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理財騙局坑了,是因為我傻嗎?——理財騙局套路大解秘
2015年7月,泛亞兌付危機爆發,400億資金最終血本無歸。
2015年12月,E租寶被查,一場500億融資的瘋狂騙局破局。
2016年3月,快鹿陷入兌付危機,「完美兌付」成為莫大諷刺。
很多人覺得:「被騙是因為貪,活該。不然,為什麼不是其他人被騙?」真的只是因為他們太貪嗎?還是因為騙子太狡猾?在這個充滿了套路的年代,有誰能保證自己不會被套。
了解更多背後的真相,比單純的諷刺更有意義。
1
W女士是我們的一位客戶。在我們的推薦下,她購買過一款證券公司發行的資管產品。她也是泛亞事件的受害投資者之一。2015年,W女士在泛亞的「日金寶」產品上投資了200多萬元,至今無法追回,所以向我們尋求建議。
通過與W女士的交流,我們大概理清了她是怎樣一步步陷進去的。同時,我們也深深感觸到:理財騙局的大行其道,主要不是因為被騙者貪,而是因為騙子套路太過「高明」。
2
陽光之下無新事。
我們分析了泛亞、E租寶、快鹿、中宇慧通以及其他P2P跑路事件後發現,雖然每個事件在具體細節上有差異,但背後的套路幾乎如出一轍。
騙局的關鍵是取得被騙者的信任。一旦取得了被騙者的信任,騙局就已經完成了90%。在獲取信任的過程中,理財騙局的操盤者的第一步都是:堆砌信任元素。
信任元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名人背書
邀請的名人又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A.知名經濟學家。例如郎咸平、宋鴻兵等知名度較高的大眾經濟學家。
B.政府官員。一些騙局操盤者利用地方政府官員發展經濟和追求政績的心理,邀請一些政府官員參加公司活動、來公司調研或尋求官員接見,以此作為背書,例如泛亞就曾多次邀請雲南省和昆明市的領導參加公司的活動。
C.其他領域明星。尤以娛樂領域明星較多。
D.國外知名政商人士。
2)權威機構背書
主要包括各種機構頒發的獲獎證書、優秀評級證書,或者協會的會員單位、副理事長單位等。其中的一些機構並不權威,有的機構甚至完全不存在,但是機構名稱看起來卻很權威。
3)有公信力的銷售渠道
凡是涉及金額比較大的理財騙局,都有銀行作為銷售渠道參與。當然,大多只是銀行部分網點的參與,並不是總行或分行層面的合作,有的還只是銀行員工私下參與。在騙局操盤者眼裡,銀行不僅能直接帶來投資客戶,還能作為一個信任點來宣傳,以說服其他渠道的客戶產生信任。文章開頭所提的W女士,就是因為看到銀行在賣泛亞的產品所以信任泛亞,最後在銀行網點投資了200多萬。曾經,很多銀行的營業網點都擺放著泛亞的宣傳易拉寶。
4)公司或公司老闆實力強大
展示公司或公司老闆實力強大的手法又包括以下方面:
A.知名寫字樓里高端大氣的辦公場所。
B.聽起來非常大手筆的投資項目或產業。
C.大量廣告。在權威媒體上投放廣告,不僅能證明實力強大,還能起到前面所說的「權威機構背書」的作用。"E租寶"事件的很多投資者都是看到E租寶在央視投放了廣告後才開始往裡投資的。
5)慈善和宗教
一個人與慈善和宗教扯上關係後,會天然的讓人產生一種信任感。而且,慈善不僅能讓人覺得有善心,還會讓人覺得有實力,畢竟有實力的人才有錢做慈善。而宗教則會讓人覺得此人有信仰、心術正。中宇慧通的一位投資人前去公司考察時,便被告知公司的老闆信佛,是個好人。
6)創新、新模式
最近十幾年,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經濟發展迅速,既給民眾生活帶來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也誕生了很多財富新貴。所以,很多民眾對一些所謂的創新或新模式有一種崇拜感,而崇拜感會極大程度上催生出信任感。
總結起來,理財騙局中經常會見到的一些高大上的關鍵詞包括:美國、華爾街、互聯網、創新、新模式、金融投資、慈善、宗教、國家、政府、銀行等。
3
理財操盤者的第二步是:放大信任元素。
上面所提到的一些信任元素其實是牽強附會,並不代表實際的信任度傳遞。所以,「放大信任元素」必須要作為一個單獨的步驟列出。放大信任元素主要包括以下手法。
1)把一起參加活動說成代言
例如,商界大拿馮侖先生曾經參加過中宇慧通參與舉辦的一個論壇,後來其照片就被印到了中宇慧通的宣傳資料上,馮侖先生自己可能也覺得很冤。當然,並不是所有背書的名人都是冤屈的。有一些名人或經濟學家不僅參與活動,還在活動上直接說這個公司多麼多麼好。
2)拔高獎項的含金量和權威性
絕大多數頒獎機構都沒有政府背景,即使有也相隔了好多個層級,但騙局操盤者在宣傳時往往會說成是XX部委直接頒獎。
3)把項目合作協議當成實際項目
一些理財騙局操盤者喜歡到處和各地方政府簽署大型項目的合作協議,以顯得自己很有實力,能夠進行大量投資。但其實,這種協議只是唬人的把戲而已。
4)追逐熱點概念
P2P、O2O、移動互聯網、大數據等概念火的時候,很多媒體都進行報道和分析。大眾對這些概念雖然不太理解,但會逐漸產生認同。理財騙局的操盤者便會把這些火的概念包裝到騙局中去,而不管是否準確。例如E租寶,幾乎全部是自融項目,卻也說自己是P2P。
4
理財操盤者的第三步是:成交轉化
這一步其實比較容易,採用最簡單粗暴而且最有用的方式即可:高提成。不論是通過銀行等外部渠道銷售,還是通過自己的銷售團隊來銷售,高提成都是必不可少的。最瘋狂的有提成10%以上的,拉來10萬的投資就能有1萬的提成。10%的銷售提成,加上給客戶的收益,正常的投資收益肯定無法覆蓋。但如果完全是為了騙錢或者是以新還舊的龐氏騙局,那就不用管銷售成本的高低了,只要能進來錢就行。
5
如果對理財騙局堆砌和放大信任元素的套路進行追溯,會發現這些套路早已在傳銷和國內所謂的「直銷」模式中運用多年。對於懂的人來說,這些套路並不難識破。但問題在於,大多數公眾都是「不懂的人」。公眾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閱歷,對值得信任的人或機構有一些固定的標籤化看法,而騙局操盤者就對號入座,把那些標籤一個個都貼在自己身上。這樣一來,公眾就無法分辨真正值得信任的人和偽裝者,最後上當受騙。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騙局操盤者的手法突破了大多數公眾的認知常識。
被突破的一些認知常識列舉如下:
1)名人參加了他們的活動,說明名人認可他們
其實,名人去參加活動,僅僅是露個臉拿點錢而已,專業術語叫走穴,走穴一般不代表信任背書。走穴費用都是明碼標價的,少則幾萬,多則幾十萬。受騙者如果在自己孩子結婚時花個幾十萬,也能請幾個不大不小的名人。
2)官員和他們打交道,說明官員認可他們
在大眾的印象中,政府官員是社會的管理者,是高高在上的。但是,大多數民眾不了解的是,對於中國的地方官員來說,社會管理者只是角色之一,地方官員另一項重要的工作是發展當地經濟。面對能在當地進行項目投資的企業家時,官員就變成了銷售人員和服務人員。項目簽約前極力推銷在當地投資的好處,簽約後提供一條龍服務保證項目大幹快上。如果當地一家規模較大的企業有活動邀請官員參加,官員們大多不會拒絕,只是會根據企業規模的大小而派出不同級別的官員。一些騙局操盤者會發動關係資源,爭取請到級別更高的官員來參加活動。只要騙局還沒被爆出,請到官員就不是難事。
3)如果沒有強大的實力,怎麼會有錢租高檔寫字樓?
按照通常的理解,只有有實力的大公司,才會把辦公地點設在高檔寫字樓。這就好像只有富人才會買奢侈品一樣。如果一個人只有10萬塊的存款,那麼通常他並不是一個足以負擔得起奢侈品的人。但如果他用其中的8萬來買奢侈品呢?8萬塊能買好幾個LV包。騙局操盤者的初始資金一般不多,但會把其中的大部分用在面子工程上,只要能以此讓客戶建立起信任並把錢投進來,後面的事情就可以繼續下去了。
4)如果是騙子,規模為什麼能做那麼大?
理財騙局吸金最多的時候發生在騙局的中後期,因為大多數人都會想:「這肯定不是騙局,如果是騙局的話,政府早就查他們了,怎麼可能會讓他們做到這麼大。」銷售也經常用這個思路來說服客戶。實際上,有很多原因會造成政府沒有及時查處理財騙局。常見的原因如下:
(1)沒有對應的監管部門
中國的金融監管體系中,央行主要負責宏觀層面,其他三會各自負責銀行業、證券業和保險業的監管。如果不是屬於這3個行業的機構,根本就不在三會的任務範圍之內。而判斷是否屬於這3個行業,並不是看有沒有從事相關的業務,而是看是否獲得了相關的審批牌照。理財騙局的操盤者對監管躲都躲不及,當然不會去申請牌照求監管了。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思路是「主體監管」而非「行為監管」,造成了很多騙局越做越大。
(2)地方政府縱容
和殺人放火等犯罪行為不一樣,理財騙局從表面上看大多只是處在灰色地帶。表面之下的違法犯罪行為雖然觸目驚心,卻不為外人所知道。從稅收來考慮,地方政府往往會對這些灰色地帶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小範圍爆出問題後,因為害怕騙子企業突然倒閉造成惡劣影響,地方政府更不會重拳出擊進行治理。最後造成騙局越來越大,受害者越來越多,對地方聲譽的影響也更惡劣。
(3)執法難度較大
被騙者發現被騙後,只能到派出所報案,但面對網點分散、業務模式錯綜複雜、潛在其他受害者多的理財騙局來說,基層派出所的能力有限。基層派出所往往無法獨自展開行動,而只有等上級部門統一部署後配合行動。但是,在騙局達到一定體量之前,又無法進入更高級別執法部門的關注範圍,所以,理財騙局往往是大到無法忽視了,才會被查。
6
2017年春節後,很多回農村老家過年的人發現,打著p2p、理財等名義的騙局在農村也開始出現了。與城市人群相比,農村人群的信息渠道相對更為狹窄,對騙局的識別能力也更弱,也就更好騙。一些騙局操盤者便把目標從城市轉向了農村。
我們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更多的人識別騙局,保護好自己的財富。如果您覺得身邊有親朋可能陷入理財騙局,請把這篇文章轉給他。
推薦閱讀:
※荷包金融測評:活期年化9.88%,質疑不斷依然人氣極高
※網貸備案,投資人最關心的6大問題(深度解讀)
※如何看待現金貸?
※增速大幅領先競爭對手,網貸黑馬愛錢進是如何煉成的?
※人生如戲,全靠演技,這句話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