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分析:接納自己的父母,接納自己,成長自己
自我分析:接納自己的父母,接納自己,成長自己
備註:我的家庭很幸福,也很不幸。屬於中國千千萬萬普通家庭中一個家庭,按照中國人習以為常的模式那樣一天一天的生活著。帶著傷,帶著痛,我作為極力想掙脫原生家庭一個「積極」分子,一路自我療愈,自我成長。既想活出真實的自己,又怕內心裡違背潛意識中種下的那些「種子」,從而背叛父母,背叛家族,所以又極力想為家族付出和犧牲,從而在家族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且行且成長!
我的家在豫西南一個大概四五十戶,200多人口的小村子裡。全村都是一個單一的「胡」姓,也許若干年前本是同一宗室。我家裡五口人,父親,母親,姐姐,我,弟弟。家庭結構也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通用模板,最終需要一個兒子的出生來繼承香火。印象中,小時候父母一直在吵架,估計偶爾也會打架,我已經記不太清了細節。母親強勢,聲音大,脾氣火爆,父親表面溫和,惹急了,也是火爆脾氣。媽媽是主宰,爸爸是家裡的頂樑柱,我和姐姐是懂事的孩子,弟弟是未來家庭的希望。
一.老實巴交的父親
爸爸是長子,下面由兩個叔叔,一個姑姑(姑姑最小)。在我們老家,家中老大,都要多幹家務活,照顧弟弟妹妹,一般不能和弟弟妹妹爭東搶西,否則別人會沒長兄或者長姐樣兒。我爸身上也帶了這樣的特質:憨厚,善良,乾重體力活很實在,從不偷奸耍滑,能吃苦耐勞,不講究吃穿。爸爸的唯一愛好是,下象棋(或者看別人下棋)還有聽評書。以前我在家時候,經常是家裡飯燒好了,我要到村子中心去喊他回來吃飯,下象棋這一愛好被我母親數落無數次,耽誤飯點吃飯,也影響去田地幹活。
聽評書這一愛好,用我媽的話來說就是,聽評書太聒噪(方言:聒攪)。我跟著父親聽評書,也慢慢知道了中國評書大師單田芳,袁闊成,劉蘭芳等,也或多或少了解了《白眉大俠》,《三俠五義》,《隋唐英雄傳》,《水滸傳》等深入人心的歷史題材評書,讓我從小種下了對中國歷史和俠義英雄人物感興趣的種子。
父親和中國傳統父親是一樣的,不善於表達情感,也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包括夫妻關係,親戚鄰里關係等。也不善於和子女交流,能做的就是通過自己的勤懇的勞動,給家庭多帶來一點收成,讓一家裡人能吃飽飯。
我爺爺祖上可能是富農,文革中屬於成分不好,又因為家裡窮,父親兄弟三個,都是早過了結婚年齡還是單身。我母親,我二嬸(也是我二姨),還有一個三嬸都不是本地媳婦,都是遠嫁到河南的。貧賤夫妻百事哀。我記憶中,父母總是爭吵聲不斷,吃飯的時候,睡覺的時候等等,家裡一直瀰漫著緊張氣氛。
二.強勢的母親
母親出生在四川(現在是重慶市)的豐都縣的山村裡。外婆在她16歲時候就因為食道癌去世了,外公也是老實巴交比較內向的一個人,我母親姐妹四個,她是長女。我無法想像母親童年及少年青年生活是一種什麼狀態。生活是兇猛的,人要堅強的生存。
母親大概18歲不久就來到了爺爺家,20歲不到生了姐姐。兩年後生了我,在我4個多月的時候,父親母親帶著我一起回了趟四川,再回來的時候,帶了外公二姨,三姨,小姨一起到河南。因為爺爺奶奶都是窮苦人家的老人,比較厚道,大體是對我母親還不錯。我思考另一個原因是上世紀70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填飽肚子是當時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否則她也不會把自己至親的父親和妹妹都一起帶過來。
因為窮,家裡矛盾就會多。農村人家可能會為了隔壁田地多犁了一壟地而吵架甚至動粗,為了鄰居借的糧食沒及時還而爭吵,為了小孩吵架吃虧而互相對罵,那時候一點生活成本大家都是「斤斤計較」的。
父母爭吵的理由大體是,母親會嫌棄父親幹活乾的不好,乾的慢,作為女人,母親喜歡通過多說話,嘮叨來釋放情緒,釋放壓力。一些話,說的太重了,太難聽了,也是會傷到父親的自尊和面子。父親被嘮叨煩了,就會跟她吵起來。印象中,母親因為聲音大而能佔上風次數多。可能有一次,他們吵架到母親說要去喝農藥去死,也許是捨不得這些孩子,也只是嚇唬嚇唬父親罷了,農村有個說法,後媽沒一個好的,對此,父母那一代人是深信不疑的。
三.控制的母親
母親是個控制欲極強的人。父親無論幹了什麼,她總是能數落出不好來。並且她特別喜歡指使父親去幹活。哪裡有控制,哪裡就有壓迫。父母的戰爭一直從他們結婚持續到現在。
現在父親老了,有了腦血栓這個老年病,需要去醫院打點滴,拿葯等,都是母親帶著父親一起去,母親現在變成了父親的支柱。她仍然還是那麼大聲,還是不耐煩的跟父親說話。也會跟我們抱怨,說什麼如果不是為了我們幾個孩子,早就不跟父親過樂。說歸說,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現在隨著年紀的增長,父母間更多是一種老來伴的相互照顧和體恤。
四.能幹的母親
我一直覺得,如果母親多上點學,多點文化。母親可能也能發揮更大的潛質和能力。母親是個有膽量嘗試,願意去接觸新鮮東西,挑戰自己的人。河南作為中國文化發源地,重男輕女思想還是比較嚴重的,很多事情,男女分工是不同的。有些女性也不自覺地認為自己干不好一些屬於男人才能幹的事情。雖然作為一個農村婦女,她也不自信,自卑,但她敢於去學習,敢於去跟陌生人交流,敢於去挑戰未知的一些事情和技能,比如她很早就開始學電動三輪車等等。
五.我們姐弟叄
大我兩歲的姐姐,從一年級時就開始留級。成績一直不太好。當時80年代末,90年代初剛剛流行去長三角打工掙錢,村子裡有兩個女孩子是第一批出去的人,過年回到家無論穿戴,還是見識,讓很多同齡的女孩子很是羨慕。而我們村子一直不太流行讀書,掙錢絕對是讓大家能更快見到成效的事情。所以,讀書成績不好的姐姐,在大概4年級還沒讀完,在家幹了幾年活後,大概14-15歲左右,就跟著鄰村的女孩子一起去了東莞某鎮的鞋廠,這一打工就是20年(當然,她後面嫁人了)。我母親常說,我家裡的樓房,有一半就是姐姐打工掙錢蓋起來的。姐姐是按照農村社會的通俗價值觀,打工掙錢補貼父母兄弟,結婚生子繼續打工給自己新家。這是這一代農村沒什麼文化的底層打工者的命運。我和姐姐關係一直都不錯,小時候很小我就和她一個床上睡覺,直到高中還在穿她剩下的衣服,她打工期間,我作為家裡讀書的代表,也給她寫了不少書信,感情的聯繫也是一直沒斷過。姐姐家一個女兒加一對雙胞胎兒子,生活壓力也是相當大,現在她和姐夫在鄭州周邊一個縣城學習修理電瓶車,打算明年回我們老家自己開店做生意。
比我小三歲的弟弟,也是成績不太好,他比姐姐好,讀了初中兩年或者三年,也是早早就跟著我的親戚一起去了廣州黃埔的某船廠。他花錢大方,打了幾年工,吃喝玩耍剩下的錢,也會每年給家裡一些。小時候和弟弟情感上比較淡漠,不太親密。加上他早早出去,經歷的是打工者的生活,由於工作辛苦,看起來他比我老成多了,很多時候,別人都認為他是哥哥,我是妹妹。和弟弟感覺最好的時候,是我上大學的時候,他給我買的手錶,幾百塊一塊,是我最喜歡的禮物。弟弟在我大學畢業那年就結婚了,結婚後,現在兩女一男孩,屬於家庭壓力非常大的,他也是常年不在家,借錢在縣城買了套大房子,為了以後孩子上學用。所以後面我也一直想如何回饋父母和弟弟一家。
最後說到我,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自小屬於在家呆的時間最長的一個女兒,能感覺家裡氣氛很緊張,壓抑。所以,我從小就學會了看父母臉色,敏銳捕捉家裡的氣氛,善解人意。但是也是那種文明程度和衛生程度比較差的生活狀態,讓我從小就有一個信念:長大後我一定要脫離農村!!!甚至無數次的想像,自己的親生父母是那家有錢人家,時間一到就會來接我回去等等想法來「意淫」自己,對於幼小的我,幻想也是一種希望,我就是在這種「希望」中慢慢長大的。按照自己內心的想法,求學之路也不太順利,但最終我讀了大學,成為村子裡第一個女大學生。後面放棄了一個國營廠的定向合同,因為追隨愛情來到了上海,後面經歷了結婚,生子,離婚,自己去創業等等幾年的生活波折。
這幾年,意識到自己在原生家庭和父母的關係上有些問題,屬於有些糾結纏繞,在親密關係上總是很難和伴侶發生深入鏈接,有些時候很痛苦,也會退行到一個很單純的小女孩狀況,希望有人來拯救自己。也曾經內心埋怨過自己的父母,把身上的一些問題都推給父母,認為是他們造成了現在的我的樣子。甚至有時候不接納父母,認為由他們作為我的父母,和其他同學朋友那些知識型或者創業型父母比起來,我覺得羞愧,丟人等等,各種情緒都出現過。通過不斷的學習,我也明白,不接納父母,就是不接納自己,不接納自己,就不會愛自己,更加不會想辦法讓自己幸福。在成長的過程中,過往的經歷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用什麼心態來看待這些經歷。
沒有一個人是完美無瑕的,沒有一個父母是沒有過錯的,包括我自己在內,學了這麼多知識,看了那麼多書,在教育孩子上,很多時候還是手足無措,不知道怎麼辦。我相信,每一個父母都願意把最好的東西給自己的孩子,除非是當時沒有條件!接納和理解,是需要我常常去反思自己的成長之路的。
謹以此文,紀念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生我養我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推薦閱讀:
※別再用「原生家庭」做為自己的「巨嬰」狀態的理由
※原生家庭影響戀愛婚姻失敗,我該怎麼處理?
※掙脫內心的糾纏--家庭治療用於強迫症案例
※一個人「窮」主要是由什麼造成的?
TAG:原生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