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美博弈下的 中國西進戰略(一帶一路)與美國重心東移(亞太再平衡)

一、中國周邊形勢與美元指數周期

自從進入21世紀10年度,中國周邊包括國內似乎一直未曾停息,釣魚島危機、南海仲裁案、香港佔中、新疆暴動、西藏暴亂、韓國薩德、以及最近的印度公然越界阻止中方在邊界修路,從而引發兩國輿論一天天的升級;每次的危機都大有戰事一觸即發的跡象。《孫子兵法·謀攻》一書中說到「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戰爭不論輸贏,對於雙方來講都會有損失,這樣的道理周圍鄰國也並不是不清楚,中國作為工業門類最全,貿易量全球第一,GDP全球第二,軍事全球第三 的國家,與中國交好應該更符合這些國家的國家利益,那為何仍然執意挑釁呢?背後究竟是誰主導的這一場場危機?這樣做究竟最符合誰的國家利益?我想答案不言而喻,大家都很清楚。

我們現在把美元和戰略問題結合起來考慮,你會發現地緣政治博弈背後更深層次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結束之後,由美國主導建立世界秩序,包括三個世界體系(政治體系-聯合國、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也就是後來的WTO、貨幣金融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的霸權,每35美元兌換1盎司黃金,有了這個承諾,美國就不能為所欲為,因為你每多印35美元,你的金庫就要多儲備1盎司黃金。

美國之所以有底氣對全世界做出這樣的承諾,是因為它當時手中掌握了全球80%左右的黃金儲備。美國人認為,我有這麼多黃金在手,用它去支撐美元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情況並不像美國人想的那麼簡單。美國在二戰之後連續愚蠢地捲入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使美國耗費巨大,尤其是越南戰爭。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差不多打掉了八千億美元的軍費。隨著戰爭花費越來越大,美國有點吃不住勁了。因為按照美國的承諾,每35美元的流失就意味著1盎司黃金的流失。

到1971年8月,美國人手裡的黃金大概還有8800多噸,這時美國人知道有點麻煩了,與此同時有些人還在給美國人製造新的麻煩。比如說法國總統戴高樂,他不相信美元,他找來法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要他們看一下法國有多少美元儲備,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有22億—23億美元。戴高樂說,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來交給美國人,換成黃金拿回來。法國人對美國人的這一擊,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示範效應,其他一些外匯盈餘的國家紛紛向美國人表示,我們也不要美元,我們要黃金。這樣就逼得美國人無路可走。

於是,在1971年8月15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開始,也是美國人對世界的一次背信棄義。但是對於整個世界來講,當時人們還不能完全理清楚頭緒。原來我們相信美元是因為美元背後有黃金,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貨幣、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已經實行了20多年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美元。現在美元突然剎車,它的背後不再有黃金,從理論上講,它變成了一張純粹的綠紙,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使用它嗎?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國際間結算時用什麼對商品的價值進行衡量?因為貨幣是價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難道還能信任別的貨幣?比如人民幣和盧布之間,俄羅斯人(當時的蘇聯人)如果不認人民幣,我們不認盧布的話,就只能繼續拿美元做為我們之間的交換介質。

所以美國人就利用大家的無奈與慣性,強迫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必須使用美元來結算石油,在此之前石油交易都是有各種國際常流通的貨幣來結算,結果從現在開始一切都改變了,歐佩克宣布必須使用美元對全球的石油進行結算。在當時,沒有多少國家或者經濟學家能夠看出這一點。從此以後,美國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撐並從全世界獲利,脫離黃金後的美元就是一張綠鈔,成本極其低廉。

二、美元周期性與全球局勢

1、拉丁美洲

我們都知道美元的周期性,十年走低六年走高。第一次美元指數走低之後,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去了投資拉動,也帶來了繁榮,這就是70年代拉美的經濟繁榮。這樣的繁榮期大概持續了十年的時間,美國覺得拉丁美洲養肥了,開始剪羊毛,就導致資本迴流美國美元迴流美國,大量資本撤離拉丁美洲,拉丁美洲陷入經濟危機,其中最先撐不住的國家就是阿根廷,在繁榮期時,阿根廷一度挺進發達國家行列。

我們都很熟悉的馬島戰爭,就是這個期間發生的,阿根廷並非民主國家,國家由軍政府控制,這個時候國內輿論一致認為經濟不景氣是執政者無能,老百姓當然不知道背後美元的走向,只能怪執政者,這個時候最好的辦法就是引導輿論轉向。

執政者這個時候為了轉移國內巨大的輿論壓力,就想通過戰爭重新贏得民意,馬島距離阿根廷很近,有點像我們和台灣的距離,但是馬島是英屬馬島,歸英聯邦管轄。

由於英國將全球霸主地位和平過渡給美國,所以英國當時的戰略就是全球範圍內收縮,英國本意是經過漫長談判,慢慢將馬島歸還阿根廷,並且在這其中撈些好處。但是阿根廷政府急於在短時間內做出點政績,以挽回國內持續走低的民意支持。

後來,阿根廷決定實現突襲,並在很短的時間就拿下了馬島,圍困了島上的英軍。

後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以為是美國背後授意的,其實阿根廷開戰之前詢問過美國的意見,美國這個時候正在炕頭數錢呢,當然希望南美洲越亂越好,這樣投資者見到南美洲不穩定的局勢,資本迴流美國的速度更快,美國就對阿根廷說,保持中立,不持立場,阿根廷就以為美國默許他這樣做了。(呆瓜臉)

但是當英國首相逼美國總統表態站隊的時候,畢竟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係,美國就譴責阿根廷,指責阿根廷怎樣怎樣。在美國表態後,英國這個時候迅速組織了聯合特混艦隊,跨大西洋,開始反擊。

尹軍在跨大西洋期間制定作戰計劃。

當阿根廷佔領馬島之後,總統並沒有聽取身邊將領的建議,去擴建機場及碼頭,因為當時在馬島勝仗之後,領導人在國內的威望空前高漲,身邊將領也就只能就此作罷,不再諫言。因此阿根廷的戰鬥機根本無法再這裡起降,因為跑道太短。阿根廷在於英軍作戰期間,只能由陸地起飛,長途奔襲至馬島,並且由於戰機載油量只能滯空20分鐘,20分鐘後就要馬上返回陸地,所以很快就被由航母起飛的英軍控制了制空權。這裡有一個插曲,就是當阿根廷與英國在馬島上空大戰之時,以前為阿根廷幻影戰機(幻影戰機由法國製造)提供維修與配備的導彈均有法國提供,這個時候,法國擔心得罪於英國,就單方面暫停了一切供應,這也是間接導致阿根廷失敗的原因之一。後來英國在很短時間內重新從阿根廷手中奪回了馬島。

當然這其中也有軍政府執政的諸多弊病,未能充分考量戰爭做帶來的影響,未能正確認識自己國家的體量,未能考慮英國與歐盟與美國的盟友機制,以及錯估了英國的國家實力,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戰略誤判,阿根廷認為英國不會長途跋涉的來挽回最後一點大英帝國的臉面,雖然英國在當時的戰略雖然處於全球收縮中,但畢竟曾是世界霸主,國家體量遠非阿根廷可以比擬的。這次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較量,以發展中國家戰敗告終。

2、亞洲四小龍

當美國耗完拉丁美洲的羊毛,大賺一筆之後。又開始了美元指數的十年走低,大量資本流向亞洲,給亞洲帶來了繁榮,形成了所謂的亞洲四小龍。十年的繁榮期,除了四小龍國家或地區,也讓東亞各國快速發展,當羊養肥之後,美國開始收割羊毛,資本迴流美國,導致了也就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亞洲金融危機,日本從此一蹶不振,很多國家很長時間才慢慢走出。

------------------------------------------------我是分割線------------------------------------------------------------

先佔坑,有時間在繼續碼

3、歐盟

4、亞太再平衡

(1)釣魚島危機、南海仲裁案、香港佔中、新疆暴動、西藏暴亂

(2)戰略轉移(烏克蘭、克里米亞、)

(3)重返亞太

5、一帶一路(西進戰略)


推薦閱讀:

2008-11-01舉國出口的復秦體制-耕戰
預測美國再度崛起,中國經濟奇蹟的結束!
譚雅玲:美國對我國貿易調查的本質不利於雙贏
未來十年的中國經濟趨勢

TAG:中美博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