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為我好,我真的好了嗎?

上一篇文章中,我們分享了控制型教養方式的幾種慣用策略,相信多多少少都有人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的經歷。

父母們總說是為我們好,我們真的好了嗎?那些總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孩子,會形成什麼樣的性格人格呢?

1. 退縮或暴力

嚴格的要求和過度控制會使孩子產生的負性情緒無處表達,這些積攢的情緒會發泄到自己身上,產生內隱行為問題:社交退縮、上癮行為或是羞愧、焦慮的情緒;或者發泄到其他人身上,引發外顯行為問題,藉由暴力或犯罪行為,在社會上施展,比如攻擊別的同學(很多校園欺凌者的背後都有一個高壓控制的家庭)。

2. 過度自我批判

控制型的教養方式往往會為孩子定製過高的標準,「望子成龍」給孩子帶來的則是巨大的壓力。家長們高期望值的本意是想讓孩子「追求卓越」,但孩子發展的結果卻是「避免失敗」。新加坡一項5年的縱向研究表明,從小受控制過度的孩子會產生強烈的自我批判,也有更高的患焦慮、抑鬱的風險。

3. 無法對自己負責

父母以愛的名義一味地反對孩子自治,認為自己的要求和指導是為孩子提供經驗,讓孩子「少走彎路」。但長期在家長的控制下成長的孩子,會很難發展出自治(autonomy)。從小到大一直是遵從父母的要求,等到長大成人之後,在面對人生重大抉擇時,也很難有決斷力。

4. 個性和自我被扼殺

長期處於高壓控制下,強迫而不自由,個體可能會缺乏活力和情感,變成麻木地機械地服從,變成行屍走肉。

心靈被扼殺是當今最普遍的問題,也是很多家庭的危機。傳統的家庭中否認孩子的感受,尤其是對於憤怒和性的感受。家庭中這些禁忌話題如此之多,以至於成員之間可以交流的東西少之又少,每個人都小心翼翼地遵守著「毒性家庭教條」,生怕踩到地雷,引爆戰爭。

由於文化差異的原因,專制的教養方式在中國看起來很管用。跨文化研究顯示:在中國,控制型父母養育的孩子,其在校的學習表現較平均好,也好於西方文化下的孩子。

專制父母也許可以培養出很成功的孩子,但這正是這種教養方式可怕的地方:它「看起來」很「管用」。用行為主義訓練鴿子的方法養孩子,確實會形成家長期望的行為模式,成為別人眼裡的「人生贏家」。但家庭的控制讓人們形成了蜷縮的生存姿態,讓人在潛意識裡相信「父母在掌控我的生活,沒有了他們的規則和控制,我將無法活下去,只有死路一條」。

但強迫永遠做不到的是:讓人真正地成長,真正快樂地生活,真正認同並愛父母。

——————————————————

優教佳-服務新生代家長的在線家庭教育平台 關注官方微信:iyoujiaojia,加入父母成長交流群,讓每個家庭成員共同成長!

推薦閱讀:

小魔頭阿紫,她的心曾經也有一道光
老公在兒子面前批評我,讓我很沒面子!
拉黑父母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
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的養育目標
讓所有人滿意?對不起,我做不到!

TAG:家庭教育 | 親子關係 | 兒童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