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鍾繇到波普爾

從小接觸學習書法,一直是連戰連敗,連敗又連戰。漢字書法之美,易感受,不易得到。漢字的表意屬性,常常讓我們忽略了書法是一門抽象的藝術。歷代書論皆以言簡義豐為準,間或有比喻和類比,但是驚鴻與游龍對遠離自然的今人來說,恐怕比書法還陌生。

如果能找到和今人思維情感連接點,就像在正確的站台跳上了列車,飛速前行。

我同時參加了「漢字的王國」和「觀看之道」小組學習,表面來看,一個學習漢字書法,一個學習欣賞繪畫。實際上,兩件事就像在土地深處緊密聯結的根系。明白為什麼看,學會看,才能寫。當「觀看之道」從馬蒂斯、畢加索推進到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西方抽象藝術內在關聯線索,回望漢字書法,突然明白它也是一種抽象藝術,早在2000年前就發展到了高峰。西方抽象藝術走向極簡即達到了盡頭,隨後向空間、家居方面展開,將抽象美學延伸到日常所視的更大範圍內。漢字書法雖然將古老文字完好流傳,但是美學影響的範圍逐漸縮退,成為一門不太開放的古老藝術。又因為作者作品距今甚遠,難以確鑿,產生了不小的神秘感,從此也導致了一些盲目崇拜。

因此,我們了解書法的第一步是建立對應和解構對應。建立對應包括辨認作品的作者、風格、時代;重在了解和感受一下書體發展的脈絡。解構對應的意思是,把存疑的作者和作品提出來,品評優劣,辨認風格,放棄這種對應,選擇新的歸類方式,以書體歸類、以風格歸類……等等,總之不再歸類在真假難辨的作者名下。解構對應是破除迷信,重新建立一種有秩序、有規律可尋的觀察方法,當我們看到一幅字,主動用已有的經驗品評、判斷,輔助其他信息幫助了解;而不是先入為主或者道聽途說,放棄自己的觀察和感覺,放棄自己對美的判斷。

[漢魏]鍾繇有書論曰「筆跡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談的就是人的能動作用。與人和人的意識聯繫起來的形跡才會是活的,產生了美。[當代]哲學家波普爾在世界3理論中,闡述了同樣的道理。波普爾認為,如果將客觀存在視為世界1,那麼主觀感受屬於世界2,此外,還有一個由客觀知識組成的世界3,是人類心靈客觀產物的世界,其中世界2與世界3的相互作用,是理解人類與動物意識的差異的關鍵。

波普爾距離鍾繇近2000年,約等於西方抽象藝術距離中國抽象藝術的距離,我們能通過波普爾的論證,更容易的理解鍾繇的書論,通過西方抽象藝術,更好的理解了書法。這也算是一種對應,由近及遠的學習,找到合適的梯子,一節節的搭到更高深的目標。比如,書法名帖之美常被隱藏於串串形容詞之後,玄妙不可捉摸。可是稍微了解風格分析的思路後,普通人也能觀察到書法中線條粗細疏密的變化,空間緊湊離散的效果,以及黑白的緊張和平衡帶給人的心理感受。這種形式美非常直觀,充滿了節奏和韻律,是尺度的規律變化。進而觸及到個人審美的領地,才是比較隱蔽的,通過視覺經過大腦神經,成為一種生理和心理的反射,作出不同的判斷。

「很快人們便意識到圖像能比其所代表的事物更持久地存在」(法國電影 Coup de foudre《一見鍾情》)

從個人感受出發的判斷經過理性的試錯反饋,最終形成對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才有了塑造現實的可能。這就是世界2和世界3的相互作用。世界3對世界2的反饋,讓我們主觀的情感、夢想、心靈不斷得以校正,以「情本體」(李澤厚提出)為哲學的中國人,更需要對世界3有明確的認識,即使它若隱若現的存在於我們的傳統文化中。

鍾繇和波普爾的聯結,是我試錯的第一站。從波普爾的世界3理論,可溯源西方文化尤其是藝術史研究的起源和發展;而鍾繇「每見萬類,皆書象之」或許會是通向「天人合一」精神內核的小徑。試錯反饋是一個螺旋,發乎情止於理,應該成為現在人學習中國古代文化的新方法。

推薦閱讀:

楷書偏旁部首技法全集
練字乾貨 | 跟書聖老師衛夫人來學習一下
參禪悟道 精進前行
字帖推薦 | 王羲之-集字聖教序
我的書法選—嚴師,海濤(021)

TAG:書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