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U建築史(5):羅馬晚期和拜占庭建築
題圖 Section of Hagia Sophia
羅馬晚期建築
巴西利卡 Roman Basilicas (Type)
a meeting hall, involving congregation
古羅馬的巴西利卡:集會場所 > 被借用為早期基督教堂
古羅馬的廟宇:不涉及集會活動 > 區別於基督教堂
巴西利卡的主要結構
clerestory window 天窗
aisle 側廊
nave 中殿 navy 海軍 naval battle 海戰 nave在義大利語中指 艦船>
早期基督教堂(巴西利卡式、拉丁十字式)中殿採用木桁架結構
建教堂和造艦船的是同一批木匠 > 把艦船翻過來就變成教堂中殿了(相同工藝) 結構非常輕盈
這種教堂建築工藝在 威尼斯(港口城市) 尤其顯著
傳統的羅馬巴西利卡為 磚石穹頂-柱式 結構(厚重)
Basilica of Maxentius and Constantine, AD308-313
羅馬晚期重大事件:
屋大維(Octavius)稱帝 27 BCE 羅馬帝國的開端幾乎也是基督教的開端
戴克里先(Diocletian)286 CE 分東西羅馬帝國 293 CE 建立四帝共治制 (Tetrarchy)
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e) 313 CE 《米蘭詔書》 宣布宗教自由 330 遷都「新羅馬」(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爾) 325 主持了尼西亞大公會議 頒布了《尼西亞信經》
476 西羅馬帝國滅亡
早期基督教堂:covert institution 追求隱蔽性,利用地下墓穴(catacombs)作為宗教活動場所
羅馬晚期 基督教堂 Late Roman Churches
Minerva Medica, Rome, 330AD
萬神殿的精緻版本: the permimeter of the building begins to express the interior, crenulated surface, centralized plan(集中式布局), organism that can keep spawning and creating secondary organnizations
前廳(narthex)的出現
聖格里安聖殿 St Gereons Basilica,科隆,380AD
拉長版Minerva Medica
聖老楞佐聖殿 Basilica of San Lorenzo, Milan, 355-374
混搭式+集中式教堂 類似哈德良離宮
從 Minerva Medica 到 St Gereon 的變化:基督教的合法化,基督教集會的出現,等級制度(hierarchy)的建立,所以教堂內部空間擴大了,拉長了
忠烈祠 Martyrium (Type)
殉教者的墳墓
聖康斯坦齊亞大教堂(君士坦丁之長女之墓) Santa Costanza, 345 AD
集中性布局,tholos + basilica
term"spoil" 挪用
早期基督教建築「挪用」羅馬建築柱子,但無法起到羅馬柱式(The Orders)的整體效果
作用:1.節省工作量 2.標誌新舊交替(the eclipse of the old order and the ascendance of the new order)
Early Christian Basilicas
the Lateran Palace > San Giovanni in Laterano(Archbasilica of St. John Lateran), 313 宗教大赦那年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天主教會母堂) 早期基督教堂的雛形
擁有巴西利卡的典型結構:cleretory windows, nave, aisle
獨特之處:transcept 翼部 從而構成 拉丁十字 布局 成為了教堂的象徵
結構上,基督巴西利卡 比 羅馬巴西利卡顯得更為樸實謙遜
採用木桁架結構 > 磚石穹頂技術失傳?國力衰弱?基督教教義(謙遜、清貧、放棄財富)? > to provide a simple shelter rather than a symbole of glory
Old St Peters, 319+
採用木桁架結構 > 單薄結構,從而擴大了內部空間
(和卡拉卡拉浴場形成鮮明對比 > 富於厚重感的磚石工藝)
教堂前方設置有庭院,隱蔽了教堂(as a mask),繼承了基督教早期的保密性
拉丁十字布局(Latin Cross)擬人化(anthropomorphic)
apse 半圓後殿 > 頭部
transcept 翼部 > 雙臂
nave 中殿 > 身體
the church becomes a body, a symbol, an assembly hall
方便舉行列隊遊行的儀式(processional rites)
四座特級宗座聖殿確定的羅馬方城(Roma Quadrata)
宗座聖殿 = 巴西利卡
聖母大殿 St Mary Major 432-440
拉特朗聖若望大殿 St. John Lateran 313
城外聖保祿大殿 St Pauls Outside 385
聖伯多祿大殿 St Peters 319
四巴西利卡所形成的十字/羅馬方城的中心為羅馬斗獸場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建築
雕塑 Constantines Sons 平面化 實體感(plasticity)不強
圖騰化,使用象徵手法(iconographic sense),而非古羅馬古希臘時代的寫實手法(physical sense) 無表情
羅馬人對待人體的傳統態度:維特魯威人——人體為神聖秩序的微觀映像(microcosmic reflection of divine order)已經不再
羅馬人對人體從歌頌(celebrate)到唾棄(revile)
建築也從炫耀張揚走向謙虛樸素
西羅馬(羅馬晚期)基督教堂 > 強調遊行列隊(procession)、具有等級層次的縱向空間、拉丁十字式布局
東羅馬(拜占庭)基督教堂 > 集中式建築、希臘十字布局
區別的原因(有爭議):東西教會彌撒儀式的不同
加拉·普拉西提阿陵墓 Mausoleum of Galla Placidia,拉文納, 425
希臘十字布局(Greek Cross)乃一種集中式布局 為拜占庭建築的典型特徵
(拉丁十字乃遊行式布局)
馬賽克/鑲嵌畫(Mosaics/ Tesserae) > 建築的裝飾平面化,符號化,象徵手法(iconography)的運用等,和雕塑的變化趨勢幾乎相同,失去了原來的空間感、實體感、立體感。
查士丁尼時代(c. 482-565) 拜占庭的盛世
聖維塔教堂(巴西利卡) San Vitale, 拉文納,522-47
拉文納 西羅馬帝國首都(401-450)
集中式建築 存在軸線的理念 但教堂和庭院的軸線不同軸:教堂須自西向東取向
拜占庭建築 (about surface)內部的鑲嵌畫裝飾使室內設計相對於古羅馬建築(about plasticiy, heaviness, spatialization)越顯平整
(the wall becomes much more flatter)
聖索菲亞大教堂 Hagia Sofia, 532-537
集中式巴西利卡
從6世紀起保持著最大穹頂記錄直至16世紀
新型結構 帆拱 Pendentive 的運用,使得方形空間能與圓形穹頂結合;在穹頂上開天窗既美觀又獲得了更高的強度
新型材料 新型砂漿 使磚石結構、牆體獲得韌性
新的設計思維 在防震設計上 採用輕盈、具有韌性的結構:比如側廊、「口袋」poche 等等
類似的韌性結構:corrugated cardboard, I-beam
buttress 扶壁 平衡
聖索菲亞的穹頂:肋骨結構(rib) 點狀離散的載荷
萬神殿的穹頂:位移的環狀結構(horizontal stacking of rings)
Church of the Holy Apostles Constantinople 6世紀
Quincunx 梅花型/五點型 類似希臘十字
St Marks, 威尼斯 11/12世紀
拜占庭建築的室內設計特點:the denial of the material presence of surface in faover of the creation of this luminous field of pattern and ornament
從查士丁尼(Justinian)至查理曼大帝(Charlemagne)時期的建築發展的低潮期(6世紀至9世紀):宗教的中心 從教堂轉向修道院
the Bendictine Order 530年左右 本尼狄克特 建立本篤會
抄寫、記錄文化 7世紀 修道院的流行 > 禁欲主義(monasticism)的盛行
610 穆哈穆德建立伊斯蘭教 610-733 伊斯蘭教的廣泛傳播(至西班牙) 直至732年伊斯蘭勢力在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查理曼的祖父)所領導的法蘭克人所擊敗
推薦閱讀:
※桃源結義丨水雲間——由「破舊老屋」變成田園牧歌的詩意家園
※?[ 好設計怎樣看?] 迪拜,除了石油原來還有設計!
※南昌UI設計就是那麼牛
※在未來,定製究竟是富人的遊戲,還是時尚界的主流 上
※設計師如何召喚創造性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