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基礎理論知識 1 / 5 簡述攝影的起源和發展
這一部分主要是簡要的介紹攝影的起源和發展。
如何真實還原一個場景畫面是人類長久以來的夢想,早期,人們主要是通過繪畫的方式來記錄和表達場景,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思想束縛的枷鎖被打破,湧現大批先進的思想者,文藝家,其中有一名科幻小說家德拉羅修在1760年發布的科幻小說《基凡提》中提出的猜想。
這種猜想終於在1826年得以實現,世界第一張照片誕生於法國。由法國人尼埃普斯(J.N.Niepce)拍攝(採用日光蝕刻法,將瀝青和錫紙板放置於有小孔的暗箱中,通過長達12小時的曝光,之後用薰衣草油洗印出來。)
1826年誕生的第一張照片
此圖經過基礎的後期修復,原圖模糊的幾乎無法辨認主體。
拍攝於1837年的桌面靜物
法國人達蓋爾和他的兒子採用銀鹽曝光法拍攝了一張桌面靜物。(30分鐘曝光時間)
(工藝改良:碘與鍍銀銅板光照發生化學反應,形成碘化銀,碘化銀遇光分解出銀,所以高光部分還原出的銀較多,呈現亮面,暗部還原的銀較少,形成暗面。)
攝影在那時,成為了一種奢侈的生活的代表,尤其是人像攝影。
鑒於當時技術所限(較長的曝光時間),以至於能拍攝出一張相對高質量的照片,人們必須忍受長時間紋絲不動。可結果往往不盡人意!
於是,大幅度減少曝光時間(改進工藝和材料)是攝影發展的主要方向。
1839年,影像記錄終於作為發明專利被記錄史冊。
世界上第一張人像照片
誕生於費城,由Robert Cornelius拍攝於1839年10月。(曝光時間約1分鐘。)
1855年,攝影師李維林拍攝的照片《運動》獲得了巴黎世博會的獎章。
這張照片是攝影的劃時代照片,因為相片中完整的捕捉到了碼頭船隻煙囪帽出的濃煙。這意味著曝光速度大大提升,人們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迅速成像。
隨著工藝的不斷改進,感光材料從碘化銀換成溴化銀,火棉的使用,鏡頭工藝的改進,使得傳統攝影成像和沖印的工藝一直流傳至今(直至數碼攝影流行的今日,傳統的沖印照片工藝依然在使用。)
在攝影的井噴式發展期間,還間接的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產業——電影!
不過,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彩色照片的誕生
早在牛頓時代,人們就通過稜鏡發現了陽光的色彩構成。
19世紀初期,英國物理學家就得出結論,人眼所感知的色彩是通過紅、綠、紫(後來演變成藍)三原色混合搭配得來的。
那時,人們就通過三原色理論,搭配色彩濾鏡和多張濾鏡下的照片合成,得到最原始的准彩色照片。
世界第一張准彩色照片,誕生於1861年,由著名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採用非常規成像手法。
19世紀70年代,德國人用火棉膠感光版,配合苯胺素來做感光材料,成功還原出綠色!
這是一個好的開頭,接下來的幾年中,藍色、紫色、紅色等感光增添劑陸續實驗成功,這也就奠定了彩色照片誕生的基礎!
世界第一張彩色外景照,1877年誕生於法國
接下來,攝影的發展便日趨穩定,直至今日數碼攝影大行其道!還是要感謝那些在攝影發展道路上不斷探索的先驅們!讓我們有機會能夠保留這麼美好的瞬間。
攝影發展簡要的介紹就先到這裡,下一篇文章主要介紹 攝影的成像原理
文中內容多來自教材、資料,其中添加一些個人意見,如有不足和錯誤之處,歡迎各位讀者積極指正和批評。
推薦閱讀:
※今天我做兩個視頻直播,一個免費,一個收費
※旅行拍照容易上鏡的衣服有什麼?
※2017.07.22 今日日曆
※佳能全幅微單已經板上釘釘、索尼4月或有重量級新品發布,尼康....
TAG: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