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寫作大講堂「10分鐘學論文」 人大博導談閱讀與寫作:「光讀不寫,一萬年也磨不出一支劍來」

【學術寫作大講堂】

【每天10分鐘,輕鬆寫論文!】

「10分鐘學論文」文獻雙刃劍(二)_騰訊視頻 https://v.qq.com/x/page/y051953naq9.html

【專家簡介】

辛逸,1960年生,山東章丘縣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共黨史系當代中國史教研室主任,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與理論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中共黨史研究學會特約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工會副主席(兼職)。

伴隨著新世紀以來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急遽擴張,研究生質量的隨之下滑已是不爭的事實,愈來愈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與講求實驗和數據,探求自然客觀規律的理工科不同,人文社會科學由於大都研究形而上的較「虛」的社會運作機制和原理,據此有人認為,文科研究生質量高下的評判標準很難把握,進而懷疑確定其質量量化指標的可操作性。對此,愚不以為然。衡量文科研究生質量的指標固然難以量化,然而,這不是也不應該是對文科研究生質量提高無所作為的理由;在文科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只要抓住其中的幾個關鍵環節,其質量的提升與保證不是無能為力和無章可循的,甚至還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愚以為,當下提升文科研究生質量最要緊的兩個關鍵環節:一是掌握專業化的學術閱讀的基本要求與技能;一是學位論文寫作的規訓。學術閱讀與寫作規訓並不是完全隔開、分別進行的兩個階段,事實上兩者是緊密相連且相互促進的。學術閱讀不僅有利於學生思想水平、學術素養等的提高,也會使學生在閱讀中學習到文章如何謀篇布局、學術史如何梳理以及主旨思想怎樣表述等寫作方面的技能;而學位論文的寫作又會迫使學生不斷地帶著問題反覆研讀經典作品和重要資料,在嚴格的寫作訓練中提高其思想水平和科研能力。兩者相得益彰。筆者為了敘述的方便,擬將這兩個關鍵的培養環節分而論之。

一、

本文所述之專業化或曰功利化的學術閱讀,是指在校文科研究生在指定的時段內,為了撰寫碩士或博士論文而進行的專業化的閱讀儲備,以區別於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無功利目的、完全憑個人喜好的閑散式的讀書。後者,因每個人的志趣相異,披閱並無一定之規;前者,則因其時限和功利性,為達事半功倍之效,理應有一定的讀書要則。

近世文化名人,諸如梁啟超、胡適、魯迅等學界巨擘,曾為有心向學的青年開列「必讀書目」。因各位大師專業、志趣迥異,所列書目亦橫跨各個學科,煞是熱鬧卻莫衷一是。有好事者,收集 80 余種此類必讀書目,將其排列組合,其中中國名著排前十者:《詩經》、《史記》、《莊子》、《老子》、《論語》、《孟子》、《韓非子》、《楚辭》、《左傳》、《荀子》;外國必讀著作前十位為: 《莎士比亞作品》、《聖經》、《對話錄》、《荷馬史詩》、《物種起源》、《戰爭與和平》、《哈克貝利· 芬歷險記》、《紅與黑》、《草葉集》、《神曲》。顯然,照此類書單讀下去,不要說在兩三年內難以保證寫出高質量的畢業論文,就是皓首窮經恐亦枉然。必讀書目對青年學子的導引,只是開書單者們的一廂情願。

與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讀書不同,研究生的閱讀大都為順利完成學業的,自然是一種專業化的或曰功利性的閱讀。雖然說導師不能傳授給研究生讀書的志趣,更不能替代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但研究生在校期間的專業化的閱讀,還是有章可循和有一定之規的,導師理應傳授給學生專業化讀書的基本方法。竊以為,為寫學位論文而進行的閱讀,應該遵循一定原則。

首先,研究生的閱讀要以讀本專業且是你感興趣的經典著作為主,即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相對狹窄的披閱範圍;這樣的閱讀可以幫助研究生在較短的時間內確定未來的研究方向,並隨著讀書和思考的深入,其畢業論文的題目也會日漸明晰。剛入學的研究生常有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題目也就是未來自己的畢業論文到底寫什麼的苦惱。這個難題應該在導師指導下分析社會和學術發展趨勢及需要來解決,也應在持續的閱讀中逐步得到破解。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個人文社會科學的專業來說,其經典作品都是在兩三年內閱讀不完的;換言之,試圖先讀完本專業的主要著作然後再確定學位論文題目的想法是不切實際的。這個時候,研究生個人潛在的學術興趣就成了其確定未來研究方向的指路明燈。個人感興趣的具體問題是什麼,有時自己也說不清楚,學生只能在自覺而大量的披覽中逐步把潛在的學術興趣變成顯現的學術追求,最後確定自己的論文題目。剛入校的研究生,不妨堅持去圖書館閱覽本專業的著述,一來開始熟悉本專業的研究動態,二來在這種持續的翻閱中逐漸發現自己研究興趣的所在。在這方面筆者的做法,是先開列一份本專業的經典書目,要求研究生每周從中選取二三本通讀並在讀書會上宣講自己的讀書筆記,筆記的內容包括本書的主旨、學術地位及其個人感悟等。這樣堅持一二個學期後,學生自然會在連續大量的閱讀中逐漸找到自己所鍾情的研究方向甚至是題目。實踐證明,在大量閱讀過程中由研究生自己選定論文題目,是符合學術研究規律的,也是研究生自己真正感興趣的,這是寫出高質量畢業論文的一個重要前提。相反,研究生過於寬泛地沒有明確目的地披覽,結果往往是只知道一些時髦的名詞和說法,所獲知識既不系統化更難形成系統和獨立的思想,易於人云亦云,我們是不贊同的。

先披閱自己能夠理解且感興趣的經典著作是研究生儘快步入學術殿堂的另一捷徑。研究生初閱經典時常遇到的另一個難題,是許多專業經典難以理解自然也引不起閱讀的興趣, 做學術研究的自信心易受打擊。其實這是再平常不過的,這既與學生自己的學術興趣和經典專著的主旨相異有關,更可能是學生自身的知識結構與儲備還沒有達到讀懂經典的水平所致。對於個人來說,不是所有的名著都是經典,讀懂名著是需要多年的積累和儲備的;不能激起你的思考和興趣的經典,對你來說就不是或暫時不是名著。我們提倡研究生先集中研讀自己感興趣的且能引起共鳴的學術經典,在此過程中不斷儲備專業知識提高學術素養,自然會讀懂越來越多的名著。

初涉專業經典著作時掌握若干快速閱讀的基本技巧也是十分必要的。如上所言,在兩三年內研究生不可能讀完所有的本專業經典;事實上,也不是所有的專著都需要從頭至尾一字不落地通讀,尤其是那些近年發表的最新研究成果。由此掌握一些快捷讀書的方法對於研究生來說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其基本方法是,先閱讀專著的導言(翻譯作品還包括譯者序),明了其主旨,即了解作者的獨創性觀點及在哪些方面超越了前人;次看其目錄,知曉其結構,洞悉本書的章節安排是怎樣闡明其主旨的;再讀若干自己感興趣的章節,了解本書的論證及文字風格等;最後看看本書的參考書目、後記等,由此知曉本專業研究的主要成果及作者的學術經歷。另外,書中注釋和參考書目中某些作者和著作的出現頻次是判斷其學術地位的重要指標。上述讀書法可在極短的時間內通曉專著的主旨、結構及本項研究的「學術史」,可收事半功倍之效。當然,有些本專業頂級的經典著作還是需要認真通讀的。

其次,研究生讀專業書應該堅持做讀書筆記和札記。許多研究生認為讀書筆記就是摘抄書中的主要觀點或材料,其實不然。愚以為,做讀書筆記不全是讀者被動地抄書,最要緊的應該是讀者與作者的對話或者說是辯論。讀者若贊同書中的某一觀點,便應列舉其讚許的理由;若有不同意者,則應陳述自己反駁的根據。如此,研究生在與同一研究領域中的不同專家的長期對話和辯論中,一則可以使讀者的思想漸趨全面、理性乃至深刻;二則可使研究生積累的知識、想法在寫筆記的過程中逐漸邏輯化和系統化,即把「別人」不同的觀點、 材料逐漸消化為「自己」的。概言之,這是一個把他人的知識轉化為自己智慧的過程。這一研究生培養中最基礎性的訓練,卻被許多研究生及其導師嚴重忽略了。這是當下研究生普遍的學術素養不高,其畢業論文缺乏思想性的重要成因之一。札記是讀書時摘記的要點和心得,筆者更強調後者。研究生在經過一個時段的專業化閱讀後,最好把積累的讀書筆記進行一番整理,一來可以發現自己實際上已經專註於某一個問題的思考和研究,這個問題可能就是你未來的「學術生長點」;二來可以把自己在某一個問題上比較系統地獨立思考整理成一篇習作以就教於導師。在導師的指點下,經過多次修改,就有可能成為研究生第一篇比較規範的學術論文。

所以,研究生的學術興趣是逐漸養成的,其研究方向的明晰、學位論文題目的確定等,不能寄希望於自己的靈感閃現或苦思冥想,也不能完全寄託於導師的指定或與他人的空談;而只能來自於自己長期的符合科研規律的閱讀、思考與寫作。思想的火花一直垂青於善於並敢於與思想家激辯的青年才俊。

二、

檢驗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生質量的主要標準就是其畢業論 文。學位論文是研究生的思想水平、科研素養及文字表達能力等的集中展示,所以論文寫作的訓練是整個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工作。現在很多學校碩士研究生的學制已改為二年,第一學年學生的主要精力用於應付 30 多學分的課程,而且這些課程與本科的同類課程沒有質的差異;最後一個學期學生們又忙於找工作和論文答辯,真正留給論文寫作的就只有幾個月的時間了。這樣的學制與學時配置很難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怎樣在這樣短的時間內,對研究生的論文寫作進行嚴格的規訓以保證研究生畢業論文的質量,的確是擺在培養機構和研究生導師面前的嚴重挑戰。

寫作不僅是每個人文學者的中心工作,也是文科研究生培養的中心環節。只讀書不寫作就等於只學習而沒有結果,因為寫作就是把通過讀書得來的知識,經過自己的消化將其邏輯化系統化的過程;就是在吸收消化前人知識和觀點的基礎上,進行系統的創新性思維的過程,而這正是科學研究的生命力之所在。從某種程度上可以這樣說,沒有寫作也就沒有創新。所以,寫作是有結果的學習,因而也是最好的學習。胡適先生也認為:「發表是吸收智識和思想的絕妙方法。吸收進來的智識思想,無論是看書來的,或是聽講來的,都只是模糊零碎, 都算不得我們自己的東西。自己必須做一番手腳,或做提要, 或做說明,或做討論。自己重新組織過、申敘過、用自己的語言記述過——那種智識思想方才可算是你自己的了。」

在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我們是明確反對述而不作的治學態度的。李文教授對此有很精當的評述:「所謂『十年磨一劍』就是提倡學者花費較多的時間去經營傳世之作。但多有人誤解或曲解了這句話的本意,將其用作勸導學人不能一鳴驚人就不要動筆的根據,真是害人不淺。不確立題目,擬出提綱, 而後圍繞這個題目不斷搜集、整理資料,不停地動筆撰寫,集腋成裘,而是毫無目的、漫無邊際地光讀書、不動筆,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縱是一萬年,也不會磨出任何一支劍來。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改革開放後,社科院某研究所一研究人員卡片做了兩箱,另一研究人員聲稱做了四箱,兩人競相比耐心,硬是不著一字,被當時不靠譜的所領導樹為『十年磨一劍』 的典型,但直到相繼撒手人寰,依舊一事無成,『他生未卜此生休』 了。」許多研究生用功不能說不勤,讀書亦不能謂之少,或由於導師不甚重視學生寫作的培訓,不會自覺地做某一個專題的讀書筆記和札記,更不願把讀書過程中閃現的學術思想歸納成文,以至於思想逐漸遲鈍甚至於變得麻木不仁。更有甚者,有些研究生眼高手低,視「述而不作」為做學問的另一種「境界」,為自己疏懶於寫作找到了一個理所當然的借口。可想而知,這樣的學生是寫不出高質量的學位論文的。同理,學界那些總是有意貶低別人著作的人,往往是自己無能力寫作者; 勤於寫作的學者一般都不熱衷於對他人的著作說三道四,而是以不斷問世的高質量著述回擊對其的指責。

針對近年研究生畢業論文質量下降,有關管理部門及研究生導師都提出過很多建設性的改進意見,有的已經在積極地實施並初見成效。筆者無意也無力對研究生論文寫作規訓提出全面的實施方案,只能結合個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改進辦法。

其一,無論是在碩士還是博士研究生的基礎教學中,應該增加或者加強有關學位論文寫作規範的課程。現在許多高校雖然都給研究生開設了冠以「社會科學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的課程,但大都以理論闡釋為主,對學位論文的具體構成及其各自的基本要求反倒涉及不多或者語焉不詳。很多研究生直到開始寫論文階段,仍對諸如如何梳理學術史、論文命題的獨創性如何體現、怎樣寫主題段、主題句等不得要領;甚至對如何寫摘要、怎樣避免作偽注等問題尚不知曉,只好到《研究生手冊》或其他的學術論文中了解個大概。有鑒於此,建議每個高校都應該開設如何寫學位論文這門課,以防止學生們「把房子蓋成了雞窩」。

其二,應該重視和提高研究生開題報告的質量。現在很多學校,開題報告會不邀請外單位的專家參加,而研究生自己的導師卻親自到會,致使開題報告會上一團和氣;同時由於對開題者及其導師沒有硬性的約束和要求,結果幾乎所有的研究生開題報告都能夠順利通過,開題報告會成了走過場。這實際上是在源頭上放鬆了對學位論文的質量要求。因此,現有的研究生開題報告的制度安排應該改革。譬如邀請外單位的導師參加開題報告會;參加開題的研究生的導師應該迴避;開題報告應該以與會導師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決定是否通過,且可實行末位淘汰等。另外,作為研究生導師應視開題報告與畢業論文同等重要,對自己學生的開題報告嚴格把關。在這方面,筆者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必須給開題報告會呈交三個文件:一是本課題學術研究動態的綜述。這個綜述應該展示開題人對既有研究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及其所受到的啟發,同時還要指出前人研究哪些方面的不足,為自己提供了進一步研究的空間。 二是一篇和開題報告內容有直接關係的學術論文。這是為了讓參加開題報告會的教師們鑒定一下,開題人是否有能力、有條件完成未來的學位論文。因為一個研究生的科研潛力、學術規範、文字素養等,完全可以通過一篇論文比較充分地展示出來。三才是開題報告。主要應包括學位論文的章節安排及其材料來源。應該強調的是,不能說明材料的充分和可靠的開題報告是不能通過的。譬如學位論文若以地方檔案為主要材料支撐,那麼開題人至少應該提供該類檔案的目錄。一次筆者參加博士生的開題報告會,有個開題報告以安徽省 20 世紀 60 年代初的大饑荒為研究對象,但經詢問得知,這位學生竟從未去過安徽及其各地方的檔案館。這種沒有任何材料和研究基礎的開題報告,是對開題報告會與會專家、導師和自己的不尊重。

其三,學位論文寫作規訓應該從導言的寫作規範開始。導言是學位論文的靈魂,負責闡明文章主旨、梳理學術史、介紹研究方法和所使用材料等。一篇學位論文質量的高下翻一下它的導言就基本上一目了然了。時下許多學位論文水平不高,一定程度上是由於作者不了解導言的寫作規範。一般而言,學位論文的導言應該包括這幾個要件:一是,為什麼研究這個問題?闡明本項研究的意義;二是,前人是怎樣研究這個問題的,即本項研究學術史的梳理;三是,作者將怎樣研究或解決這個問題,闡揚本文的主旨即獨創性命題;四是,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材料來源。當下研究生論文的導言雖然大都具備了上述四個要件,但真正能夠把每一部分都寫到位的卻不是很多,尤其是在學術史梳理方面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甚至有些同學完全不知道怎樣做好學術史的梳理。

在學術史梳理上最常見的問題:一是把與自己論文有關的著述做一個流水賬式的列舉,對前人的研究成果沒有或絕少學理上的分析,有的只是做「很好」、「著名」等簡單的價值判斷;二是為了凸顯自己論文的學術價值,避談前人研究成果對自己的引導和啟發,一味地指責前人的研究「存在明顯不足」、「研究不夠深入」等,甚至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的論文具有「獨創性」、「填補了本項研究的空白」等等。事實上,學術史的梳理在很大程度上是理解前人是在怎樣條件下進行研究並做出結論的,在此基礎上,指出前人的研究在哪些方面為你自己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哪些觀點對你有很大的啟發,當然還應該看到這些研究在哪些方面尚存不足與局限,從而為自己的研討提供了進一步深入和拓展的空間。所以,學術史梳理是在研判和理解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合理而自然地引出自己的研究理路與結論。一篇研究新中國建國初期皖北普通農民面對不斷發生的革命性變革茫然應對及其心理狀態的博士論文, 對於國外兩部研究土改的著作是這樣評述的:「如果僅僅考慮呈現與否,而不去探討呈現的是一種怎樣的歷史世界的話,《翻身》和《十里店》都是相當出色的。但遺憾的是,二者的研究表面上看似以參與觀察的立場,為人們展現了那個時代鄉村革命的複雜,但一條貫穿的主線卻閹割了這種複雜性。它們都是以一種既有的革命觀念來體會鄉村的。在他們看來,革命是一件鄉村必然歡迎的事情,一切有違革命之舉都是難以理解的。帶著這種已經革命化的立場進入鄉村,農民們一切背離革命的行為便都是非常態的,是一種鄉村落後的表現。在敘述者們內心中,革命成了一件想當然的事情,但他們卻忽略了,鄉村有自己的生活,鄉村人有著自己對革命的理解與判斷。鄉村人接觸革命接觸歷史狀態,道義論者的研究是無法呈現的。」至此作者試圖「從內向外」研究農民在鄉村革命中的「被動適應」便非常明了了。此外,學術史梳理還應該注意收集資料要全面,尤其注意未刊學位論文和國外的相關研究;學術史的表述不追求面面俱到,只對與本文命題相關的學術成果進行評述;對以往研究的評述,「行文應盡量中性平和」,對前人的研究成果要心存「敬意與謝忱」。

綜上所述,研究生教育應該以提高學位論文的質量為中心,而學位論文質量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研究生能否科學地進行學術閱讀與規範地寫作論文。必須強調,除論文的寫作方法與規範之外,追求真理的精神,對學術的嚮往與摯愛才是研究生步入學術殿堂的「精神導師」。在當前社會風氣日趨功利,精神享受與學術追求日漸式微的氛圍中,更應該向研究生灌輸和提倡非功利的讀書與寫作。在此,重述著名史學家白壽彝的自省還是很有意義的:「1980 年 11 月,陳垣百年誕辰。12 月,顧頡剛逝世。為了紀念這兩位老先生,我讀了他們的一些著作。這些著作使我深深地感動了的,是他們治學的功力,是他們認真讀書的精神。在我們這一代,在治學的功力上,在讀書的認真上,能趕上他們的,恐怕是不多了。就我和我同輩的一些朋友來說,我們很少認真讀歷史書,也很少認真讀馬列的書。多年以來,我們的研究成果不多,儘管有這樣那樣的原因,而讀書不認真至少是一個很大的原因。」

(版權歸原作者和編輯部所有,編選時有改動)

【學術寫作大講堂

推薦閱讀:

論文|通過模板匹配方式發現結構化變體
【AAAI Oral】利用DeepMind的DQN解數學應用題,準確率提升15%
論文閱讀記錄
很詳細很具體的指導英文論文寫作技巧!
【翻譯】ACS Style Guide Chapter 2 Scientific Papers

TAG:論文 | 寫作 | 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