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和田玉消費,或許只是一場和年輕人無關的中老年狂歡?

最近跟身邊的一些朋友聊天,聊到和田玉,他們都表示很喜歡玉,也知道玉是非常好的東西。但問他們會不會買玉,幾乎沒有人直接肯定的回答想買。

至於原因,除了常規的一些說法,比如玉很貴買不起,害怕買到假的,或者買虧了這些普遍的答案之外,更多的回答是這樣的:

「現在那些玉雕,很多都太老氣了,感覺都是給中老年人玩的。你看看現在有哪有年輕人玩玉的,都是一些四五十歲的人,喝茶聊天的時候,拿在手裡搓一搓。我可學不來,天天上班對著電腦,隔三差五還要加個班,跟他們可比不了。」

「我早就想買塊玉,每次去商場或者看到賣玉的地方就去看,結果從來就沒看見過一件有感覺的。也不是說雕的不好、不精緻,就是感覺那東西咋看都像是收藏用的,沒法戴在身上。」

觀音掛墜

「我脖子里這個觀音戴了好幾年了,不過一般都戴在裡邊。說實話,我覺得這東西挺丑的,如果不是因為是我爸給買的,早就不想戴了。不過,感覺現在應該也能值些錢。」

「我老公有個朋友就是賣玉的,又一次去他店裡玩。當時想著,在熟人手裡買玉至少不會買個假的,而且還能便宜不少。然後,就去挑了一件掛墜。當時感覺還挺滿意的,結果買回來後發現跟自己的衣服都不搭,現在還扔在家裡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至少在筆者看來,當前玉雕市場上的玉雕消費品的確沒有考慮到年輕人的消費需求和審美變化。

因為就玉雕這個行業本身來說,它其實是非常傳統的。

喜上眉梢把件

首先,很多玉雕的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都很老套,沿用的是「工必有意,意必吉祥」這樣一種思維。但是類似「喜上眉梢」「年年有餘」「彌勒佛」「關公」這樣的玉雕作品,除了吉祥寓意之外,它們的大小、形式、色彩等方面明顯缺乏時尚感,完全體現不出年輕人的朝氣與活力。

其次,玉雕行業的很多創作者多是師父帶徒弟的傳統培養模式,基本就是師父怎麼做,徒弟怎麼學。包括當前的很多知名的玉雕大師在內,他們都是從十幾歲就開始做學徒,所學的文化知識十分有限,幾乎很難突破師父所傳授的對玉雕的認知,難以跳出傳統玉雕設計的思維模式,更不用說照顧到當下人的審美變化趨勢。

這大同小異的觀音實在缺乏新意

而且據筆者所知,一些工作室中還存在這樣的現象,為了多出活多賺錢,每個徒弟只負責一個題材類型的雕刻,擅長雕魚的只負責雕魚,牡丹做的好的只雕牡丹。這種類型化的分工,將年輕的玉雕藝人轉變成了一個工作室機器上的螺絲釘,極大的限制了年輕人創作內容的豐富性和思維的活躍性。

當然,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很多媒體在宣傳時喜歡把重點放在天價籽料、大師藏品上。這種做法只能增加了人們玉雕價格昂貴的印象,推高了大師在市場上的知名度。當下玉雕市場上,知名的年玉雕大師多在40歲以上,他們的作品即便可以超越傳統,卻也無法跟上當下年輕人的審美需求。同時,他們那些動輒幾萬,十幾萬的作品,也不是廣大年輕人所能消費得起的。

可以說,和田玉的消費是一群中老年玉雕大師和一群有錢有閑的中老年買家之間的狂歡。年輕人則因為審美趣味和價格原因,被排斥在和田玉消費的門外。


  • 文章所用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私信要求刪除。
  • 以上就是今天的推送,感謝您的閱讀。
  • 本文系個人原創作品,作者藝刻樹,歡迎轉載,但請註明作者及出處。

推薦閱讀:

TAG:和田玉 | 消費 | 年輕人的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