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小談
茶者。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陸羽
說到茶道,我是個地地道道的門外漢。和其他感興趣的領域一樣,隨著心走就行,喜歡就去捯飭兩下,不喜歡了,就放一放。但和其他領域不同的是,茶道這東西,不僅僅要走心,還要走腎。
不走心,光走腎,那是白開水,哪裡都可以得到。只要你想就能得倒的自然不稀罕。光走心,不走腎,是好茶也沒用,喝不到,看著別人喝那也是憋屈的很。
正因為是門外漢,所以得以窺見茶道真諦之萬一,都會歡欣鼓舞。
我還記得兩年前那會兒,一次去棋友開的棋室下棋。他是圍棋老師,教棋為生。他愛人教國畫,插花和茶道。而去他棋室下棋只需要付個茶水錢就可以了,他這邊還會送上一包黑茶。
在棋力上,自然是他帶著我下指導棋。這一聊就是一下午。臨走了還和他念叨棋和茶的事情。之後晚上在線上又請教了很多茶道方面的東西。都是粗淺的入門知識。但那算是我正兒八經第一次接觸茶道。
我一直覺得我這人不適合喝茶喝酒。差兩檔的茶或酒我能品出來,差一檔的我就感受不出來了。所以總覺得自己的這門興趣愛好實在有點尷尬。畢竟真是買個十來種茶天天品我也沒那功夫。而茶道最吸引我的還真不是它的味道。
其實今時今日,尋訪茶道,感興趣的又豈止一兩人耳,但更多的人是一本糊塗賬。真正注重茶道,非我這等偽茶道迷,怕都是十分注重生活品質的人。而追溯茶道,必然離不開我國大陸,我國台灣和日本三個地方。
有時候會很慚愧。說起茶道,我國的茶道並不像是一種傳承,而是一種達爾文進化論般的演變過程,就是A種茶道如果過時,就會被B類茶道取代,A則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而日本那邊恰恰相反,他們不太會玩出花,新的茶道多數都是由我國傳過去的,而之前傳過去的茶道又在他們那裡保留一席之地。
所以研究起我們老祖宗留下來的茶道瑰寶,很多東西不得不往日本走一遭。比如我國宋朝流行的禪院點茶方式通過日本僧侶的傳播,一直在日本流傳下來。日本的宇治茶就是由在宋遊學的僧人榮西禪師在天目山取種,之後帶回日本栽培。自那之後,直到千利休時代,才逐漸結合日本當地的茶具發展出日本獨立的茶道。自此開創日本的茶道時代,受中國牽制頗小。但就日本茶道與中國茶道的淵源,對研究我國茶道有著很深的借鑒意義。
正如我前面說的,我國新的茶道一出,之前流行的茶道就被後浪拍死在沙灘上了。這種衝擊在日本則把影響力降到了最低。所以日本的茶道派別數量幾乎只增不減,沒有留下過多衰減的痕迹。像我國曾失傳已久的宋抹茶道,則經過千利休的孫子們和學生們得以傳播流傳至今。而我國當下的散茶方式更多的是建立在明朝的茶道基礎上。
茶分很多種,我這裡不多累述。不同的茶葉根據不同的產地【南北差異】,不同的氣候【溫濕度】,不同的物種【南北茶不同】讓茶道呈現多元化的面貌。像那次去朋友那兒下棋,喝的就是黑茶【普洱】。而我所接觸到喝茶的人中,喝得最多的應該是綠茶和紅茶。
追溯歷史,最早應該是巴蜀先民利用地理優勢製作茶料,而到魏晉南北朝時趨於成熟,到唐朝時達到鼎盛。陸羽的《茶經》便是那時候的產物。那時候的茶已普遍,說到風靡全國,並不為過。如果現在很多人會拿在咖啡廳喝咖啡作為小資的代表,那麼那時候喝茶便是超越生活的享受。
而宋朝那會兒,我們的茶葉傳到日本,一來說明我國那時候的茶文化已經成熟,二來說明茶文化的影響力頗為深遠。在那個時候,茶已經成為一種品德的象徵。蘇東坡就是一個十足的茶迷。他認為茶能讓人提升修養,遠離墮落。倘若東坡居士明白當下「綠茶X」的含義,不知會作何感想。
前面說了,現在我國的飲茶方式多是保留明朝的習慣。而這種散茶的方式同樣征服了世界各地。是當下最常見的飲茶方式。因為散茶喝起來非常方便,沒有之前的繁文縟節。這意味著在明朝的時候,飲茶是真真正正走進尋常百姓家,誰都能喝了,這樣也就把「飲」放在了第一位,把「道」放在第二位。現在福建那塊兒的茶道愛好者乃至其他愛好喝茶的人還沿用明朝留下來的飲茶習俗,改茶碗為茶杯和茶盅,而茶杯又稱之為茶甌。不過這個因為在清朝的時候,北方並不流行,所以小杯少飲的模式僅局限在閩南和潮汕地區。
再說到日本的茶道。榮西禪師帶回茶種後,到處種植,京都附近頗多,且都存活。這也為日後京都的各個茶道流派埋下伏筆。現在多數認為千利休的去世是標誌日本茶道的誕生。在千家每一代的基礎上都有自己獨特的審美和對茶道的理解,茶道慢慢在日本落地生根,有了日本的特色。
提到茶道,不得不提茶具。我國的茶具那還用得著我累述?隨便燒一個放海外都一溜人排隊搶。也正是因此,曾經遠銷日本的很多精美茶具得以保存。唉,說來諷刺,提到對宋代茶具的保存,我們在學習自家技藝和歷史的時候還要借鑒鄰國。每次看書看到這裡都有一種莫名的尷尬。
茶器的興盛是在陸羽的《茶經》之後。他是為茶道立規矩的人。從而茶器的歷史地位被奠定。而除了大量的詩文,出土的各種文物也可以佐證我國茶器的一系列歷史。
而茶道另一個影響力頗大的地方就是我國台灣省內的茶道了。比較有名的就是烏龍茶。但由於地理的局限,他們的茶道只適用於一個體系,和大陸博大精深的茶葉世界比起來,終歸是小巫見大巫,小猴遇悟空。台灣茶道的源頭還是來自潮汕地區,主要引用的茶都是工夫茶【現很多會寫作「功夫茶」】。台灣最早的飲茶文化就是潮汕那邊傳過去的。後來他們和日本一樣,慢慢發展出自己的茶道。
而就茶道而言,既然有千家流派,自然有千家茶道。本質上都遵循著高尚品格這一個核心。而不同的是烹茶人所灌入的理解。而自《茶經》問世前,飲茶的方式並沒有留下太多記載。在茶還沒有成為那時候的流行飲料之前,主要還是僧侶和文人使用。如同身份的象徵,同時也代表著對高尚品格的精神追求。
到了宋代,點茶文化的興起,讓愛茶之人不滿足於內在品格的追求,他們渴望在外在進行表現。這便是一種藝術形式的體現。那時候以團茶和草茶為主。也是那時候傳到了日本,從而征服了他們。比較有名的是龍鳳團餅,在宋徽宗的《大觀茶論》和趙汝礪的《北苑別錄》中都有詳細記載。一套流程極為嚴苛複雜。是當時熱愛茶道,不怕折騰人士居家旅行必備【開個玩笑,真是旅行,還是別這樣】。
說到宋代點茶文化,自然要提一提鬥茶了。文人鬥茶其實和市井鬥雞,斗蛐蛐是一個性質。只不過這個「斗」是建立在強大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層次上的。一般人肯定斗不起。「斗」的過程並非比拼茶具好壞但還是頗有影響,主要是講究點茶的技巧。茶湯的變化,茶具相碰的音色,乃至茶末與湯的分合都有講究。那時候最為流行的是用黑色的天目碗進行比對,還分南北方茶種,青白瓷茶具。詩歌里常說的「冰瓷雪碗」便是如此。
而提到鬥茶,在日本茶道中也頗為有趣。不過與我們不同的是,更多的是像一種猜茶的遊戲。放你面前十碗茶,一一去品,然後一一道來是什麼茶。我要是去猜,怕是會心疼死泡茶之人。光知道走腎,不知道走心。喝的下肚,卻不知所云。
前面有提到我們現在的飲茶方式多是明朝遺風。明朝的時候,飲茶方式煥然一新。或者說,早在元朝時期,就已經是抹茶,散茶兼而有之的時期了。而到了明朝,基本上就是散茶的製作和沖泡技術的提升。加之文人的審美髮生變化,之前的青瓷、白瓷的地位逐漸被紫砂和朱泥所取代。而除此之外,對於茶室,飲茶環境,飲茶氛圍都有講究。像我這樣的喝起來就沒心沒肺了點。
雖然說我們現在的飲茶方式大大保留了明朝的習俗,但清朝對茶道的影響也還是頗有貢獻的。比如——奶茶。
清宮廷茶就是奶茶,一般用膳的時候都喝得奶茶。換句話說,各地的貢茶多需專門品評或者工作會客,而日常喝茶,卻多是奶茶取代。而在茶具方面,因為康熙的愛好,他送了大量地方進貢的素胎紫砂去讓宮廷畫師用琺琅彩繪畫。最後出來都非常精緻。除了極少保留在北京故宮以及少數在圓明園毀滅中外傳外,剩下全部在台北故宮珍藏。
大概就是這麼多。如果以後有機會,再多聊聊茶道的其他東西好了。今天這篇就到這裡了。簡單說了下茶道的歷史和發源。其詳細內容怕是一兩本書也寫不完。大家感興趣可以自己查閱相關資料文獻書籍。多讀一日書,多醒一次腦。下次喝茶的時候如果各位能想到我這篇文章,發自內心的感受一下歷史的厚重,我便別無他求了。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公眾號:藍天的小屋~~~快來調戲我啊~~~
推薦閱讀:
※鞣酸和單寧不是同一種東西么,為什麼各種百科裡面鞣酸和單寧兩個詞條內容完全不一樣啊?
※生普洱陳化到什麼程度你覺得最合適?
※挑選工夫茶茶具茶盤有什麼講究?
※人生五十載,豈有不滅之物——《戰國鬼才傳》群像(下)
※不食人間煙火的白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