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亞當斯的《Moon And Half Dome》漫談開去
前幾天看了安賽爾·亞當斯的作品《Moon And Half Dome》(《月亮與半圓山》)感觸頗多,便寫個隨筆分享些個人的隨想。
聊開之前,先來看看亞當斯這張經典作品。
《月亮與半圓山》
?如圖,0-10的11個階代表了由純黑到純白的過渡。除開兩頭一共有9個階,其中1-3我們一般叫低調,4-6稱為中間調,7-9為高調。另外每階的亮度都是前一階的兩倍關係。(如第2階的亮度是第1階的兩倍)於是要想改變照片不同區域的亮度,可以通過前期的曝光和後期暗房操作來實現,暗部由前期曝光決定,亮部則由暗房沖洗決定。(因為暗部受後期暗房影響較小)
了解了這個我們再回到作品上來,為了看得更直觀些,我們對原圖做個?小變化來讓它更適合我們觀察。
?這樣大致來看,可以將這圖分為三個部分,最左邊的近乎?全黑的山體部分,右邊的山體和天空是一個部分,畫面中間的山體和月亮是一個部分。這裡不得不說,相機的成像遠不如人眼,當我們用相機拍攝想獲得清晰有細節的月亮時,前景的山體必然會欠暴,而若要獲得山體的細節,月亮則不可避免過曝失去細節。這種情況怎麼辦呢這,里亞當斯的分區曝光法則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解決的思路。
需要說明的是,分區曝光的實際操作其實是由兩部分組成,分別是前期的測光和後期的暗房沖洗。結合這兩個手段可以讓照片暗的部分亮起來,亮的地方則減暗,以保證照片的細節。
在這張作品中,月亮作為亞當斯的拍攝主體之一,必須保證它的合理曝光,因此前期拍攝以為得到清晰的月亮為優先考慮。在最終的結果中我們可以看到月亮既充當了天空的高光,同時又完整的保留了細節。這裡也許會有疑問,月亮在灰階中看起來就在6(中間調)的樣子,為什麼是高光。這裡不得不提環境光的影響。圖中可以看到月亮周圍的天空大概是在2(低調)左右,而位於6的月亮無疑就是天空畫面中最亮的部分。換句話說,夜光棒發出的亮度算亮嗎?其實不算太亮,白天甚至看不太到,但是到了夜裡,我們在黑夜的環境里拿出夜光棒,這時便會覺得它非常亮甚至耀眼。而夜光棒的亮度是沒變的,變得只是我們周圍的環境光。所以不一定要真正有多亮,只要是當前環境里最亮就行。
這裡有張有意思的圖。
A和B兩個方格,你覺得哪個的顏色更亮呢
?答案是A和B是一樣的,所以環境光的存在會影響我們的判斷。
再回到《月亮與半圓山》上,亞當斯企圖表現的主體是月亮和畫面右邊的山體,因而兩者在最終畫面里都得到了合理的曝光,即使在右邊山體的陰影部分里,我們也能看到零星的高光,它交代了山體的結構,雖然我們不能完全看到那個部分具體是什麼樣的,但也能知道,這個地方大概有個凸起或者有個凹陷。
再說左邊接近全黑的山體,其實這裡並沒有死黑,仔細看的話會有一點點的輪廓的線條(顯示器還行的話應該能看出一點點)另外還要說的是我當時搜這張圖的時候搜出來十張圖,9張的明暗變化都不一樣......畢竟網路傳播後各種壓縮和人為修改讓我們對這張圖究竟什麼樣的還不得未知,所以也不好去輕易判斷。如果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展,實際噴出來的作品和在網上的兩者觀看體驗還是差得非常之遠的。
那為什麼右邊會如此的暗,為什麼不能讓它同右邊的山體一樣,表現出更多的細節。其實很簡單,明暗的意義不單單是給予物體立體感和美感,明暗的調配同時還對照片結構的有很大的影響。加暗角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很多時候我們後期需要加暗角,這正是一種後期調整畫面黑白配置的手段之一,通過加暗角我們把視線更多的引向我們想突出的部分,照片的重心因而會更穩。
而在這張圖中,我們的主角已經很明顯了是月亮與右邊的山體,左邊的山體則是次,突出次的部分只會消弱主的光環。所以要突出月亮和半圓山,乾脆大幅度壓黑左邊部分。在拍攝前就構思好,到底哪些是照片中要強調的,哪些是要弱化的,然後才能針對性的測光、拍攝和暗房後期,做到心中有數,這也是分區曝光的一個重點。
這樣的例子還可以在亞當斯的作品中看到很多。
《冰峰冷月》
?大幅度壓暗天空和前景突出月和冰峰。(月亮其實是偏灰的,但天空的暗使其充當了高光部分)
《春天的瀑布》
? 注意近處的岩石和瀑布兩邊的暗處,目的也是為了襯托主體。
《約塞米蒂峽谷》
? 壓暗兩邊的山來加強峽谷的縱深感。(圖片來自Google)
最後總的來說有幾點感想,一是亞當斯的分區曝光法即使是在數碼攝影時代,也能發揮作用,它至少給我們的後期提供了一些思路。二是環境光很重要,要讓一個物體更亮,不一定是提亮它,還可以壓暗環境光。三,明暗的配置也是我們構圖要考慮的因素之一。最後則是在拍攝之前最好就明確畫面的主次。
推薦閱讀:
※怎樣把照片修成復古膠片風格
※建築拍歪了?做好後期矯正讓你的照片更耐看
※HSL均衡
※加了這個特效,照片瞬間有大片質感!
※簡單快速製作雙重曝光效果PS教程,只需要幾分鐘你就能輕鬆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