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正確打開方式——知識晶體

互聯網提供了過剩的信息,你是否每天都如饑似渴地尋找各式各樣的乾貨。這種對知識的佔有慾就好像人們給自己定讀書數量目標一樣,可是你應該已經發現:雖然你上了很多時間管理,讀書學習等課程,但在碰到需要解決工作實際問題時,你還是一頭霧水,很難想起自己前面學習的內容,即使對有些內容有印象,腦子裡浮現出來的也只是一些零散的數據和信息,沒有具體結構化的內容去指導我們的實際操作,然後你就會覺得它們學了跟沒學差不多。

以我自己舉例,最近無意中發現《好好說話》這本書在熱賣,因為工作的需要,我決定學習研究一番。講真心話,從開篇的五維話術到後面具體場景的操作技巧解讀,既有原理又有實操,這些讀完都感覺非常有用,每一章都讓人大呼過癮。(不知道讀者是什麼感受,反正我當時的感受就是如此)

但是,當我想用書中的內容指導解決工作的問題的時候,我才發現關上書本之後,自己能想到的只是書中極少的一部分小技巧,而且它們在使用時並不能直接套用,因為實際工作問題解決需要多種技巧綜合使用。

在我了解了某項學習記憶原理之後,我開始對這本書有了不一樣的看法。而這些不一樣的結論的來源就是因為了解知識晶體並且有了實踐

知識晶體

高中化學裡有學習過,石墨的結構非常疏鬆,硬度也非常的低。但同樣由碳原子組成的金剛石卻堅硬無比,它們之間的差異就在於晶體結構排列,金剛石原子之間彼此構成晶體結構,所以整體硬度得到大大提升。

類似的,知識也遵循這樣的道理,我們將知識之間建立起結構,了解相互之間的關係之後,實際使用時就能夠迅速調用出來,很快找到主體結構與大體思路,不會被一些細節性的內容所淹沒。

知識晶體結構大致來講包含四種:樹狀,關聯,序列,數據

樹狀關係就好比樹狀圖,一個主幹牽連出其他許多分支結構。體現的是事務層級,包含的關係。

關聯關係類似於化學鍵,展示的是多種事物之間的連接,體現的是彼此之間的影響。

序列關係可以理解為我們經常使用的123,因為所以,首先然後最後。它展示的是事物之間的邏輯關係順序。

數據關係更好理解,比如常用的餅狀圖,進度表等等,他們體現事物的數據結構,空間時間上的差異性。

用知識晶體結構學習的實操

學習計劃:每天收聽與工作實際問題相關的幾期節目,用紙筆記錄下重點內容與技巧。

在嘗試使用其中的技巧解決合作談判問題的時候,我發現必須了解不同類型節目之間的結構關聯,找到同一類話題下的解決方法,才能夠在實際使用的時候迅速系統調用出來。而這就是關聯發揮作用的時候了。音頻內容彼此之間的關聯性非常小,一段時間之內的內容往往是基於不同的情境設想給出的技巧,比如今天教你如何跟別人開玩笑,明天教你如何說服別人,後天又跳躍到如何理性跳槽、如何禮貌提加薪等等。正是因為他們之間欠缺聯繫,沒有為讀者聽著建立起類似知識晶體的聯繫,所以很難被組合起來使用。此時我突然發現:這不就是看過的內容覺得有用過癮,但很難實際運用的一個原因嘛!

(比如,11月11號提到將是非題變成選擇題的內容:對方找你幫忙,你不好一口回絕,但客觀條件又很難讓你滿足對方的要求,這時採用是非題變成選擇題的方式,即告訴對方你可以幫忙做這件事,但是由於其他客觀原因,所以這項任務在質量上或數量上等其他某些方面沒有辦法完全保證滿意。這句話說出來之後,對方很難再進一步提要求,如果對方強制要求你做到完美會顯得不近人情,所以他只能從你給出的條件裡面挑選出一項選擇妥協。

看似好像是非常實用的方法,但是,這僅僅適用於是你自己幫助別人的時候。如果是我們自己想去主動尋求與對方的合作談判,並且對方可幫可不幫,這個時候此方法就很難施展開來。因為我方處於弱勢地位,若進一步提要求,很容易招來對方的反感)

再者,制定出每日學習任務之後,即便我沒有正在學習這部分內容,在實際需要推算學習進度的時候,我也能夠根據總期數與每天學習的數量得到答案。這其實相當於讓我從時間的角度上把握了學習進度,可以更加宏觀的看到學習整體狀況,這就是數據結構的魅力所在。

類似的,對於以前看過的書籍裡面的內容,我很快會忘記掉,在回顧的時候我經常大腦一片空白。了解了樹狀結構知識更有利於大腦的儲存與檢索,當我嘗試用樹狀結構的方法去梳理書本的架構的時候,我發現書中的主要觀點能很快的回憶起來,各章節的結論就相當於樹枝,每一個章節的問題就相當於樹榦,他們互相聯繫、清晰地存在於腦海當中。

通過以上的例子你可以發現掌握知識晶體結構前後學習的效率與成果差異有多大,這也是為什麼我要以這麼長的篇幅來記錄回顧知識晶體,如果說你和我一樣有碰到類似的問題,經常懊惱學過的知識沒法及時提取、不能很好的運用,強烈建議你嘗試使用這幾種知識晶體結構去學習,實踐之後的你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感受。


推薦閱讀:

豪放自有訣竅——蘇軾《江城子·密州出獵》(陳可抒講座實錄8)
「知識」焦慮
貨幣衝突與開放社會的敵人
羅輯思維的「得到」半年營收達1億,這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知識節目」或「知識人設」,不等於知識

TAG:學習方法 | 知識 | 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