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強勢監管下,資本市場僅僅是倒春寒嗎?

§暖春惡寒。時下穀雨節氣,不冷不熱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時節,但多數投資者恐怕沒有心情消受這大好春光。昨天一地雞毛的資本市場大家有目共睹,股市、債市、商品期貨同時下跌,滬指盤中一度跌至3111點,慘淡收於3129點, 1.37%創下四個月來最大的單日跌幅,並順帶破了此前86個交易日單日跌幅不超過1%的紀錄。深成指收跌2.16%。創業板指收跌1.58%。甚至前段時間一直被追捧的雄安概念股、一帶一路等板塊也難逃厄運。大盤綠油油一片。

再來看後者,自去年12月15日崩盤以來,國債市場就一直讓投資者心驚膽戰,昨天十年期國債期貨跌0.39%,五年期跌0.27%。股債期三市齊跌,絕非一句簡單的『黑色星期一』那般輕描淡寫。不妨回頭看看上周,滬指2.2%的跌幅創下本年度一周跌幅之最,說明昨天的熊市只是上周下跌趨勢的延續而已。

§塞翁失馬。財富被悄無聲息的收割,引爆了相當一部分投資者壓抑已久的怒火,矛頭直指2016年以來的IPO密集上市、大規模新股發行導致的抽血效應,並再次將怒火和口水噴向了證監會,甚至是劉士余本人。不可否認,2016年A股的融資規模創下1.6萬億歷史新高,2017年來每周10隻新股的變本加厲發行節奏,讓市場資金大量分流,直接擊碎了二級市場再融資投機者們的美夢。

筆者的投資縮水當然不能倖免,但卻認為這種短痛是值得的。證監會鼓勵大規模IPO之舉,固然斷了很多二級市場投資者(相當一部分投機大鱷)的財路,但理性來看,為了扶持實體經濟,讓實體企業融資成本降下來,這種做法無疑是正確的,只要持之以恆而不被既得利益集團左右,筆者反倒看好一個健康的A股市場未來,讓每一隻新股都匹配實實在在的價值,並用實實在在的分紅回饋投資者。怕就怕三分鐘熱度後迫於某種壓力再度更弦易轍,那對中小上市企業和草根投資者的信心打擊將會是致命的。

§尋根溯源。大規模IPO固然是一方面原因,但誰都知道那不是主要矛盾。更多業內人士還是將問題歸結為資本市場監管下的『倒春寒』,和最近高層嚴厲的金融監管密不可分。來看看相關背景。

2013年以來,隨著美聯儲退出QE 後貨幣政策逐步收緊,密集加息周期到來,為避免本幣崩潰引發國內資本外逃,央行已經完全顧不上『完全市場經濟』國家的體面。一方面嚴格限制資本跨境流動,另一方面雖然不敢明目張胆提高一年期存貸款利率,但偷偷摸摸變相加息、縮表等小手段維護本幣價值卻是不得不為之。而此舉必然導致資本市場流動性一天比一天更局促,讓一些習慣了大手大腳從銀行拿錢的地方政府、國企大爺們日子難熬,催生了影子銀行業務如雨後春筍般泛濫。當前的影子銀行已呈尾大不掉之勢,在有些地方甚至成了地方政府和其投資公司表外借款的主渠道,甚至連銀行的到期日轉換都不通過正式的銀行體系,轉而通過影子銀行體系完成。金融風險加劇醞釀。

§影子銀行。4月24日筆者曾發文《有一種銀行理財叫做陷阱》,專門闡述了當下泛濫於各路大小銀行間形形色色的理財產品,實質是經過精心包裝後的銀行不良資產和債務,一種典型的嫁禍江東處置方式。而銀行理財,僅僅是高層加強監管後銀行業自救的一種方式,僅僅是更大規模影子銀行業務的一面而已。

簡單談一下影子銀行。當前國內的影子銀行大致非為三類。第一類就是銀行理財產品,包括資產負債表內和表外兩種;第二是包括小額貸款公司、信託公司、擔保公司甚至典當行等的非銀行金融機構;第三類就是民間高利貸,還記得上個月山東冠縣辱母殺人案的蘇銀霞嗎?悲劇根源不就是高利貸嘛。

而前幾天鬧得滿城風雨的北京民生銀行航天橋支行銀行事件,讓投資者真切見識到了假理財的可怕,要不是全國輿論緊盯,這事兒猴年馬月能解決?全國多少類似信用違約事件最後不了了之?究其本質,是銀行靠傳統的表內業務盈利模式越來越難,而本身又毫無市場生存能力,只靠國家規定的存貸款利差喝血卑鄙的活著,隨著各路銀行越開越多,吸儲變得越來越困難,沒柰何就動起了歪腦筋,在高收益的表外業務上尋找出路。資本市場甫一收緊,銀行也不好開哇。

業內人士都明白當前的影子銀行已經規模空前,但具體是多少恐怕沒人能說出個準確的一二三,《中國金融監管報告(2014)》指出,當年的影子銀行體系規模約為27萬億元,占銀行業全部資產的比重約為19%。而發展到今天,這個數字和比重會是多少?雖然無從察知,但相信一定會是一個天文數字,而這恰恰是金融領域最不可預知的巨大風險。每一次出現類似假理財、蘿蔔章之類事件,都會給資本市場帶來沉重打擊,『信用』這個詞兒在當今社會說一文不值或許有些偏激,但非常廉價卻已是不爭的事實。

§重拳監管。在這個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粉飾、債務危機若隱若現的時代,影子銀行多年積累起來的巨大風險,構成了對系統金融安全的最大挑戰,但問題是影子銀行和地方政府、企業甚至是正規商業銀行千絲萬縷的關係,實在是斬不斷理還亂,如此棘手的局面逼迫高層不得不以『寧可錯殺一百,不可使一人漏網』的雷霆手段重拳處置。

於是我們看到,短短十天之內,一行三會相繼表態『加強金融監管』,銀監會更是連發九個文件,劍指外委業務。與此同時,證監會和上交所均對股市操縱行為做出嚴監管表態,堅決打擊惡性操縱。保監會也發通知,嚴防嚴管嚴控保險市場違法違規行為,嚴防內外勾結干擾監管工作。目的只為降低金融風險,並引導金融資本流向實體經濟。談何容易?

4月24日,甚至連人民日報都罕見發文《金融領域去槓桿強監管,要拿捏好度、引導好預期》,指出嚴防加槓桿炒作和交叉性風險,減少資金在金融領域空轉套利,引導其進入實體經濟。高度已經從行業上升到了國家層面。

§殺雞儆猴。4月21日,證監會例行新聞發布會通報,前深圳證券交易所工作人員、股票發行審核委員會兼職委員馮小樹知法犯法,以他人名義在公司上市前突擊入股,上市後賣出股票獲取利益,證監會決定沒收馮小樹違法所得2.48億元,並頂格處以2.51億元罰款。同時,對馮小樹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

違法所得2.48億元,有沒有觸目驚心的感覺?一個底層人士甚至上班族,一年賺12萬,一生不吃不喝能夠賺到多少錢?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了當前經濟脫實入虛到了何種恐怖程度?相對於資產升值帶來的豐腴收入,勞動幾乎是一文不值,所以才會出現資本拼了命在房地產、金融領域內扎堆空轉,但就是不流入實體經濟。而對比這位被逮住的倒霉鬼馮小樹先生,那些遠走高飛在陽光沙灘上度假的人呢?運動式的自查自糾僅是作秀,制度建設才是維持政權的根本哇。

§餘音。歸根結底,實體經濟始終是一個社會的根本,只有實體經濟才能創造出實實在在的財富供人們享用,而本該服務於實體的虛擬經濟,高高凌駕於實體之上,這本身不能不說是一種畸形的社會資源錯配、荒唐的本末倒置。尊重勞動、打擊投機、擠壓泡沫,促使資本切實流入實體經濟,已經是時不我待,而重災區首先就是金融和房地產領域。一言及此,筆者想起了《大學》開篇中的一句話,『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缺乏制度框架約束的人治運動,在中國已經司空見慣成為社會痼疾,但願本次監管不是一場虎頭蛇尾、來去匆匆的倒春寒。

原創文章出自公眾號『阿甘看天下』ACM_KAKA22。(圖片來源:百度圖片)


推薦閱讀:

【懂產融】為啥冰火兩重天:中國產融結合大幹快上而標杆GE卻在竭力去金融化
微觀金融和財務知識有什麼區別?
中國銀行業是否真的存在暴利?
假設有人研究出了點石成金術,他應該怎麼做才能使自己收益最大化?
國家之間的債務如何償還?

TAG: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