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平台這一萬塊,該給什麼樣的創作者?
短短一年半,內容平台之戰已成紅海。
為了吸引更多內容創作者,各家紛紛高居補貼大旗,幾十億真金白銀砸下去,內容創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紅利期。
今天我們只聊一個問題,平台這巨額的補貼費用,究竟該怎麼給最合適?
內容創作者,大抵可以分為三個level。
首先是頭部IP。和傳統意義上的大V都是明星個人不同,內容創作領域的頭部IP,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小團隊,同樣也能是公司。只要你具備持續生產用戶喜歡內容產品的能力,就可以歸入這一階層。
頭部IP的訴求,通常都不會是平台的補貼。那看上去無比誘惑的千人萬元口號,對於已經成為頭部的創作者來說,實在是入不了眼。一個月一萬?還不夠咪蒙助理1/5的月薪。他們真正的需求,更多是依託流量更大規模的聚攏粉絲,擴大全網影響力,打通業內上下游渠道。這幾個利益點滿足了,金錢自然滾滾而來,哪需要去爭那萬八千的小錢?
當然,在每個垂直領域,能夠做到頭部的創作者,終究是極其有限的。如果說其他領域還基本是二八原則的話,內容創作領域的比例已接近10%對90%——10%的超級大號拿走了90%的市場份額。一大批中小V只能望洋興嘆,年復一年的感慨紅利期已過。
這批中小V的訴求,清晰無比簡單無誤,那就是最直接的方式,用內容掙錢。每創作出來的一篇文章或是一段視頻,都要有與之相匹配的價格收入,才能激發持續創作的動力。別跟他們談什麼新聞理想,別跟他們說什麼創業夢想,內容立即變現,是唯一的要求。我非常理解他們的需求,因為我曾經也是他們當中的一員。
對於這批在各自領域擁有些許話語權的人來說,擁有簽約制的平台,通常會成為首選。因為這不僅代表著穩定收益,而且還是身份提升的象徵。我們並不依賴每個月這一萬塊生存,但如果各平台都能獲得不錯收益,總體收入也會相當可觀。幾乎沒有人會在全平台開號經營,那樣太過勞神費力,選擇收益較多的前三家發稿,基本成為標配。
2015年底,今日頭條以千人萬元簽約計劃,瞬間網羅大批專業媒體人,這批作者生產的內容,是遠比UGC平均水準更高的PGC。今日頭條也就此成為傳統媒體人改變生存方式的福音,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一年之後,阿里大文娛旗下的UC訂閱號,對標今日頭條,開出了同樣高額的10億補貼計劃。但不同的是,UC訂閱號不走保底簽約制,而是堅持先創作後付酬的模式,每月10號評出1000名優秀創作者,每人同樣是一萬元獎金。
這兩種方式,無法簡單以優劣判斷,只能說各有側重。簽約制照顧了小部分優質內容生產者的利益,讓平台的內容輸出質量更高,但數量更為龐大的底層創作者,則只能在紅海里血拚數額並不算高的流量收益,付出與回報不成正比。
相比之下,評選制則更體現了平等開放的概念,是一種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態度。不管你是誰,不管你身份如何,只要在這個平台生產內容,只要你的內容符合四個維度的評選標準,都有可能拿到每月一萬的獎金。這一模式大大刺激了數量龐大的底層作者,因為一萬塊對於他們來說,很可能超過了常規工資收入,已經是夢想照進現實。而這一模式的弊端,則基本放棄了那些中小V內容創作者,無法確定利益回報的內容生產,絕不會是首選。
話題聊到這,我突然覺得變成了一件有關夢想的事。內容創作這個行當里,常會出現文人相輕,誰都會覺得自己的內容天下獨一份,這是挺正常的事兒。但在內容領域上的自信和霸氣,卻總會在掙脫束縛向上攀爬中,迅速消失無形。在努力一陣子之後,如果無法迅速看到效果,就會自我設定「我恐怕永遠也紅不了」,然後開始只盯著眼前收益,放棄IP包裝,放棄輝煌夢想。
如果你們的熱血已冷,我建議你們去搜索一下,咪蒙、papi醬、同道大叔、六神磊磊……曾經都是什麼身份?為什麼你不敢去夢想,不願去執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