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醫者,更應該治未病

外科醫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刀」,內科醫生的最高境界是「手中無葯」。讓公眾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才是醫生最大的貢獻。

最近,上海醫生張強出於好奇,進了網路直播間,與網友們面對面聊天。從治病到養生,有問必答,相談甚歡,「高冷醫生」變成了「萌大叔」,一小時收穫了4萬多個贊。

有人認為,醫生主動找患者,有失身份。古語道:「醫不叩門,有請才行」。意思是說,醫生不能主動上門問診,否則就會掉價甚至被誤解。醫生坐堂,患者求醫,才是行規。不過,時代變了,老規矩不妨變一變。如今,患者更希望網上問診、精準就醫。患者需要醫生「朋友圈」,醫生也需要患者「朋友圈」。作為醫生,拿出一點喝咖啡的時間,和網友聊聊健康知識,既能幫助患者指點迷津,又能提高自身「人氣指數」,何樂而不為?

事實上,健康科普是有門檻的。做健康科普,既要科學嚴謹,又要通俗易懂。目前,網上的養生知識魚龍混雜,有的甚至存在嚴重錯誤,而公眾又沒有足夠能力辨別真偽。因此,醫生理應成為健康科普的主力軍,佔領健康科普的「制高點」。實踐證明,只重臨床治療,不重健康科普,醫生必然越來越累。只有從「下游」走到「上游」,把打撈落水者變成預防有人落水,才能走出「越治越忙」的窘境。

大醫院也應當把醫療重心放在「治未病」上,以確保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我國醫療的重心必須從「有病治病」的模式向「早期發現、早期干預」的預防為主模式轉變。早期病變往往難以發現,更難以做出準確診斷,將優秀的醫務人員及最尖端的檢查設備最先應用於健康與亞健康人群,將使高血壓、消化系統以及早期腫瘤篩查等複雜檢查成為簡便易行的常規體檢,使疾病能夠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特色優勢,完善「治未病」服務業態和服務模式,全國衛生產業企業管理協會治未病分會開展了「治未病服務適宜技術(產品、設備)」的篩選整理工作。HRA健康風險評估系統作為國內唯一具有醫療器械准入資格的功能醫學檢測設備,於2015年入選首批治未病服務適宜技術(產品、設備),它能夠在5分38秒檢測人體九大系統220系統功能指標,早期提示潛在疾病風險。現已應用於眾多三甲醫院,輔助醫生的工作,成功實現了健康管理前移。

醫療消費具有無限趨高性,再多的財富也會被這個「無底洞」吞噬乾淨。因此,解決13億人的健康問題,絕不能靠打針吃藥,而要靠預防為主。只有病人越治越少,才說明醫生的本領越來越高,醫學越來越有希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上指出,樹立大衛生、大健康的觀念,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一名好醫生,不僅要會開藥物「小處方」,更要會開健康「大處方」。願更多醫生走出診室、面向大眾,成為健康教育的領軍者。

----新聞部分摘自人民網


推薦閱讀:

胰腺癌概況 (轉載)
里程碑式的突破:CAR-T治療惡性淋巴瘤
羅娜·貝古姆的病能治療好嗎?
漸凍症是什麼?如何治療?
如何正確治療鼻炎?

TAG:治療 | 疾病預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