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近視了怎麼辦
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呢?
因為80%的人,都是沖著標題點開的,畢竟你也是個近視眼!
作為同類,你一定好奇,那些如你一樣,愛玩手機 勤奮好學的先輩們,
如何在沒有眼鏡的年代與近視作鬥爭的?
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月光怎麼能看成霜?山後的路又怎能看不見?難不成李白和陸遊都是近視眼?
李白和陸遊還有待考證,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有據可查的近視眼。
南宋人葉夢得曾記載:
歐陽修近視後,讀書很困難,只能聽書童朗讀,有時甚至會影響辦公。
不過與如今不同的是,古代的近視眼,是一種名副其實的貴族病。
古時
讀書人少文盲率高,平常多用自然光源,熬夜讀書者少。即便是寫毛筆字時,也十分注重坐姿,保持健康距離,不易傷害眼睛。
除了,坐擁萬卷的大戶人家,一般人很少也很難近視。
宋朝時,因為還沒有眼鏡,所以歐陽先生只能在「人工電台」書童的朗讀中,繼續自己的讀書生涯。
到了元朝,眼鏡從西域傳入我國,但當時的眼鏡,均由高級水晶製作。
且是進口貨,價格居高不下。
除王公貴族外,普通人家很難消費得起。
那麼眼鏡,是什麼時候走向民間的呢?
下圖是明永曆年間仇英所畫
「南都繁會景物圖卷」
在畫作右下角,「兌換金珠」招牌左側,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戴著眼鏡的老年知識分子。
就是那位可愛的八字鬍老爺爺。
這是有據可查的,最早出現在畫中的近視眼。
不過,他戴的是近視鏡,還是老花鏡,就不得而知了。
從畫作年代可知,老先生一定是大戶人家。
因為永曆年間,明朝建國不久,市場上流通的依舊是價格昂貴的西域眼鏡。
這不是普通人家所能承受的。
當時一副眼鏡的市價,大致相當於一匹馬。
真正讓眼鏡,走進千家百戶的,是一名叫孫雲球的光學儀器發燒友。
他生於明末清初,與一般讀書人不同,孫雲球從小喜歡研究西方几何、物理學。
他十幾歲便去杭州,學習制鏡技術。經過數年積累和探索,終於創造性地掌握了用水晶材料磨製成鏡片的技術。
擺脫了高級材料的束縛後,眼鏡價格直線下降。
到了順治年間,不到十文錢,就可以買一副眼鏡了。
除了在民間走俏,眼鏡在宮中也頗受追捧。
上到皇帝,諸如康熙雍正;下到文臣,諸如紀曉嵐,都是近視眼。
不過有一個人,倒持相反的觀點,他就是乾隆。
乾隆是個倔老頭,一輩子寫了40000多首詩。其中兩首提到了眼鏡。
不過他是一個堅定的「反鏡派」。
在他看來,戴眼鏡是借其他東西來看清世界,是不真實的。
他不喜歡這種自欺欺人的做法。
跟他相比,他老爸雍正簡直是個不折不扣的潮人。
雍正對眼鏡的追捧,已經超出了實用性的範疇。
對他來說,眼鏡更似一種時尚裝扮。
據史書記載,雍正常備各種眼鏡。
上車戴的眼鏡,安銅勾水晶鏡,安別簪水晶眼鏡,牛角鉤茶晶眼鏡,牛角簪水晶眼鏡,玳瑁圈茶晶眼鏡等等等等等。
總計35副。
這些眼鏡,被放置在他常出入的地方。比如圓明園,金鑾殿。
有時心情愉悅,他還會賞給,身患眼疾的同志,以鼓勵他們繼續賣命。
在清朝官場,戴眼鏡與上級對話,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行為。
但問題是:一些重度近視者,如果不佩戴眼鏡,根本看不清對面是誰。
因為這一慣例,還曾鬧出一條人命。
某低級官員,因未帶眼鏡,所以沒看清楚對面打招呼的領導。被領導責難後抑鬱寡歡,最終竟選擇自殺。
所以說:保護好雙眼,事關性命,尤為重要。
末代皇帝溥儀,據說是一名450°近視患者。
他一生都和眼鏡為伴。
在深宮中,在偽滿洲國,在遼寧的改造營,在北京的人民大會堂。
他不僅是末代皇帝,還是「末代眼鏡皇帝」。
最後是一個是,關於毛澤東的故事。
不過這次的主角是,他的大學同學——蕭子升。
1917年暑假,毛澤東和蕭子升,一塊去鄉間窮游。
來到一大戶人家蹭飯。對方看其是學生,就出了個對聯
今世進士儘是近視
若能對出下聯便給口飯。
蕭子升仔細觀察,發現這家祖上是朝廷中丞,便答道:
忠誠中丞終成忠臣
於是討得一碗豐盛的午餐。
現如今,30歲以下人中,一半以上為近視患者。
近視的度數,也隨著手機的不斷升級,而變得更加難以控制。
最後不妨評論告訴我,你近視嗎?多少度?
推薦閱讀:
※1000度近視是否可以佩戴隱形眼鏡?
※如何讓我們遠離近視?
※國內的驗光和眼鏡質量和美國的有什麼差別?
※近視手術注意甄別!這才是真正的全飛秒SMILE3.0
※年齡不同近視發生的程度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