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為梅蘭芳綉袍 繡花街上最後一代傳人 千年漢繡的守望者
科技馬不停蹄,
將生活拉扯至理智的極端。
追求效率的年代,
手工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了。
一筆一畫,一針一線,
看似簡單的作品背後,
是每一次提筆運針時手作者的所思所念。
漢秀傳承人任本榮說:「只有親身體察,
才能感知那份冰冷機器無法製造的熨帖。」
任本榮,12歲起學徒,
漢繡的剪樣、畫活、配色等全套工藝流程都會,
是繡花街上最後一代傳人。
1987年任本榮成立了漢綉工作室。
他一直致力於漢綉資料的搶救和整理工作,
已整理出2000餘件(種)資料,
並用四年時間為香港、澳門回歸、
「國慶」50周年綉制了三大掛件,
奉送給政府,現收藏於市博物館。
漢綉曾與蘇綉、湘繡齊名,
國家級非遺項目。
始於漢代,興於唐,盛於清,
經文革浩劫後,漢綉深受重創,
直到近年,才成為國家級非遺項目。
漢綉色彩濃艷、構思大膽、手法誇張、綉工精細,
花形常以局部色彩圖案的複雜組合
構成變化豐富的整體布局,
具有神奇的想像力和絢麗粗獷的效果。
提筆畫稿算是漢綉里最靈魂的環節,
因為漢綉長於裝飾,用來送禮得取個好兆頭,
師傅出稿,考驗的不只是繪畫功力,
還有文學造詣。
漢綉從製版開始,
新手用鉛筆繪出草稿後謄抄至製版用的特種紙上,
熟手可以直接用工筆在特種紙上繪畫;
完成之後開始扎版,
用打孔針順著畫稿線條一點點地打孔,
以便印花時油墨能滲透至綉面,形成圖案。
印花完成後,待其晾乾,開始配線,
一般由畫工指導綉娘完成;配線完成後,
才可以開始刺繡。
傳統漢綉中,完成收拾的多為技藝嫻熟的男綉工。
即便是今天,
這樣一套工序也只能依靠手工完成。
任本榮對目前各地泛濫的電腦製圖噴繪、
網綉、工綉、套綉等行為很憤慨!
他聲稱,「漢綉從頭到尾是實綉,
從原生態手工設計到手工製作,
不主張虛綉,料子是全天然,不用化纖。」
任本榮也有他的驕傲,
他為梅蘭芳綉過戲服,
當年梅蘭芳在漢口大舞台唱戲,
戲服的製作就交給了任師傅所在的綉鋪。
「最講究的是好料,上等蘇杭蠶絲是首選,
圖案心思就花在『梅花』上,
給梅蘭芳製作的多是梅花衣,
再根據打炮戲的不同而改變顏色樣式。」
梅蘭芳的戲服由武漢商界出錢,
一件至少30大洋。
但這還不是頂貴的,
最貴的綉品是姨太太們的旗袍,
一件能做到40大洋。
因為視力下降,任本榮已經沒有再綉了。
人們都說他是「從繡花街走出的最後一個漢綉藝人」,
卻很少提及他是現存
唯一能通透漢綉全套工序的手藝人。
「一畫二綉三收拾」,他都會。
談及漢繡的前景,任本榮有8個女弟子,
甚至他的女兒、孫女也加入傳承行列,
「她們都很敬業,不是急功近利的想賺錢,
綉品很好,漢綉傳承希望很大。」
在高度機械化的冰冷年代,
匠人們的妙手,
讓這些斑斕創意,
溫暖與熨帖我們孤寂的內心。
推薦閱讀:
※最接地氣的民族風是什麼樣的?看彝族刺繡就知道了
※如何正確區分手工刺繡與機器刺繡工藝不同?
※12個月上百萬針 嬌古刺繡禮服綉出女人燦爛美好時光
※綉光陰,摻入塵世的煙火里
※在宣紙上刺繡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