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師考試之講故事技能解析
故事是最受幼兒喜歡的文學形式之一,蘊涵著豐富的認知、情感、審美、道德等方面的價值。教師講述幼兒故事是幼兒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重要手段,是對作品再現的生活及作家在作品中表現的審美認識進行再創造和再評價的過程。
一、故事的選擇
幼兒的發展與年齡的關係非常緊密,不同年齡段的幼兒思維有很大差異,我們要根據不同年齡特點選擇作品。
針對3~4歲的小班幼兒,應該選擇內容單純、情節簡單、形象生動的故事,使用兒童化、擬人化的語言,多使用態勢語,語速放慢,重點語句可以適當重複。
針對4~5歲的中班幼兒,選擇的作品可以是中外經典童話故事等,並注意在閱讀中增進與幼兒的交流,促進幼兒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語言可以相對豐富。
針對5~6歲的大班幼兒,故事的選擇要豐富得多,可以適當增加一些科普故事,講述時強調語言要簡潔、適當使用抽象詞語和複合句。
二、兒童化語言的運用
兒童化的語言,不是指向兒童不成熟的表達靠攏的「兒童語言」,而是指適合兒童、強調童趣的語言。幼兒年齡小、理解能力較弱。這就決定了教師在使用語言時應當避繁就簡,使用辭彙涉及範圍較小、句法結構較短的語句,不使用讓幼兒感到理解困難的專有名詞、抽象詞語和長句、複合句等。具體來說,兒童化語言具有以下特點。
三、故事的再創造
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我們要對故事所表達的內容進行加工,注入幼兒所喜愛的趣味因素,以趣促學、寓教於樂。因此在講述故事之前,應對其語言設計和價值傾向進行仔細認真的研讀與審視,根據幼兒發展需要與身心特點對作品進行再創造。
四、角色形象的塑造
故事中的角色往往給幼兒留下極深刻的印象。好的故事會讓幼兒沉浸在故事的情景氛圍中,為角色形象的命運變化而牽腸掛肚。隨著角色的喜怒哀樂而心情起伏。因此,講述故事時要對故事角色進行處理,塑造恰當的角色形象,以幫助幼兒了解角色的特點和個性,從而更好地領會故事的意義,獲得更愉悅的審美享受。角色塑造的原則就是要把握和揣摩角色性格,如果是以動物為主角的故事要把動物擬人化。在確定角色性格之後,就要選擇適當的聲音來表現,也就是聲音的「造型」。聲音的造型要求清晰準確、繪聲繪色、形象生動、略帶誇張、富有趣味性。
五、語言風格的營造
幼兒故事講述的語言整體風格應做到生動準確、親切形象、自然有趣,除要注意「兒童化」外,還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人手,營造適合幼兒的語言風格。
1.適當增加對話。講故事是一種單向口語表述,但在講述時適當加入一些雙向口語交際的要素,適時引導幼兒加入,讓幼兒補充情節、設計結尾、評論故事,可以使幼兒對故事的參與度更高,促使幼兒敞開心靈、發揮想像。同時,還可以促進幼兒語言能力的發展。
2.書面語轉化為口語。一般而言,講述幼兒故事有一個書面語到口語的轉換過程。具體表現為辭彙口語化、長句變短句、整句變散句、多使用「了」「啊」等語氣詞、少用關聯詞。
3.用豐富的態勢語。幼兒故事講述時的態勢語基本要求是恰當和童趣。講故事時運用的表情動作應和故事內容相吻合,形象、鮮明地表現故事的內容,以引起幼兒聯想、幫助幼兒更好地理解故事內容。
中公講師解析
推薦閱讀:
※老師來家訪,你卻不知道做點啥?最全攻略快收藏!
※應彩云:一輩子的幼兒教師
※學前教育再成兩會焦點,幼師的春天真的要來了?
※23.一個人照看三十個孩子,老師是怎麼做到的?
※目睹一幼兒園老師把混亂的場面變得有序後,我果斷送孩子上托班
TAG:幼兒園教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