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學習筆記----電影電視與心理學

1前言

老經驗往往是沒有用的,老一套的經驗在新事物面前簡直是一籌莫展,只能遭到失敗。老經驗和老腦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這在中國的電影電視界表現得尤其明顯。自從電影誕生以來的一百年里,可以說,中 國電影理論界始終不敢認真的、以科學的態度來研究電影這個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產物。中國影片的製作 方法和留聲機灌唱片方法是一模一樣的–僅僅是紀錄其它的藝術。而且至今( 一百零一年) 如此。中國電影理論界在一百年中始終是在電影外圍兜圈子,就是不研究電影本身是什麼。甚至不敢觸及人所共知的、 電影最基本的元素:光波和聲波。試看,在慶祝電影一百周年的活動中,有多少門外漢在活動啊。中國電影理論只能說是電影理論的史前史的東西,它根本不是電影理論。但是它在嚴重地影響著我們的創作。

可怕的是,有一些已經高中畢業的「年輕人」,自己對本體毫無所知,連光波是怎樣作用於人的眼睛都沒有 弄明白,也不打算去弄明白,一旦聽到有人談電影的本體,電影的幻覺,就居然反對起來,什麼「是啊, 但是….」( 某些電影理論家的慣用詞 ),其實他根本不懂那「是啊」所包含的道理。不了解情況就沒有發言 權。都高中畢業了,把本體論研究透了,然後再反對,也不遲嘛。

在和這些人爭論時,他們每提出一個反對的觀點,就錯一次,沒有一句是對的。真叫人吃驚。就連心理學, 不僅極少人認真地去研究這門與電影的本體有密切關係的學問,而且讀都讀擰。

2人的視聽感知經驗

人腦是反映外界的物質器官,它提供了激發人的心理活動的可能性,要把這種可能性變為實際的作用,那 就需要依靠外界的刺激。我們把客觀事物作用 ( 從刺激開始 ) 於人,從而使人產生心理活動的過程稱作心 理過程。沒有客觀事物作用於人(從刺激開始),便不可能產生心理活動。

從電影電視來說,使觀眾產生心理活動的手段是光波和聲波,那也就是說,電影電視所反映的客觀事物時, 它把客觀事物作用於觀眾的手段就是光波和聲波,而光波和聲波對人來說是一種對感官的刺激,它首先作 用於人的感覺,視和聽的感覺。由此可見,電影電視語言正是藉助於人的視聽兩個感官來(通過摹擬人的視 聽感知經驗)激發觀眾的心理活動。從表面上看,我們只需給觀眾一種簡單的,人人都能懂的、最初始的刺 激來激起觀眾的感覺心理活動即可。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但是障礙恰恰在這裡。我們的創作者是搞藝術 的,怎麼電影電視說來說去不是二十世紀科學技術的產物,就是光波聲波的感官刺激呢!這正是電影電視 的本體的特點。電影電視是一門嶄新的媒介形式,它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藝術。所以我們必須耐著性子,根 據事實來進行科學的診斷,一步一步地走下去。最終我們會發現電影電視並不是像我們所想像的 那樣。它既不是綜合藝術,也不是簡單的光波聲波的紀錄機器。

在生活中,人首先是通過感覺來認識外部世界,所以我們就循著這條路走下去。

心理學告訴我們,雖然感覺是人認識外部世界的最初始的一步,但是這僅僅是開始。通過感覺,我們知道 事物的個別屬性。這些個別的屬性是儲存在我們的記憶中,通過這些記憶積累我們對事物漸漸有一個完整 的映象,從而知道事物的意義,知道它是什麼。這就是知覺。知覺是以感覺為基礎的。而這些感知經驗都 儲存在記憶之中。記憶是人腦中過去的感覺、知覺經驗的儲備。沒有記憶就沒有認識,也不會有思維。這也就是說,記憶是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別忘了,電影銀幕上出現的光影和 聲音正是在摹擬的人感覺。這裡有必要再加一句。這裡指的生活中的客觀事物的光和聲對人的視聽感官的 刺激,不是那不同文化的不同的繪畫成規的刺激。電影反映生活不需要通過繪畫成規的過濾。

但是記憶與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電 影電視給予觀眾的光波聲波的刺激不是對當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而是訴諸於觀眾記憶儲備中的經驗, 也就是通過刺激觀眾的視聽感覺來調動在他記憶中由生活中通過感覺而積累和歸納出來的知覺、認識 和思想,從而達到理解。可見心理過程包括同直接的認識活動聯繫著的現象–感覺、知覺、思維、記憶、 想像。

這就是我們要通過心理學所獲得的的知識。

現在讓我們來研究一下人的大腦的心理活動和過程是怎樣的,逐一地來研究這些心理現象。

感 覺

感覺的種類:觸覺、味覺、聽覺和視覺,還有平衡、運動、內臟感覺等等。

對現實反映的最簡單的形式,或者說是最原始的形式就是感覺。比如說,在生活中我們看到閃電、聽到雷 響,這就是屬於感覺的心理活動。通過感覺,我們知道外界事物的個別屬性,比如血是紅色的等等,但是 通過感覺,我們只能了解事物的個別屬性,不知其意義,不過一切更高級的、更複雜的心理現象都是在感 覺的基礎上產生的。

現在再讓我們先來看看客觀世界影響(刺激)感覺的主要因素:

刺激的強度–感覺是由外界的刺激引起的。每一種感覺都是由適當的刺激作用於特定的感官而產生的,但 是,如果剌激強度太弱或過強,都不會產生感覺。這就是說,使感覺得以產生的剌激強度有一定的想像范 圍。最小剌激強度就是這個範圍的最低限度,心理學統稱感覺的「絕對閾」或「下限」。如,剛剛能引起 聽覺的聲音 (1000 赫 ) 強度是0 分貝,這就是聲音的絕對閾。而那種即使繼續增強也不能使感覺進一步變 化 ( 甚至產生痛覺 ) 的剌激強度則是這個範圍的上限或上閾。(所以有許多故事影片在試圖通過大轟大嗡來 煽情是徒然的━━再重複一遍,繼續增強也不能使感覺進一步變化,甚至會產生痛覺。)

任何刺激強度的增減只有超過差別閾限才能被感覺到。而各種感覺的差別閾限都不相同,比如說:

音量…………..0.003

視明度…………0.016

這裡就涉及聲音的音量的大小和景別的大小關係問題。《巴頓》西西里島登陸的前兩個鏡頭恰恰體現了創作者在這方面的巧妙的運用。(見影片讀解《巴頓》movie.douban.com/review

刺激物的強度是引起注意的重要原因。相對強度在引起無意注意也有重要意義。

從刺激作用於感受器開始到最終形成感覺,有一短暫的潛伏期。不同感官的刺激時間不一。

刺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形狀、大小、顏色、持續時間等方面的顯著差別,構成鮮明對比時,會引起人們 的注意。還有,對電影電視是最重要的,刺激物的活動和變化(即運動)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有人認為影視語言從人的感覺入手,那太低級了。英語世界有人把這叫做VICERAL。不!這是基礎,視聽語言只能從感覺入手,它只能提供光聲的刺激。感知是觀眾的事情。所以提供讓觀眾感覺的刺激,這是基本功,這也是一門本事。利用通過刺激觀眾的感覺,調動他的記憶中的感知經驗,讓他做出判斷。比如, 我們拍攝一輛從左至右駛過的卡車,而靠近攝影機的地方站著一個女人。觀眾從銀幕上看到後,他的大腦 就在判斷,噢,一輛卡車從一個女人旁邊駛過。那是三十年代的日本豐田,司機穿著一身日本軍服。車身漆的是日本軍用的草綠色。背景是北平西單牌樓,還看得見遠處的宣武門城樓(北京沒有西單牌樓,城牆也被折毀了)。這大概是日本侵略軍佔領北平的時期。而那個女人穿的旗袍開衩高到膝蓋以上,領子很高, 頭髮梳得油光光的,準是個妓女。那妓女是主要人物嗎?她與日本侵略軍有關係嗎?看下去再說。我們提 出症侯,引起觀眾的注意,觀眾就興趣十足地象醫生看病(摹擬)那樣來進行診斷。別給他出難題就是了。 這一手段有人辦得到,有人辦不到。無能的人只好藉助於綜合藝術了,「政委,您已經從海軍部隊退體兩 個星期了,現在您從上海買了頭等船艙的船票到青島去幹什麼?」請問,有誰在生活中是這樣說話的?

在電影里想要用國畫的成規來調動觀眾的視知覺, 那可有些麻煩。國畫是怎麼畫汽車的?用什麼樣的光學 透鏡才能拍出國畫中的那種透視關係?畫的那西單牌樓,觀眾認得出來嗎?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號稱日本 民族電影的大師,他不是把日本繪畫的空間成規搬進了他的電影中,而是把現實生活中日本社會所特有的 空間關係搬進了他的鏡頭中。溝口健二的長鏡頭只是用攝影機的橫移來摹擬日本捲軸畫的展開。他也沒有用日本繪畫的成規。

3知覺

在生活中,我們是以知覺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的。知覺不僅受感覺系統生理因素的影響,而且極大地依賴 於過去的知識和經驗,並受到個人興趣、需要、情緒的制約。知覺還需要各種感覺系統的聯合活動。

視知覺過程開始於視網膜上所產生的興奮傳到初級的視覺皮質 ( 視覺中樞 ) 的時候,它產生於視覺皮層附 近的以及視覺皮層與聽覺皮層軀體感覺皮層交界處的聯合區。

知覺的基本特徵

一、知覺的整體性

當我們感知一個熟悉的對象時,只要感覺它的個別屬性或主要特徵,就可以根據以前積累的經驗,而知道 它的其它屬性和特徵,從而整個地知道它 ( 如上一段所舉的例子,電影電視正是通過這一感知使觀眾達到 理解的 ) 。如果感知的對象是沒有經驗過的或不熟悉的活動,知覺就更多地以感知對象的特點為轉移,將 它組織成具有一定結構的整體。這種現象叫做知覺的組織化,知覺的組織原則有遠近、相似、閉合、優選 (optional ) 的連續、優選的形態等原則。所謂「電影構圖」就是以此為根據,所以最準確的構圖概念應是 組織電影電視空間中的視覺畫框的布局。

A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中的幾根直線由於兩%E

4記 憶

記憶是過去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人腦感知過的事物,思考的問題和理論,體驗過的情感和情緒,練習過動作,都可以成為記憶的內容。人類具有驚人的記憶力,也就是記憶儲備。而記憶儲備中的一部分是感知經驗,很大的一部分。

但記憶與感知不同,感知是人腦對當前直接作用的事物的反映,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反映。記憶是一個複雜的心理過程,從「記」到「憶」包括識記、保持、再認或回憶等三個基本環節。

識記: 是識別和記住事物,從而積累知識經驗的過程。

保持: 是鞏固已獲得的知識經驗的過程。

回憶: 經驗過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來就稱做回憶。

再認: 經驗過的事物再度出現時,能把它認出來稱再認。

  回憶和再認就是在不同的情況下恢復過去經驗的過程。

記憶過程中的三個環節是相互聯繫和相互制約的。沒有識記就談不上對經驗的保持;沒有識記和保持,就不可能對經驗過的事物的再認或回憶。因此,識記和保持是再認和回憶的前提,再認和回憶又是識記和保持的結果,並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認記和保持。從信息處理觀點來看,記憶就是對輸入信息的編碼、貯存和提取的過程。要知道,人類具有驚人的記憶力。這正是我們電影電視所依賴於觀眾的。

在這個問題上,電影最依靠的是再認。「經驗過的事物再度出現時,能把它認出來稱再認。」比如說,日本鋼盔(即現在解放軍戴的那種鋼盔)的經驗我們有過,美軍的鋼盔的經驗我們有過。可是當你在看一部關於1937年抗日戰爭的故事片時,你看見日本兵戴著美式鋼盔出現在上海戰場。這可不是「經驗過的事物再度出現」,首先,日本兵為什麼要戴美軍的鋼盔?其次,那美軍鋼盔是1942年才製造出來的,那麼這部影片講的究竟是那一年的事?如何讓觀眾再認。看電影時,觀眾的興趣之一就是再認。鄭雪萊先生正是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認為準確性不重要,錢不夠就可以馬虎些。

記憶過程和其他心理過程是緊密聯繫的。從認識過程來看,認識過程中的感覺、知覺、想像、思維等心理過程,就是由於人們能夠識記、保持、回憶和再認的結果。比如,如果沒有對事物個別屬性的記憶,就沒有感覺的印象。不能記住事物的整體和關係,就沒有知覺。沒有對過去經驗的加工改造,就不可能產生想像。不能記住事物之間的聯繫和規律,就不能進行思維。所以記憶在人的心理活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沒有記憶就沒有發展,一切總得從頭來。

人都有記憶儲備,其中一部分就是感知經驗。電影電視創作者不僅要利用觀眾的感知經驗,而且不能違反觀眾的感知經驗。但是,再強調一遍,電影電視並不是讓觀眾通過感覺和知覺來重新認識外部世界,而是通過光波和聲波來刺激觀眾的感覺和知覺,從而調動他的記憶表象中的儲備,使他達到理解。

觀眾不可能明白沒有感知過的東西,這就是我們一般在生活中所說的「沒有經驗」。想像也是建立在感知經驗上的。

記憶表象

(表象這個心理學的概念在英語是IMAGE,也就是我們翻譯通常錯用的「畫面」)

記憶可分為表象和語詞兩大類。我們需要研究的是記憶表象。

人腦對當前沒有直接作用於感覺器官的、以前感知過的事物形象的反映稱為表象(IMAGE)。它組成了記憶的部分內容。記憶的內容還包括各種系統的知識、經驗等等,這些是以語詞的形式保持在記憶中。所以人們儲存在記憶里的所有信息,可分為表象和語詞兩大類,並在一定條件下,藉助表象和語詞恢復起來。

表象在記憶中佔有重要地位。它是記憶的主要內容,在記憶中,我們能回憶過去的事物,並再認出曾接觸過的事物,主要是依靠表象來實現的。實物教學、電化教育正是利用了這一點。可是在大陸中國,為電化教育製作的節目大部分是語詞為主,表象為輔。

A.表象具有直觀性。

表象是感知留下的形象,所以它們都有直觀性的特徵。但是,由於此時客觀事物不在面前,而是通過記憶回憶起來的,所以它所反映的通常僅是事物的大體輪廓和一些主要特徵,沒有感知時所得到的形象那樣鮮明、完整和穩定。

B.表象具有概括性,

它反映著同一事物或同一類事物在不同條件下所經常表現出來的一般特點,並不是某一次感知的個別特點。表象的概括性還表現在對於同類事物的概括上,例如樓房、樹木、寶塔等的形象。任何錶象都具有概括性。但是,表象的這種概括性和思維時用語詞來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是不同的。

C.表象是形象的概括性 表象所概括的,混雜有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而概念只概括事物的本質屬性,而捨棄非本質屬性。

表象的直觀性和概括性是密切聯繫在一起的。

表象雖然具有概括性,但它是和直觀性密切聯繫在一起的,因此表象所概括的,混雜有事物的本質屬性和非本質屬性。它不同於概念,因為概念所指的是那種保概括事物的本質屬性,而捨棄非本質屬性的認識。正由於電影電視是訴諸於觀眾記憶中的表象,所以視聽語言的性質和文字的性質是完全不一樣的。

從表象的直觀性來看,表象和知覺相似;從表象的概括性來看,表象和思維相似。但它即不是知覺,也不是思維,而介乎兩者之間的中間環節。

人的知覺是與他的內在狀態的判斷相聯繫的。人問題試圖通過某人的外表特徵來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狀態,並將這些外在特性作為認識他人的一種傾向來加以判斷。就象醫生根據病人的體溫、脈膊、舌苔、血液及排泄物的化驗結果,推斷出病人其一內部器官發生病變。在人的知覺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在兒童教育中經常利用表象的這個特點來使兒童更好地掌握知識和發展智力。

由此可見,電影電視的語言是利用人的知覺特徵,導演給觀眾的是,比如說,一個人物的外部特徵,然後讓觀眾自己像在生活中那樣來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狀態。就像醫生的診斷那樣。

5思維

思維 是認識的最高層次–高級認識過程。思維藉助於記憶儲備中的感覺、知覺所得到的材料為基礎的。思維所考慮的是對象和現象的內部聯繫和規律性,而這些內部聯繫和規律性是簡單直觀所不能達到的,但它們很重要,因為它們是對象、現象和它們的相互關係的本質。

人的心理活動多種多樣,它們之間的關係也非常複雜。處於清醒狀態的每個人對它都十分熟悉,比如,聽到「樹」的沙沙聲;看到光亮、顏色;嘗到滋味;聞到氣味;摸到物體的硬軟或冷熱等都是感覺。在這些感覺的基礎上,就能辨認出這是颳風、陽光,那是花朵、大理石等等,這就是知覺。在離開了刺激物的作用之後,原來聽過的話語,看過的某些圖形、物象仍「話猶在耳」、「歷歷在目」,這就是記憶。

人不僅能通過記憶把經歷過的事物回想起來,而且還能想出自己從未經驗過的事物,如形成小說里所描寫的人物形象和場面,這就是想像。憑藉人所特有的語言,通過分析、綜合、判斷事物的本質及其發生、發展的規律,例如醫生根據病人的體溫、脈膊、舌苔、血液或排泄物的化驗結果,推斷出他某一內部器官發生病變的這個思索過程,就是思維。

感覺、知覺、記憶、想像、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就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這種心理活動在心理學了統稱認識過程。

注意力與觀察

注意 是心理過程的開端,並且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過程的。當人在注意著什麼東西的時候,他就是在感知什麼。當人在回憶和思維的時候,他必須指向和集中於要回憶和思考的事物。

人在生活中為了認識他周圍的世界,在不斷的進行觀察。所以觀察是人的生活習慣。觀察分有意與無意。在生活中,當人有意識地在進行觀察時,還要進行積極的思維活動。如邊看邊想。因此觀察離不開思維,有人稱它為「思維的知覺。」

再強調一遍,看電影電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引起觀眾注意和觀察的過程。所以要研究人的心理過程是怎樣開始的。

我們的故事片,無論是純屬宣傳,或者是表達什麼哲理思想,都著眼於「深沉」,就連介紹錢塘江潮的紀錄短片的解說詞也要說上兩句:「他們一面觀潮,一面似乎在思索著什麼。」所以一開場就先來一段深沉的內心獨白。好萊塢電影兒可懂心理學了,因為懂得了心理學好賺錢。好萊塢電影兒的開場前三分鐘總是要來一段絕活。為什麼,先抓住觀眾的注意力再說,然後給他們腦袋裡打上兩三個問號。讓他們欲罷不能。

注意力只起著維持某種心理活動的指向和使這種活動不斷身入的作用。所以表現形式的重要功能就是讓觀眾對其內容的注意。電影電視創作如果不講究表現形式,就無從引起觀眾對內容的注意。

注意不僅表現在認識過程中,而且還表現在其他的心理過程方面。例如在情感體驗中,如果沒有注意,情感就無從表現,沒有注意對象,空間應該表示愉快,還是畏懼,也就無從確定了。

注意也和個性特徵分不開的,因為注意是屬於主體方面的,一個人的興趣、能力、氣質和性格都刻劃著一個人所表現的注意的特點。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徵。

電影電視創作者所要做的是有意識地左右觀眾的注意力指向性,並且維持他的注意力,抑制無關的活動。這樣,注意的對象就能夠得到鮮明和清晰的反映。這對三分鐘的電視廣告尤其有用。

文學只讓讀者注意它要讀者注意的事物,讀者沒有選擇,因此無需過濾。而電影電視則完全是另外一回事。

注意力

注意本身不是一種獨立的心理過程,它是伴隨著心理過程而存在的心理現象,它是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像等心理過程的一種共同特性。注意是心理過程的開端,並且總是伴隨著各種心理過程的。任何心理過程的開端,總是表現為我們的注意指向物這一心理過程所反映的事物。但是,注意並不反映這個事物,因為當人在注意著什麼的時候,他就是感知什麼,當人在回憶和思惟的時候,他必須指向和集中於所要回憶和思考的事物。在心理過程開始之後,注意並不消失,它伴隨著心理過程順利地進行。

但是,注意並不是心理過程本身,而是伴隨著各種心理過程的一種心理特性,因為它只起著維持某種心理活動的指向和使這種活動不斷地深入的作用。

注意的特點:

一、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笥是注意的兩個基本特徵。

1. 指向性:認識活動的選擇性,對認識活動的對象進行有意的和無意的選擇,並且還表現在對這些事物比較長久的保持。

2. 集中性:不僅指心理活動離開無關的事物,而且也抑制無關活動。這樣,注意的對象就能得到鮮明和清晰的反映。

人在同一時間內不能感知一切對象,只能感知其中少數對象。

在思考問題時,我們也只能同時想到少數幾個問題,而不能想到所有的問題。注意的對象既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部的。由於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這些少數對象就被清晰地認識出來,而同時作用的其他對象,就沒有意識到或意識得比較模糊。所以人注意到某些對象時,他同時便離開了其它對象,集中注意的對象是注意的中心,其餘對象有的處於「注意的邊緣」,多數處於注意範圍之外。

注意對人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使人及時地集中自己的心理活動,明晰了反映客觀事物;使人能夠適應環境。

二、注意是一種複雜的心理活動,它具有一系列的功能。

1.選擇功能 選擇有意義的、符合需要的和與當前活動任務一致的各種刺激,避開或抑制其它無意義的、附加的、干擾當前活動的各種刺激。注意把有關信息線索區分出來,使心理活動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果沒有這種選擇功能,生活將變成一片混亂。

2.保持功能 信息輸入後,必須經過注意才能得到保持;

如果不加註意,就很快消失。注意對象的映象或內容保持在意識之中,一直到完成行為動作,完成認識活動,達到目的為止。即注意跟蹤一個信息。

三、選擇性注意的模式

人面臨著大量的信息,但個體的神經系統在同一時間內對信息進行加工的能力是極有限的,需要過濾器加以調節,使中樞神經系統不到處負擔重。一般地說,具有新異性和強烈的刺激,具有生物學意義的刺激容易通過過濾而被注意。人所期待的信息也容易通過過濾而引起注意。事實上,沒有集中注意而設想被關閉的通道所傳遞的信息並沒有完全被陰斷,而只是被衷減,其中重要

的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級的加工反映到意識中。這就是說,人可以注意兩個通道的刺激,這樣就對布魯德本特的單通道模式做出了修正。

四、注意的生理機制和外部表現

注意從其發生來說是有機體的一種定向反射。每當新異刺激出現時,人便產生一種相應的運動,將感受器朝向新異刺激的方向,以便更好地感知這一刺激,巴甫洛夫把這種反射稱為「定向反射」。定向反射活動時,除了朝著剌激的方向轉動眼睛和頭部以個,還有植物性反應和腦電波反應。

人在注意某些事物時,大腦皮層的相應區域即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大腦皮層對當前刺激進行分析和綜合的核心,這裡具有適度的興奮性,舊折暫時神經聯繫容易恢復,新的暫時神經聯繫容易形成和分化,因而能夠充分揭露出注意對象的意義和作用,對客觀事物產生清晰而完善的反映。

根據高級神經活動的相互誘導規律,當大腦皮層一定區域產生一個優勢興奮中心時,由於負誘導,大腦皮層的鄰近區域處於不同程度的抑制狀態,使落在這些抑制區域的刺激,不能引起應有的興奮,因而得一到清晰的反映。負誘導愈強,注意就愈集中。

因此,當人的注意集中於一事物時,對於其它事物就會「視而不見」或「聽而不聞」。

優勢興奮中心是一種動力過程,可以從這一部位轉移到另一部位。優勢興奮中心的轉移是注意轉移的生理機制。

五、注意和大腦皮層的活動有關

人由於有了第二信號系統,所以能按自己的或別人的提醒,堅持注意或轉移注意的方向,使注意帶有意識的特點。

由此可見,注意既與大腦皮層的活動有關,也與皮層下結構的活動有關,但是它們各自作用不同。注意是中樞神經系統多種水平的整合活動。

六、人在集中注意於某個對象時,常常伴隨有特定的生理變化和外部表現。注意時最顯著的外部表現,有下列幾種:

1.適應性運動。 人在注意時,有關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例如,聽一個聲音時,把耳朵轉向聲音的方向;人在注意看一個物體時,把視線集中在該物體上,盯著眼睛看; 當沉浸於

思考或想像時,眼睛常常是「呆視著」,好象看著遠方一樣,周圍的對象就被感知得模糊起來而不分散注意了。

2. 無關運動的停止。 當人集中注意時,常常表現為靜止狀態。

3. 呼吸運動的變化。 人在注意時,呼吸變得輕微而緩慢,呼與吸的時間比例也改變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愈加延長了。

在緊張注意時,甚至會出現呼吸暫時停止的情況。

但注意的外部表現有時可和內部狀態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實際上心理活動卻指向和集中於另一件事上。

6

七、注意的種類:

1.無意注意(又稱隨意注意)

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無意注意,無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圍環境變化時產生的,在某些刺激的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並且試圖認識這些事物。例如,我們在街上散步,突然聽到救火車的尖銳聲音,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去聽這個聲音,這種注意就叫無意注意。

請注意,吸引人的無意注意的是各種運動和變化。看電影電視屬無意注意,因此各種運動的變化對於電影電視觀眾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無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圍環境變化時產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息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並且試圖認識這些事物。

無意注意或稱消極注意,或稱情緒注意,因為無意注意缺乏個人的努力和積極性,或者是無意注意同情緒、興趣、需要之間的聯繫。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點; 二是人本身的狀態。( 看電影看電視屬於無意注意, 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要引起觀眾的無意注意, 必須給予足夠強度的剌激, 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他的感覺器官朝向剌激物, 並試圖去認識這些事物. 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的剌激物有若干若干特點: 剌激物的強度, 對比關係, 活動與變化, 新奇性, 和諧等等)

2.有意注意

有預定目的,在必要時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種主動地服從於一定的活動任務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它又稱為積極注意或意志注意,因為有意注意有時需要個人的意志努力。(看電影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勞動本身是一種複雜持久的工作,不管你怎樣愛好它,其中總有一些使人不感興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業,必然有困難和單調的因素,這就要求人們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識地集中並保持在作業上,就在這種實踐活動中發展了有意注意的能力。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在詞成為心理活動的組成因素時產生的,人能通過詞來按照一定的任務確定自己的活動,注意於一定的對象,這時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即使在當前沒有具體事物存在的情況下,也能藉助於詞而實現。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條件如下:

A、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培養間接興趣。

對於目的任務的重大意義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愈強烈,那麼,與完成任務有關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間接興趣對於保持有意注意具有很大作用。間接興趣是指對活動本身和活動的最近結果可能沒有興趣,但對活動的最後結果卻有很大興趣。這種與活動的最後結果相聯繫的興趣叫做間接興趣。間接興趣,幾乎存在於人們自覺進行的每一種工作中。間接興趣越穩定,就越能對活動的 產生有意注意。

B、合理地組織活動

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合理地組織活動,也有助於集中有意注意:

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會加強有意注意,提問題也有利於加強有意注意,要把智力活動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同時還要用堅強意志與干擾作鬥爭。

3、有意後注意

事前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動力的注意,叫做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心理活動對於個人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後注意不同於無意注意,因為這種注意仍然有自覺的目的;

有意後注意也不同於有意注意,因為這種注意不需要用意志努力來維持。

有意後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它具有高度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但是看電影屬於無意注意,觀眾在看電影電視時,事先沒有預定的追求目的,他並不想做什麼意志的努力。從主觀上他並不想通過對一部影片的『看』而認識什麼,他到電影院來只是為了消遣。

他的觀察是無意的。所以電影的創作者要有意地創造出一種讓觀眾無意觀察的過程,吸引他的興趣和注意。

注意的特徵

知覺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在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繫的整體,注意的範圍也就越大。活動的任務少(指需要接受的信息少),注意範圍就大,活動的任務多,注意範圍就小。知識經驗豐富,注意範圍就大,反之則小。 

一些帶有理智的、美學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對象,對產生無意注意具有很大的意義。

人們知覺到的刺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一類是人。把由感官獲得的關於他人的信息加以組織和解釋,形成對人的印象稱做對人的知覺。也可以叫做對人的印象。所謂對人的知覺不僅包括著人的外貌、言談、舉止,也會有對人的動機、情感、能力、個性等心理狀況的判斷。由於對人的知覺是構成人際之間交往的基礎,所以又稱為社會知覺。

對人的知覺與對物的知覺的重要區別在於,對人的知覺決不限於單純地知覺其外部特徵,它與人的內在狀態的判斷相聯的。我們總是試圖通過某人的外表特徵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狀態,並將這些外在特性作為認識他人的一種傾向加以判斷。在對人的知覺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以後長期對某個人的態度。由於電影電視主要是一種單向交流的媒介形式,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尤其如此,因此在沒有雙向交流的情況下,「第一印象」的作用特別重要。安東尼奧曾說過,只要我的影片的化合物形象選對頭了,我的影片就成功了一半,就是這個「第一印象」的道理。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當我們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時,如火車上的旅伴,入學第一天碰到的新同學等,雖然對他們的個性、能力、品德等一無所知,卻會因為這種初次相交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上印象主要受到外表的影響,即他人的容貌、衣著、動作、表情、談吐等。從第一印象的形成與作用中可以看出,對人的知覺的一個普遍的傾向是,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是在很少的或有限的信息資料基礎上形成的,並且是很快形成的。

有時兩人相見只需一瞬間,有時只需看一下照片,就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印象。

第一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初次見面,彼此接觸機會較少,對人獲得的知覺資料也必然較少。在對人掌握很少信息資料的情況下,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具有以下的特點:

首先表現在,既使在零星資料中,對他人的印象也往往具有一致性。

在對人的知覺中,特別是在估價時,傾向於從信息資料中得出一個統一的印象,就是把他人作為一個具有一致性的對象來觀察。

他是誠實的,或者虛偽的;熱情的,或者冷酷的。在信息資料發生矛盾時,觀察者甚至會歪曲或重新整理資料,用以形成統一的印象。

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論是機體的、物質的、或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為無意的對象。

紀錄所帶來的逼真性促使觀眾傾向於用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來接受銀幕影像。所以說,電影電視的視聽語言的規律是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

那麼,人的視聽感知經驗有那些呢?

知覺的內容和性質不僅與客體有關,而且受到人的主觀狀態的影響,依賴於個人的知識經驗、情緒及個性的一般傾向。這種依賴性稱之為統覺。

知覺也依賴於需要和興趣。飢餓的人具有從浮雲里發覺食物輪廓的傾向。在候診室內,焦急等待就診的人也會有預告聽見叫喚自己名字的傾向。這些都是由不同的需要所引起的。對感興趣對象的知覺全面、細緻而深入;如果缺乏興趣,知覺過程必然是簡略而粗糙的。

電影電視的視聽語言是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它是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深入研究心理學能幫助你掌握和創造更為豐富多彩的視聽語言。

A、刺激物的特點

  a.剌激物的強度

刺激物的強度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強烈的刺激物,如巨響,強光、濃郁的氣味都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刺激物的相對強度在引起無意注意上有重要意義。如在寂靜的夜晚,輕微的耳語聲,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b.剌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

刺激物在強度、形狀、大小、顏色、持續時間等方面與其它刺激物存在著顯著差別和構成鮮明對比時,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例如,綠草中的紅花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綠草中的青蛙就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c.剌激物的活動和變化

活動的刺激物,變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動的、無變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d.剌激物的新奇性

新奇的東西很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複的東西,就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

新異性可分為絕對新異性(在這情況下該剌激物在我們經驗中從來未出現過的)和相對新異性(各種已熟知的剌激物的不尋常的結合)

一般講的好奇心就是指對新異刺激物的注意。

新異刺激物引起人們的注意,也依賴物人們對它的理解程度。

如果人們對當前這種新奇的東西一點也不理解,雖然可能一時引起注,但很快就會失去效果,不能長時間地吸引人。如果人們對當前這種新奇的東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為了求得進一步的理解,於是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注意。這種稍為被人們有所理解的新奇東西,不僅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還能長時間地吸引人注意。

  e.一些帶有理智的、美學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對象,對產生不隨意注意具有很大的意義。例如,飽和的顏色、和諧的聲音、芳香的氣味、優美的音樂、動聽的故事都會陶冶人的感情,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B、人本身的狀態

無意注意雖然能夠由刺激物的特點所引起,也決定於人本身的狀態。同樣一些事物,由於感知它們的人的本身狀態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研究表明:個性傾向在人的無意注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一個人無意注意的方向。

C、引起無意注意的主觀原因主要表現為:

a.人對事物的需要、興趣和態度。

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論是機體的、物質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為無意注意的對象。

直接興趣是無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b.直接興趣通常又分兩種:

專業的興趣

一般的興趣:凡與一個人已有知識有聯繫的事物以及能增進他的新知識的事物,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c. 人當時的懷疑和精神狀態

心情愉快時,平時不大容易引起漳的事物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情緒不佳時,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

d. 人體的機能狀態

對不隨間注意也有重大影響。例如,一個人處於疲勞或睏倦狀態

時,是很難集中注意的。實驗證明,工作時出現差錯數量的多少在工作是快要結束時,就會增加起來。這是由於疲乏狀態使注意難以集中所造成的。

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發生的,因此,它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可以把我們的注意貫注於一定的事物,也可以引起的分心。

7

七、注意的種類:

1.無意注意(又稱隨意注意)

事先沒有預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叫無意注意,無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圍環境變化時產生的,在某些刺激的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自己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並且試圖認識這些事物。例如,我們在街上散步,突然聽到救火車的尖銳聲音,我們就會不由自主地轉過頭去聽這個聲音,這種注意就叫無意注意。

請注意,吸引人的無意注意的是各種運動和變化。看電影電視屬無意注意,因此各種運動的變化對於電影電視觀眾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無意注意往往是在周圍環境變化時產生的,在某些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人就不由自主地把息的感覺器官朝向刺激物,並且試圖認識這些事物。

無意注意或稱消極注意,或稱情緒注意,因為無意注意缺乏個人的努力和積極性,或者是無意注意同情緒、興趣、需要之間的聯繫。

引起無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刺激物的特點; 二是人本身的狀態。( 看電影看電視屬於無意注意, 是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要引起觀眾的無意注意, 必須給予足夠強度的剌激, 使他不由自主地把他的感覺器官朝向剌激物, 並試圖去認識這些事物. 吸引觀眾的注意力的剌激物有若干若干特點: 剌激物的強度, 對比關係, 活動與變化, 新奇性, 和諧等等)

2.有意注意

有預定目的,在必要時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叫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一種主動地服從於一定的活動任務的注意,它受人的意識的自覺調節和支配。它又稱為積極注意或意志注意,因為有意注意有時需要個人的意志努力。(看電影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不是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在人類社會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勞動本身是一種複雜持久的工作,不管你怎樣愛好它,其中總有一些使人不感興趣而又非做不可的作業,必然有困難和單調的因素,這就要求人們把自己的注意有意識地集中並保持在作業上,就在這種實踐活動中發展了有意注意的能力。

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它是在詞成為心理活動的組成因素時產生的,人能通過詞來按照一定的任務確定自己的活動,注意於一定的對象,這時人的心理活動的指向和集中,即使在當前沒有具體事物存在的情況下,也能藉助於詞而實現。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主要條件如下:

A、加深對目的任務的理解,培養間接興趣。

對於目的任務的重大意義理解得越清楚、越深刻、完成任務的願望愈強烈,那麼,與完成任務有關的一切事物就越能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

間接興趣對於保持有意注意具有很大作用。間接興趣是指對活動本身和活動的最近結果可能沒有興趣,但對活動的最後結果卻有很大興趣。這種與活動的最後結果相聯繫的興趣叫做間接興趣。間接興趣,幾乎存在於人們自覺進行的每一種工作中。間接興趣越穩定,就越能對活動的 產生有意注意。

B、合理地組織活動

在明確目的的前提下,合理地組織活動,也有助於集中有意注意:

提出一定的自我要求會加強有意注意,提問題也有利於加強有意注意,要把智力活動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同時還要用堅強意志與干擾作鬥爭。

3、有意後注意

事前有預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動力的注意,叫做有意後注意。

有意後注意是心理活動對於個人認為有意義、有價值的對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後注意不同於無意注意,因為這種注意仍然有自覺的目的;

有意後注意也不同於有意注意,因為這種注意不需要用意志努力來維持。

有意後注意是一種高級類型的注意,它具有高度穩定性,是人類從事創造性活動的必要條件。

但是看電影屬於無意注意,觀眾在看電影電視時,事先沒有預定的追求目的,他並不想做什麼意志的努力。從主觀上他並不想通過對一部影片的『看』而認識什麼,他到電影院來只是為了消遣。

他的觀察是無意的。所以電影的創作者要有意地創造出一種讓觀眾無意觀察的過程,吸引他的興趣和注意。

注意的特徵

知覺的對象越集中,排列得越在規律,越能成為相互聯繫的整體,注意的範圍也就越大。活動的任務少(指需要接受的信息少),注意範圍就大,活動的任務多,注意範圍就小。知識經驗豐富,注意範圍就大,反之則小。 

一些帶有理智的、美學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對象,對產生無意注意具有很大的意義。

人們知覺到的刺激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物,一類是人。把由感官獲得的關於他人的信息加以組織和解釋,形成對人的印象稱做對人的知覺。也可以叫做對人的印象。所謂對人的知覺不僅包括著人的外貌、言談、舉止,也會有對人的動機、情感、能力、個性等心理狀況的判斷。由於對人的知覺是構成人際之間交往的基礎,所以又稱為社會知覺。

對人的知覺與對物的知覺的重要區別在於,對人的知覺決不限於單純地知覺其外部特徵,它與人的內在狀態的判斷相聯的。我們總是試圖通過某人的外表特徵推斷其內部的心理活動狀態,並將這些外在特性作為認識他人的一種傾向加以判斷。在對人的知覺中,「第一印象」十分重要,甚至會影響以後長期對某個人的態度。由於電影電視主要是一種單向交流的媒介形式,在電影院觀看的電影尤其如此,因此在沒有雙向交流的情況下,「第一印象」的作用特別重要。安東尼奧曾說過,只要我的影片的化合物形象選對頭了,我的影片就成功了一半,就是這個「第一印象」的道理。

  「第一印象」指素不相識的人,初次見面時所獲得的印象。當我們第一次見到陌生人時,如火車上的旅伴,入學第一天碰到的新同學等,雖然對他們的個性、能力、品德等一無所知,卻會因為這種初次相交留下很深的印象。這上印象主要受到外表的影響,即他人的容貌、衣著、動作、表情、談吐等。從第一印象的形成與作用中可以看出,對人的知覺的一個普遍的傾向是,對他人的第一印象是在很少的或有限的信息資料基礎上形成的,並且是很快形成的。

有時兩人相見只需一瞬間,有時只需看一下照片,就形成了相互之間的印象。

第一印象形成的原因很多,主要是由於初次見面,彼此接觸機會較少,對人獲得的知覺資料也必然較少。在對人掌握很少信息資料的情況下,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具有以下的特點:

首先表現在,既使在零星資料中,對他人的印象也往往具有一致性。

在對人的知覺中,特別是在估價時,傾向於從信息資料中得出一個統一的印象,就是把他人作為一個具有一致性的對象來觀察。

他是誠實的,或者虛偽的;熱情的,或者冷酷的。在信息資料發生矛盾時,觀察者甚至會歪曲或重新整理資料,用以形成統一的印象。

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論是機體的、物質的、或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為無意的對象。

紀錄所帶來的逼真性促使觀眾傾向於用對外部世界的感知來接受銀幕影像。所以說,電影電視的視聽語言的規律是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

那麼,人的視聽感知經驗有那些呢?

知覺的內容和性質不僅與客體有關,而且受到人的主觀狀態的影響,依賴於個人的知識經驗、情緒及個性的一般傾向。這種依賴性稱之為統覺。

知覺也依賴於需要和興趣。飢餓的人具有從浮雲里發覺食物輪廓的傾向。在候診室內,焦急等待就診的人也會有預告聽見叫喚自己名字的傾向。這些都是由不同的需要所引起的。對感興趣對象的知覺全面、細緻而深入;如果缺乏興趣,知覺過程必然是簡略而粗糙的。

電影電視的視聽語言是以人的感覺為基礎的,它是摹擬人的視聽感知經驗。深入研究心理學能幫助你掌握和創造更為豐富多彩的視聽語言。

A、刺激物的特點

  a.剌激物的強度

刺激物的強度是引起無意注意的重要原因。強烈的刺激物,如巨響,強光、濃郁的氣味都容易引起人的無意注意。刺激物的相對強度在引起無意注意上有重要意義。如在寂靜的夜晚,輕微的耳語聲,也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b.剌激物之間的對比關係

刺激物在強度、形狀、大小、顏色、持續時間等方面與其它刺激物存在著顯著差別和構成鮮明對比時,會引起人們的注意。

例如,綠草中的紅花能夠引起人們的注意,但綠草中的青蛙就不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c.剌激物的活動和變化

活動的刺激物,變化的刺激物比不活動的、無變化的刺激物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

d.剌激物的新奇性

新奇的東西很容易成為注意的對象,而千篇一律的、刻板的、多次重複的東西,就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

新異性可分為絕對新異性(在這情況下該剌激物在我們經驗中從來未出現過的)和相對新異性(各種已熟知的剌激物的不尋常的結合)

一般講的好奇心就是指對新異刺激物的注意。

新異刺激物引起人們的注意,也依賴物人們對它的理解程度。

如果人們對當前這種新奇的東西一點也不理解,雖然可能一時引起注,但很快就會失去效果,不能長時間地吸引人。如果人們對當前這種新奇的東西有一些理解,但又不完全理解,為了求得進一步的理解,於是引起了人們強烈的注意。這種稍為被人們有所理解的新奇東西,不僅特別容易引起人們的注意,而且還能長時間地吸引人注意。

  e.一些帶有理智的、美學的和道德的情感色彩的對象,對產生不隨意注意具有很大的意義。例如,飽和的顏色、和諧的聲音、芳香的氣味、優美的音樂、動聽的故事都會陶冶人的感情,容易引起人們的不隨意注意。

B、人本身的狀態

無意注意雖然能夠由刺激物的特點所引起,也決定於人本身的狀態。同樣一些事物,由於感知它們的人的本身狀態不同,就可能引起一些人的注意而不引起另一些人的注意。研究表明:個性傾向在人的無意注意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決定一個人無意注意的方向。

C、引起無意注意的主觀原因主要表現為:

a.人對事物的需要、興趣和態度。

凡是能滿足人的需要(不論是機體的、物質的需要或者是精神的、文化的需要)的事物,就容易成為無意注意的對象。

直接興趣是無意注意的重要原因。 

b.直接興趣通常又分兩種:

專業的興趣

一般的興趣:凡與一個人已有知識有聯繫的事物以及能增進他的新知識的事物,容易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注意。

c. 人當時的懷疑和精神狀態

心情愉快時,平時不大容易引起漳的事物也很容易引起他的注意。

情緒不佳時,平常容易引起注意的事物也不易引起他的注意。

d. 人體的機能狀態

對不隨間注意也有重大影響。例如,一個人處於疲勞或睏倦狀態

時,是很難集中注意的。實驗證明,工作時出現差錯數量的多少在工作是快要結束時,就會增加起來。這是由於疲乏狀態使注意難以集中所造成的。

不隨意注意(無意注意)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發生的,因此,它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它可以把我們的注意貫注於一定的事物,也可以引起的分心。


推薦閱讀:

余虹:虛度是一種能力
冥想有什麼用處?
職業差評師的前世今生
心理治療中的自殺問題之我見
物質充裕的時代,道德始終下滑,究竟問題出在哪?有什麼方法補救?

TAG:電影 | 電影理論 | 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