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鹿鼎記》:14歲小皇帝聯合太監,除掉飛揚跋扈大將軍
在小說《鹿鼎記》中,有16歲的康熙聯合太監韋小寶除去權臣鰲拜的故事。但這只是虛構情節,康熙並沒有依靠太監除去鰲拜。不過在歷史上,確實有一位小皇帝,依靠太監除去了一個飛揚跋扈的權臣。這個皇帝是(東漢)漢和帝劉肇,太監名叫鄭眾,被除去的權臣是竇憲。
漢和帝是光武帝劉秀曾孫,漢章帝劉炟之子。他繼位時年僅10歲,由章帝皇后竇氏臨朝聽政,竇後的哥哥竇憲掌握朝政大權。
竇氏是一個美貌、嫉妒、狠辣的女人。她是竇廣國(漢文帝竇皇后弟弟)的後代,曾祖父是東漢開國元勛竇融。竇氏極得漢章帝寵愛,但她卻沒有子嗣。她將漢和帝霸佔為自己的兒子,並把和帝生母梁貴人及貴人之父都迫害至死。梁貴人家人都被流放至九真(今越南北部)。關於和帝出身的事,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和帝一直以為竇後是他的親生母親。
竇後的哥哥是竇憲,他一向都是飛揚跋扈、肆意妄為。漢章帝在位時,他就敢霸佔沁水公主(漢章帝姐姐)的田地。公主懼怕竇後,不敢聲張。漢章帝去世後,他以外戚之尊,控制了朝政。
不久,竇憲派人刺殺了潛在政敵劉暢。劉暢是齊王之子,漢章帝去世後來京城弔喪。他與竇後關係密切,可能是竇後的閨中密友或情人。為了防止劉暢得寵後威脅自己的地位,竇憲殺死了他,並嫁禍給劉暢弟弟。竇憲裝模作樣的調查此事,但真相很快暴露。竇太后非常氣憤,將哥哥關押在了宮中。
竇憲害怕被處死,於是請求帶兵北伐北匈奴以贖罪。最終竇太后同意了他的請求。之後的幾年裡,竇憲長期帶兵在外,與北匈奴作戰。經過數次戰役,漢朝重創了北匈奴。單于逃的不知所蹤,北匈奴幾乎全軍覆沒。經竇憲之手,漢朝最終滅掉了匈奴(南匈奴早已歸順漢朝)。
平定匈奴後,竇憲聲威大震,被拜為大將軍。竇憲的三個弟弟、三個叔叔都擔任朝廷要職,他的親信遍布宮廷、朝廷和地方。朝臣也大多依附於竇憲。竇氏族人、黨羽多驕縱不法,奪取錢財、霸佔婦女的事常有發生。司法部門卻不敢過問。只有少數正直官員敢於和竇憲兄弟抗爭。但是有竇太后做靠山,沒人能奈何他們。有不少忠臣被竇憲陷害至死。
漢和帝一向對竇憲兄弟不滿,後來他又得知竇憲的親信有謀反的打算。漢和帝決定對竇憲下手。由於群臣大多都投靠竇憲,和帝能依靠的人不多,主要是太監鄭眾、大哥劉慶。
劉慶是漢章帝長子,本來被立為太子。由於竇氏兄妹的陷害,他失去了太子之位,母親也被竇後害死。漢和帝與大哥從小就形影不移,兄弟之間感情很深。
太監鄭眾在宮中服務近二十年,官至中常侍、鉤盾令。當時絕大多數的宮廷、朝廷要人都依附於竇憲兄妹。但鄭眾卻不阿附權貴,只一心一意的忠於漢和帝。鄭眾不僅忠誠,而且謹慎機敏、城府極深。和帝對鄭眾非常信任。剷除竇憲一黨的行動,主要出自鄭眾的謀劃。
為了學習前代帝王對付外戚的經驗,漢和帝讓劉慶借來了《漢書》,研讀其中的《外戚列傳》。鄭眾又搜集了一些皇帝對付外戚的往事,供漢和帝參考。
竇憲長期在外領兵,貿然動手會引發動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漢和帝和鄭眾決定在竇憲回京後動手。
永元四年四月,竇憲率領將士凱旋而歸。漢和帝派遣官員前去迎接,全軍上下都獲得了豐厚的犒賞。雖然竇憲回來了,但漢和帝和鄭眾沒有立即動手,他們還在等待時機。
一個多月後,司徒丁鴻借日食之機,秘密上奏漢和帝,控訴竇憲專權跋扈,請求漢和帝誅殺竇憲黨羽。丁鴻是朝廷重臣,也是名儒,此前從未對抗過竇憲。此時連他也出來聲討竇憲,可見竇憲兄弟已經大失人心。漢和帝和鄭眾覺得動手的時機到了。
丁鴻上書十多日後,漢和帝突然駕臨北宮,下令給執金吾和五校尉(都是掌握京城兵權的將領),讓他們率軍屯衛南北宮,並封閉城門。漢和帝任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皇宮衛隊司令),命他前去收回竇憲的大將軍印綬。漢和帝很快控制住了整個京城。竇憲兄弟四人全部被控制,其主要親信都被處死。
顧及到竇太后的情面(漢和帝以為竇後是他的生母),漢和帝沒有立即處死竇憲兄弟,而是令他們回到封地,然後再逼迫他們自殺。竇憲的黨羽全部被治罪。
漢和帝順利的除掉了竇憲,從此完全掌握了權力。此時,漢和帝年僅14歲。
鄭眾是誅殺竇憲的第一功臣,他因此被陞官、封侯。鄭眾為人謙遜,很少接受和帝的賞賜,漢和帝因此更加寵信他。鄭眾成為東漢第一位掌握大權的太監。
竇憲雖然被誅殺了,但竇太后還在。所以梁貴人的家人一直不敢申冤。五年之後,竇太后去世。散落於全國各地的梁貴人家人,不約而同的上書申冤。漢和帝看了上書,又審問了宮中的舊人,才知道自己的生母不是竇太后,而是梁貴人。梁貴人被追封為皇后。貴人的家屬得以返回內地,並被賜予官職。梁家之後飛黃騰達,成為像竇氏那樣的外戚豪門。
「史事拾遺」原創,各大平台已開通原創保護,並與「維權騎士」簽約,抄襲必究!歡迎關注微信公眾平台:史事拾遺(shishi-shiyi)。
http://weixin.qq.com/r/zEyju-PEOa5GrbfY9xne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趙匡胤因為一個鏡子當面羞辱宰相 都是沒文化惹的禍
※之樂日記:伊斯蘭教為何沒有征服中國?
※寰行中國橋 | 最寫意的中國橋
※夏文化思考(三)有莘氏拼圖
※經不起推敲的歷史:虛偽的禪讓制
TAG: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