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漫談地理學第一定律

Everything

is related to everything else, but near things are more related than

distant things.

-Waldo Tobler

很多學科的第一定律都很有意思,簡單得如同廢話,又一針見血直達學科內核,地理學第一定律也是一樣。

地理學是關於空間,關於區域,關於差異的學科,而無論是空間的邊界,區域的劃定,差異的定義,都確確實實基於以上「地理學第一定律」,也許可以簡單描述為相近相似定律。很幸運地,在確切知道這個定律的內容之前,我首先聽到了王升忠教授對於這個定律的概括:距離衰減定律,應該說不僅僅是概括,還有延伸。這個說法,才讓我真正願意思考這個定律有沒有暗示一些值得注意的內容。即,地理上,事事之間的相關性隨距離增加而衰減。以至於,我一度覺得這是萬有引力定律在地理學上的表達而已。(一定程度上也確實是,嗯)

思考一個問題,如何劃定一個區域?

思考一下你會發現,任何區域的劃分,都是一定指標下一定容差率下相似性的圈定。比如氣候類型的劃分,自然帶的劃分,甚至經濟地帶的劃分,甚至政治地理當中政治勢力的範圍,無不如此。

這讓我想到一件有趣的事情:人是如何判斷相似的呢?

在一切的開始,人總是以一個很微小的尺度為參照判斷相似性。比如,沒見過幾個人的時候,以自己為參照物,覺得每個人都長得那麼不一樣,對人的概念也是模糊的,能和常見的貓貓狗狗區分罷了;長大些,見了更多的人,內心有了一定的容差率,才能學會判斷像與不像。即,人是基於差異性判斷相似性的,並在這個過程中完成某概念內涵和外延的不斷發展。同時,人識別相似性也是為了對抗差異性。人喜歡抱團,喜歡搞出一堆圈子的本質就是通過選擇性忽略一些可以容忍的差異性來找到同類以對抗擁有那些無法容忍的差異性的異類。多麼有趣呀!A選擇和B做朋友不會是由於B有多麼好(當然也可以這樣講,但好的定義還是通過CDEF的襯托),而只是因為CDEF都實在不能忍。當然了,當A以自己為尺度的時候會時時刻刻發現B的不同,這就是朋友之間交惡的本質吧。

再放大些尺度看更有意思。政治是研究群體與群體之間關係的學科,既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遵循距離衰減定律,那麼,群體作為人的集合,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也一定符合,因此,政治一定是地緣的(當然了,尺度可能在一直變化)。在一定地理邊界內(當時人力難以逾越的),所有人會打成一鍋粥,直到有其他人打破地理界限闖入這個世界,才會讓這裡的人意識到大家原來是一伙人啊,這一幫不知道哪來的傢伙才是異族。在外族這個外加條件的脅迫下,民族認同才能建立。

上面這段話存在很多bug,比如,同樣的事情,在不同地方發生的結果是不一樣,我覺得那是因為不同地方判斷相似性的指標和容差率不同。西岸看重血緣認同,而東岸講究文化認同,結果自然不同。至於血緣認同,宗教認同,文化認同哪種更對,我也不知道,嗯。

說完區域的劃分,讓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區域內部問題:中心和邊界,誰更重要?

先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說吧,講課經常碰到的問題,比如:撒哈拉和薩赫勒哪裡沙漠化更嚴重?為什麼要研究重心(注意,不是中心)變化方向?

我覺得,邊界重要,因為邊界向哪裡移動,或者邊界在哪,反映了中心的勢力範圍。比如在你從地球奔向月球的過程中,你有時受地球引力大,有時受月球引力大,有一個點,二者平衡。就是這個意思,邊界,作為一個區域內和中心離得最遠的區域,它和中心的相似性最稀薄,幾乎真空,它最不穩定。所以,它最重要。

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為什麼新月沃地先天混亂?因為它處在亞歐大陸(大部分時候要考慮相鄰的非洲,所以更靠近歐洲一些)中間啊,是東西岸之間的勢力膠著地帶啊。

看,地理多好玩。

最後真的想感嘆一下一帶一路這個偉大構想。

如果成真,那真是偉大++++++++++++++++++++


推薦閱讀:

「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一層棉」有什麼科學道理?能否給出可能地點的經緯度及演算法?
去地球上最寒冷的城市過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巴爾喀什湖是堰塞湖?

TAG:地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