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和慈悲的理由

【原創】2015-09-30 天瓶雲水 閑人碎語

十年前在北京的一次聚會上,我談了孔子和墨子在「愛」這個問題上的區別:孔子主張「仁者愛人」,愛由近及遠,有差別。墨子主張「兼相愛、交相利」,愛無差別。朋友們認為孔子的仁愛已經很難實施,更別說墨子的博愛了。進而提出一個問題:我們為什麼要愛「不相干」的人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於是便有了下面這個對話。

我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十幾歲的小偷該不該打?

朋友們都說:當然應該打,小偷最可惡了。

我接著問:如果一對小偷夫婦有一個孩子,這孩子從小到大每天看到的和聽到的都是如何偷東西,那麼他會有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嗎?

朋友回答:環境使然,應該不會。

我說:好,如果當他六、七歲時,他的父母不僅沒有能力讓他上學,反而讓他去偷東西,如果偷不到東西回家就會被痛打併不給飯吃,這個孩子有選擇嗎?

朋友回答:沒有。

我說: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有選擇嗎?

朋友:當然也沒有。

我說:好,這樣一個可憐的孩子餓著肚子被迫去偷東西,結果被你抓住了,你把他痛打一頓,如果你是他,你心裡服嗎?

朋友:這······

我問:你的良知何在呢?如果這個孩子說,難道我不想像別的孩子一樣每天吃飽穿暖,乾乾淨淨,穿著校服,體面地上學?我羨慕他們,可是我有什麼辦法呢?我餓,我要吃飯,我已經這樣不幸了,你們為什麼不幫助我反而還要打我?你怎麼回答他?

朋友:······

我說:好了,這樣我們就找到了愛的理由了:就是為了人類無法改變的命運!每個人都無法選擇的出生家庭、父母、長相、智商、時代、環境、周圍的人和事;每個人都無法知道自己的生老病死;每個人都不知道明天有什麼災難降臨。不是嗎?

朋友們點頭。

我接著說:如果你殘疾了;如果你身患絕症;如果你創業失敗;如果你失戀等等,別人嘲笑你,你樂意嗎?那麼嘲笑別人的人,我也要問一聲,你如何確定自己不會出現同樣的狀況呢?人是如此脆弱,誰又能把握這「無常」的命運呢?所以,聖人、佛教、基督教要我們博愛和慈悲。愛和慈悲是宇宙的法則。萬物一體,我與別人都是一,不是二。愛別人就是愛自己。

朋友問:別人不這麼想怎麼辦?

我說:首先你要這麼想,這樣你就快樂了。因為你認可了命運的詭譎和無奈,所以你能坦然接受自己遭遇的一切,平靜如水,不再怨天尤人。與此同時,你體諒別人在苦難命運面前的無助,心中沒有怨恨和輕視,這樣換來的就是別人的尊重、感激和愛。你如此的寬容、善良、博大,這是何等的智慧啊!快樂怎麼可能不悄然而至呢?!

朋友:我們理解了,怎麼做到呢?

我說:換位思考,將心比心。你要意識到你出生的家庭好只是你的命好,並非你有什麼特別的能耐;你可以上大學是因為你的家庭有這個條件;你說你漂亮、聰明、勤奮,這是因為你父母的基因好,這一切的一切與你有什麼關係?一切都是「老天爺」給你的,你有什麼資格得意、冷漠和傲慢的呢?如果讓你出生在窮小偷的家庭,你同樣是一個可憐的,人人喊打的小偷。如果你天生殘疾同樣終身痛苦。所以,我們要心平氣和地正視命運,面對這個無奈的事實,靜靜地反思,培養自己的慈悲心、同情心、愛心。莎士比亞說:「命運加在人們頭上的,人們只得忍受。遇到逆風逆水,要想抗拒是無濟於事的。」當你從心裡認可每個人都是在命運的安排下被動而煩惱地活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無奈和痛苦時,你就良知發現了,你的感恩之心就油然而生了,你會變得高尚而謙和,平靜而坦然,從容而淡定。真正達到了孔子的教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有興趣交流的朋友可以加我微信號rdtpys進入我的公眾號


推薦閱讀:

一般人憑感覺認為佛教沒有責任心,難道慈悲普渡不是最大的責任心?
佛教里慈悲這個概念到底從何而來?
根宋上師:有一種成熟叫做喜怒不形於色
從「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角度,可以說一個人吃肉,就意味著他做不到推己及物嗎?吃素呢?

TAG:慈悲 | 愛心 | 佛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