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選擇黨會是選民們的選擇嗎?

隨著難民問題繼續發酵,持反難民態度的德國選擇黨將在2017年大選中獲得更多票數。但其政綱難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如禁止外來宗教的許多儀式,重建德國邊檢等等。這些做法成本高,難操作,容易激化現有的社會矛盾。因此,他們會長期存在,但發展空間有限。

1.德國另類選擇黨的兩位領導,左為佩特里(Frauke Petry),右為梅修恩(Joerg Meuthen)。

2012年,當歐盟總部在為是否應該出手援助深陷債務危機中的希臘時,在德國出現了一個新成立的政治組織,名字叫做「2013大選選擇」,吸引了一大批知識分子和商界精英加入。2013年4月,這個政治組織改名「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正式成立新党參加競選。它最主要的競選口號是「廢除歐元」。這在當時算不上一個出格的口號。

從廢除歐元到排外

3年後,德國選擇黨卻變得有所不同。廢除歐元仍舊是它的政治綱領,但已經不是最主要政治綱領。反對移民,反對「外來宗教」在本國擴張影響力成了主要政綱。這一中心的轉移使德國選擇黨從西方媒體眼中的「歐洲懷疑論」政黨變成了一個帶有「排外」性質的政黨,也導致本黨的聯合創始人脫黨另起爐灶,一批中產階級精英出走。不過,雖然遭遇外界各種指責和擔心,德國選擇黨的綱領仍然為受到社會問題困擾的中下層德國人歡迎,依舊迅速成為本國第三大政黨,並引發自由派人士的重重擔心。

德國選擇黨在某些媒體上常常與極右翼的法國國民陣線、義大利的五星運動和奧地利自由黨相提並論。這些政黨無一例外在移民問題和歐元問題上持有反對立場。極右翼勢力的興起反映了歐洲經濟和社會危機的深化。在兩個危機的雙重衝擊之下,歐盟國家內部正在進行艱難的自我調整。這種調整將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其中既有體制和效率問題,也有歷史慣性問題。例如,在金融危機問題上涉及各國主權讓渡,這使得歐盟各個成員國疑慮重重,經過長達五年的銀行系統改革,所有的努力才算初見成效。而社會問題則因為突如其來的難民危機這一外界因素變得愈加複雜,至今無合理的解決方案。

難民危機催化社會分裂

2014年突如其來的難民危機,目前造成的影響已經超越了經濟和社會領域,上升到文化領域,兼顧道德考量。這一點正中歐盟和德國的軟肋。作為西方文明的發源地,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主戰場,歐洲天然習慣於表現自己的道德優越性,同時又背負著沉重的歷史包袱,作為戰敗國的德國尤其如此。這種道德負資產迫使德國採取矯枉必須過正的做法。多年來,德國國內輿論一直視所謂民族主義為仇讎,強調並輸出「多元文化」價值觀,並以此迎合和改造歐盟國家的價值觀,決策者不惜付出國民福祉以繼續維護歐盟和歐元區的團結。這種觀念語境之下,德國的許多決策難以從本國實際利益出發,引發反彈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隨著難民問題繼續在德國發酵,持反難民態度的德國選擇黨無疑將在2017年大選中獲得更多票數。但德國選擇黨似難以在本國獲得較大的發展空間。這並非因為它「排外」或者是「歐洲懷疑論者」。相反,德國選擇黨在很大程度上試圖將自身與極右翼的國家民主黨區分開來。最主要的問題來自它的政綱。它不具有建設性,難以針對性地解決問題。德國選擇黨的施政措施當中包括禁止外來宗教的許多儀式,重建德國邊檢等等措施實施成本太高,可操作性太差,而且容易激化現有的社會矛盾。

默克爾完勝選擇黨黨魁

此外,德國大選受到太多外部因素的干擾。換言之,美國、法國、義大利和歐盟的對外政策將會對德國選民的投票方向產生影響。特朗普就職後就對待移民的態度將會直接影響德國民意;法國大選中國民陣線的支持率也會波及德國大選。2017年可能進行的義大利因倫齊政府倒台而舉行的大選以及擬定中的荷蘭大選,都對最早在10月份舉行的德國大選產生衝擊。不排除德國大選最後成為美國大選翻版的可能性,只不過在經歷了眾多黑天鵝事件之後,德國選民們應該會相對理性。而競選者也會根據現實修改自己的政綱。

第三,德國選擇黨的黨首佩特里(J?rg Meuthen)的聲譽遠不及老牌政治家默克爾。佩特里以商人身份起家,2013年參與創建德國選擇黨,基本上沒有行政經驗。而默克爾是個實用主義者,在難民們向歐洲蜂擁而來之初,默克爾對待他們的態度曾經非常強硬,後來才在民意壓力之下鬆動。這說明默克爾在一些政策上為了迎合選民可以採取搖擺政策。

反移民現象將長期存在

最後,德國選擇黨從成立至今,其路線在不斷變化當中。它既不像國民陣線那樣以勒龐兩代人為長期的領導核心,其路線也不像奧地利自由黨一樣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納粹色彩。德國政壇的典型特點,是多黨制國會能夠維持相對平衡和穩定,各黨之間能夠理性實現妥協。突出表現在2005年大選結束之後,成為議會第一大黨的聯盟黨沒有足夠獲得足夠組閣的多數,不得不和主要反對黨社民党進行談判,最後聯合組閣,就此將默克爾推上了總理寶座。對於尚未成熟而且毫無施政經驗的德國選擇黨來說,在最樂觀的情況下不排除它在國會大選中獲得一定席位,最後通過聯合組閣拿到一兩個政府部門位置,但是德國政壇的特點註定它無法以簡單多數的絕對優勢控制局面。

從長期來說,德國選擇黨將會一直延續下去,其話題還會針對社會議題的轉變而出現變化。它的影響力將會有效地降低德國當局的決策和實施效率。一些比較出格的話題例如「必要時可以向移民開槍」會製造社會對立,導致觀點分裂。而這種現象將在德國和歐洲持續很長時間。只要有社會和經濟話題存在,總會有與之相關的政治組織的存在,當然也就存在媒體對這些組織的過度關注。

推薦閱讀:

俄羅斯和美國的軍事實力差多少?
你怎麼看韓聯社新聞刊登"薩德瞄準五星紅旗"的配圖?
朝鮮戰爭爆發內幕,內幕內容是什麼?

TAG:國際政治 | 歐洲聯盟EU | 德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