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軍為什麼不抵抗?

一九九〇年,張學良說:"那個不抵抗的命令是我下的」「當時,因為奉天與日本的關係很緊張,發生了中村事件等好幾個事情。那麼我就有了關於日本方面的情報,說日本要來挑釁,想借著挑釁來擴大雙方的矛盾……我下的所謂不抵抗命令,是指你不要和他衝突,他來挑釁,你離開他,躲開他……」「那怎麼辦呢?中央政府給的回答不外乎是兩句話,就是你妥善辦理,相應處置。」

東三省「易幟」後,張作霖家族不再是獨立於國民政府之外的地方軍閥,東三省已經有了名副其實的「中央」。因此,關於「不抵抗」問題,作為國民政府首腦的蔣介石難脫干係。

「九一八」事變前,日本關東軍圖謀製造事端的跡象愈加明顯,蔣介石曾在給張學良的電報中稱:「無論日本軍隊此後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衝突,吾兄萬勿逞一時之憤,置國家民族於不顧。」為此,張學良電令他的參謀長榮臻:「查現在日方外交漸趨吃緊,應付一切,亟宜力求穩慎,對於日人無論其如何尋事,我方務須萬方容忍,不可與之反抗,致釀事端。即希迅速密令各屬切實注意為要。」——無論是蔣介石還是張學良,至少在一九三一年的時候,面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侵略,他們的抉擇是忍讓。

蔣介石和張學良都認為,日本過於強大,中國過於貧弱,中國尚沒有力量與日本全面開戰,一旦全面戰爭爆發,中國將在極短的時間內全部淪陷。近代以來,中國曾有過「天朝上國」的自豪,但自十九世紀中葉以後,這種自豪在列強的不斷入侵中逐漸消蝕乃至消失,最終形成了「中國無力有效地抵抗外來入侵」的集體性共識。這一民族心理上的無奈,令中國的仁人志士在憂患時肝腸寸斷,令中國的軍人們在抵抗入侵時顏面盡失,也令中國的政客們在外交上如履薄冰。

「九一八」事變後,蔣介石甚至想到,如果與日本全面開戰,不出三天,日軍將佔領中國的長江流域,切斷整個國家的政治、軍事、經濟命脈:「以中國國防力薄弱之故,暴日乃得於二十四小時內侵佔之範圍及於遼吉兩省,若再予絕交宣戰之口實,則我國海陸空軍備之不能咄嗟充實,必至沿海各地及長江流域,在三日內悉為敵人所蹂躪,全國政治、軍事、交通、金融之脈絡悉斷,雖欲不屈服而不可得?」再者,那時的國民政府始終對「國際調停」抱有幻想。「九一八」事變的第五天,張學良派他的副司令長官萬福麟面見蔣介石,蔣介石在他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告以外交形勢,尚有公理,東省版圖,必須完整,切勿單獨交涉,而妄簽喪土辱國之約。倭人狡橫,速了非易,不如委諸國聯(國際聯合會)仲裁,尚或有根本收回之望。否則,亦不惜與倭寇一戰,雖敗猶榮也。」——無論是「九一八」事變前的中國歷史,還是戰爭全面爆發後的中國歷史,都證明了一個真理:任何一個國家或民族絕不能將捍衛主權與領土的希望寄託於「國際道義」。最後,對於蔣介石和他領導的國民黨來講,消滅國內的共產黨力量與抵抗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的侵略,兩者權衡前者更為重要。「九一八」事變前的七月,蔣介石在南昌行營發布作戰命令,率三十萬大軍對共產黨的瑞金中央根據地進行第三次「圍剿」。他在《告全國將士書》中表示:「赤禍是中國最大的禍患。」張學良隨即致電蔣介石,願率東北軍「唯鈞座之命是從」。之後,蔣介石又發表了《告全國同胞書》,首次提出「攘外應先安內」的國策:「惟攘外應先安內,去腐乃能防蠹……故不先消滅『共匪』……則不能禦侮。」蔣介石擔心全國的排日情緒被共產黨利用,要求無論官民要「抑制」排日情緒:「發生全國的排日運動時,恐被其利用共產黨,呈共匪之跋扈,同時對於中日紛爭,更有導入一層紛亂之虞。故官民須協力抑制排日運動,宜隱忍自重,以待機會。」

無論後人如何評述中國共產黨與中國國民黨在歷史上的政治博弈和武裝鬥爭,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日本的政客和軍人始終把「反共」作為入侵中國的一個重要借口,而國民黨軍隊對共產黨軍隊的「圍剿」,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軍事上,都給日本侵略中國造成了一種有利的局面。這一點,連中國的普通民眾都看得清楚。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各地相繼爆發大規模的抗日遊行,民眾,要求政府停止內戰,收復東北,對日宣戰。事變發生十天後,南京中央大學學生赴外交部請願,學生們沖入部長室,打傷了王正廷部長。接著,全國各地的請願學生湧入南京,總數達到七萬之多。無奈之下,蔣介石接見請願代表,並發表了一番講話,這番講話繞來繞去,令請願代表無從捕捉到任何確切答案:

關於抗日情事,假如本人想要全國國民擁戴我,是最容易做到的。只要對日本宣戰,全國國民一定稱讚我。我為什麼不這樣做,反給一般人疑我不抵抗呢?不是我怕死,而是我不能把國家的命脈斷送,不能使民族的生命危殆,我要為國家的前途打算,要為民族的前途著想,不能為個人名譽而使中國滅亡!縱令不致永久滅亡,或者滅亡不過是幾十年或幾百年,還是可以復興的話;但是如果我們現在有辦法可以使中國不亡,使中國不致受幾十年或百年亡國痛苦,我們為什麼不採用?為什麼反而願意冒幾十年或幾百年的痛苦?

作為一國政府的首腦,這番話表達了一個無論過去還是現在的中國人都難以解讀的邏輯:面對日本的侵略,他不是不抵抗,而是為了國家前途著想不能抵抗,因為抵抗就會亡國。為什麼抵抗了反而亡國,難道不抵抗就不會亡國嗎?——蔣介石沒有解釋。

之後,《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告全國學生書》發布:

……自日本帝國主義軍隊侵佔遼瀋以來,風聲所播,全國民氣如湯之沸。青年學生有盡質其衣履以賑災,隻身請求入伍者;有熱血奔涌,無可遏抑,自殺以殉國難者。此種捨身為國之精神,已足為國必不亡之徵象……宣戰問題,決不能以學生之罷課與否為衡者。可戰而不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不可戰而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備戰未畢,而輕於一戰,以亡其國,政府之罪也;備戰完妥,而不敢戰以亡國,政府之罪也。政府在此時,負全國存亡之責,全民生死之寄,所願以與國與民,同生共死者,惟有以公忠之決心,受人民之信託,秉唯一之權能,以定唯一之大計耳……

現在看來無論是張學良還是蔣介石為民族的生存考慮的太多了,蔣張和東北軍都被迫為民族背了罵名選擇了隱忍。

那些整天黑東北軍的噴子們,如果你們真的感覺可以不顧大局個人可以肆意妄為,那麼請你個人去收復越南佔領的西沙南沙島礁,印度佔領的藏南地區,或者釣魚島也可以,總之我們中國軍隊服從中央指揮現在選擇隱忍。

推薦閱讀:

南京大屠殺80年,日本悔改了嗎?
「當漢奸」的張自忠與「打鬼子」的韓復榘!
委員長與托派趣事
7分鐘實戰:形意拳抗日大刀如何戰勝日本刺刀,武術刀法如此巧妙

TAG:九一八事變 | 抗日戰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