言發育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哦!
文/伍君儀,透析英語使用法創始人、暢銷書《把你的英語用起來!》作者、北京大學心理學碩士、倫敦大學學院語言科學(語言發育方向)研究生
新浪微博:@伍君儀透析英語
微信公眾號:透析英語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