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結構的好究竟在哪裡,你知道嗎?
05-02
近幾百年的中國,有兩件東西被海外華人視為國粹:一是京劇藝術,二就是古典工藝傢具。古典工藝傢具自明末進入技藝之巔峰,綿延至今,如今漢族傳統傢具文化已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古典工藝傢具的靈魂就是榫卯結構,整套傢具甚至整幢房子不使用一根鐵釘,卻能使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在人類輕工製造史上堪稱奇蹟。古典工藝傢具適合的榫卯結構近百種,常見的有格角榫、托角榫、粽角榫、燕尾榫、夾頭榫、抱肩榫、龍風榫、楔釘榫、插肩榫、圍欄榫、套榫、掛榫、半榫與札榫等。一件傢具往往要根據不同的銜接部位使用多種不同的榫卯結構,這就造成了一個是時間上的花費還有一個是對於人工技術的要求非常之高。那麼,為什麼古典工藝傢具不使用鐵釘呢?這樣不是方便很多嗎?對於此問題,有不少木友給出了答案。
原因一、榫卯結構是一種文化與精神的傳承
研究發現,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開始使用榫卯了,可以說,榫卯結構比起漢字發源更早。70多個世紀以來,這種藝術工藝經過不斷地發展和再創造,技術和工藝都已經相當純熟。中國傳統傢具(特別是明清傢具)之所以達到今天的水平,與對這種結構特徵的運用有著直接的關係,也正是這種巧妙結構的運用,提升了中式傢具的藝術價值,尤為國外傢具和建築藝術家們所讚歎。因此可以說,中式傢具不使用鐵釘,是一種傳統,是約定俗成的,是優勢的延續和發揚光大。中國的居家用品歷史上留存下無窮豐富的傳統手工藝,榫卯無疑是其中最讓人為之驚嘆的手藝之一。榫卯的技藝無法完全依照書本學習,需要根據不同的材質、形態,計算其比例、重量,而採取不同的榫卯方式,其中分毫,便全憑師傅的經驗與判斷,再代代相傳。可以說榫卯結構是我國工藝文化精神的傳承。原因二、榫卯結構組合的傢具更加結實耐用
首先,榫卯結構是榫和卯的結合,是木件之間多與少、高與低、長與短之間的巧妙組合,這種組合可有效地限制木件之間向各個方向的扭動。而鐵釘連接就做不到。比如,用鐵釘將兩根木棖做T字型組合,豎棖與橫棖很容易被扭曲而改變角度,而用榫卯結合,就不會被扭曲。其次,金屬容易鏽蝕或氧化,而真正的紅木傢具,可以使用幾百年或上千年。許多明式傢具距今幾百年了,雖顯滄桑,但木質堅硬如初。如果用鐵釘組合這樣的傢具,很可能木質完好,但由於連接的金屬鏽蝕、疲勞、老化等,而使傢具散架。燕尾榫在中國古代傢具中使用最普遍,如木鍋蓋、缸蓋、房子的木樑相接等。它的形狀就像飛燕的尾巴,外小里大。以椅子來說,靠背用的是半燕尾榫卯,上面大、下面小,由上往下插,椅靠背與扶手達到相扣緊 ;靠座面的榫是直榫,這樣使靠背連著扶手,靠背就不會後移,也不會斷。許多傢具是拆裝運輸的,到了目的地再組合安裝起來的,非常方便。如果用鐵釘連接傢具,雖說可以做成部分的分體式,但像椅子等小木件較多的傢具,就做不到了。
因與木製傢具是相同材質,榫卯就像是出自於傢具身體里的一部分,所以與其有著同樣的使用壽命。比之金屬部件,木質榫卯具有極好的彈性,木製構件會通過榫卯傳力,均衡地分配給傢具其他部件,使得傢具站立得穩如泰山。無論南熱北冷,還是南濕北干,榫卯都能隨機應變,它熱脹冷縮的程度與傢具的其他零部件相仿,能和整把椅子或整張梳妝台一起「發胖」或「縮水」,保證不會讓木板豁開一個口子。
推薦閱讀:
※全屋定製傢具的定位及未來發展趨勢
※尚品宅配難模仿,成品傢具還有更好的營銷模式?
※2018年新色發佈:探索&揭秘家居的自然氣息
※全鋁傢具產品趨向同質化 、銷售原始化 、產品附加值低
※傢具維修技術培訓,無保留手把手教學,收費低實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