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傳統製造的美的集團,為何突然成為資本市場追捧的「香餑餑」?

從2015年6月之前樂視網備受追捧,到2016年6月份以來美的集團市值連創新高,資本市場的價值取向悄然發生改變。為何一向貼著「傳統製造」、「家電企業」標籤的美的集團,突然成了資本市場追捧的熱點?這一轉折背後的深層邏輯究竟是什麼?

1美的集團優勢何在

美的集團屬於典型的傳統製造企業,在資本主義市場繁榮發展之際,自然不被看好。並且,在相當多投資者眼裡,這類企業即使業績穩健、根基紮實,但仍然逃脫不了想像空間有限,沒有太多故事可講的困局。

自2016年中期起,互聯網「風口論」漸趨冷落,加之「中國製造2025」、「工業4.0」等新概念春風乍起,人們發現了製造型企業的價值後,將關注點更多的轉向美的集團。

我們先來看看美的集團最近兩次大考的成績單。

2016年,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1598億,同比增長15%;凈利潤159億,同比增長16%。

2017年第一季度,美的集團實現營業總收入600億元,同比增長55%;凈利潤47億元,同比增長12%。

這兩份成績單,在中國家電行業堪稱無出其右者,即使放在整個中國企業的大盤子里看,也沒有幾個可以和美的集團相提並論。

依據目前態勢估算,美的集團2017年營收規模將沖至2100億元—2200億元。

有人會問,美的集團的利潤?2017年美的集團凈利潤預估在166億元—171億元之間。這個凈利值意味著2017年「中國家電企業凈利第一」花落美的集團可能性非常大。

2格力「文科生」,美的「工科生」?

經營穩健的企業,它的未來一定是清晰可見的。換個角度看,這個企業一定是個風險較小的企業。

決定一個企業的未來是否可以預見的,是這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是否符合邏輯的標準。

美的集團的發展邏輯,就是從一家純粹的家電企業向泛家電企業轉型、從製造型企業向科技型企業轉型、從本土型企業向國際型企業轉型。

基於這一邏輯,美的集團2016年推進了一系列國際併購,從東芝白電、Clevit商用空調,到庫卡機器人、高創自動化解決方案。

美的在研發領域的布局,可以說是不惜血本。僅2017上半年,美的就連續在美國聖何塞、奧地利格拉茨,布局了兩個國際研發和創新技術中心。

美的因此被媒體譽為「中國最具華為基因的家電企業」。

目前,美的已在美國、日本、義大利、德國設立海外研發機構,未來還將計劃在新加坡、印度等國設立海外研發中心。

定位的改變是一家公司的先決條件,美的集團已經不再滿足於作為一家優秀的中國企業,其最新定位已經變成了「一家全球經營的科技集團」。

正因為科技才是推動一個企業發展的最持久動力,因此,成為一家科技公司是幾乎所有企業的夢想。我們看,在蘋果、華為、微軟、谷歌、臉書、三星這些成功企業身上,無一不貼著「科技」的標籤。

有比較才有鑒別,把美的集團和格力電器這對冤家對手進行對比,你會看得更清楚。

2015年初,格力電器進入手機領域,可是兩年過去了,格力手機的銷量呢?在業內寥寥無幾,一息尚存。2016年,格力電器試圖通過收購珠海銀隆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結果卻遭到中小股東聯手否決。

自2012年5月接替朱江洪升任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領導下的格力電器雖然極力推進多元化戰略,可憐天不助它,業務主體至今依舊停留在空調這一產業層面,吃的還是朱江洪時代的老本。

為何格力電器多元化戰略始終打不開局面?不得不承認,和董明珠過度強勢的個人作風有關,作為董事長、總裁,我們看到董明珠的決策太過隨意,完全聽不進去其他股東的意見建議。更要命的是,這種局面始終未有任何改變。

近期傳出珠海銀隆已進入IPO輔導階段,一旦上市成功,董明珠個人身價將暴漲。但是,這和格力電器有什麼關係呢?

這就是格力電器的現狀:在存量市場,格力電器依舊十分優秀;在增量市場,格力電器讓人看不到未來。

難怪外界對美的和格力的評論大相徑庭!方洪波主導的美的,發展戰略有清晰的邏輯可循;董明珠主導下的格力,所有決策都像個人意志的任性發揮。

可以肯定的是,2017年將是美的集團徹底甩掉格力電器的一年。(圖文來源海僑會 轉載請註明出處)


推薦閱讀:

TAG:美的集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