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口語99全真訓練法(之一)

說明:本答文內容全部引自《中國人英語自學方法教程》完全版

(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因出版社的紙書版權已經到期(該書2.0版將與2016年12月30日於外研社出版),

《中國人英語自學方法教程——原典:腦科學語言學習法》

外研社2016年12月30日出版:

徹底終結中國人學英語的世紀難題,90後人人可做英語超人,完勝60後70後英語教授。

原書作者在這裡刊布分享《中國人英語自學方法教程》第一版有關內容

具體引用該書章節如下

第26章:口語訓練的九大原理 P163-173

第27章:「標準」口語的功效原理 P174-178

第28章:原典英語口語全真訓練法 P179-185

本文轉載時略有編輯修改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作者:半生文盲話原典

鏈接:zhihu.com/question/20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目錄

導讀

一. 大腦口語加工的九大原理

二. 口語訓練的五大要訣

三. 口語訓練的主教練原理

四. (基於大腦語言加工的)英語口語99全真訓練法

五.  99全真訓練法小貼士

六. 口語訓練方法對比

七. 外語學習的第三伴生障礙與第三軍規

導讀:

  各式各樣的外語學習法此起彼伏於世。方法越多越說明行之有效的主幹方法闕如恰如應對疾病,若無特效藥,偏方多如毛。

  如果方法真正正確,那麼資料根本不是問題。如果方法不得當,那麼再好的資料都會被操弄成低效甚至無效。

  西諺說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外語學習方法眾多而效果不佳的緣故之一,常因期望標新立異而忽略了亘古常理,也不懂得語言學習的根本原理,尤其是大腦加工原理。

  本文從根本原理說起,介紹外語學習口語訓練的特效方法——知乎里有位青年英語大咖(粉絲過30萬)在我創辦的英語自學公益論壇里評論過:「實踐試用後發現這是最好的口語訓練方法,沒有之一」。

  缺乏耐心的知友請移步,或者,跳過第一部分(基礎原理),直接讀二、三、四、五、六、七部分。

一. 大腦口語加工的九大原理

二. 口語訓練的五大要訣

三. 口語訓練的主教練原理

四. (基於大腦語言加工的)英語口語99全真訓練法

五. 99全真訓練法小貼士

六. 口語訓練方法對比

七. 外語學習的第三伴生障礙與第三軍規

作者:半生文盲話原典

鏈接:zhihu.com/question/20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正文)

一. 大腦口語加工的九大原理

1. 語言知覺的動覺理論

  雖然語言輸入(聆聽/知覺)是語言輸出(說話/動作)的基礎,但在邏輯上以及在語言進化上,輸出與輸入同步,甚至輸出先於輸入,從而輸出決定輸入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部分學者猜測語言進化源自於肢體動作。更有學者主張動作是知覺的基礎。如傑出的科學家Alvin Liberman就提出過語言知覺的動作理論假說(motor theory ofspeech perception);他認為,我們對話語的感知辨別並非主要根據輸入的外在的聲音結構,而是憑依內在的口喉聲腔中的發音動作模式

[1]

。雖然大腦科學的實驗數據相互矛盾,不能完全支持這個理論,但它顯著推動了AI人工語言合成技術的進步(如微軟的「小冰」,已經足以讓中國學生感覺她的發音是「正妹萌音」了)。科學可以確認三個方向性結論。. 新生兒語言發展,知覺(聆聽)絕對優先於動作(話語產生),前者是後者的基礎。. 一旦母語語音流開始內化,大腦就立刻把知覺與動作緊密地鏈接在一起,從此,語言動作就開始對語言知覺產生重大影響。. 知覺和動作之間的緊密鏈接,甚至「同步耦合」,很可能在人類智慧進化中扮演重大角色。

2. 鏡像神經元原理

  G. Rizzolatti等人於1990年代發現了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mirror neurons),但他們發往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Nature)的論文被退回,理由是該研究不能引起學術界的普遍興趣(lack of general interest),這是沒有學術價值的委婉表達。但幾年後科學界已經普遍認同鏡像神經元是20世紀大腦科學最重大的發現之一。在大腦腦科學領域有馬可波羅之譽的V.S. Ramachandranr就認為鏡像神經元對大腦科學的意義如同DNA 對生物科學的意義,他甚至推測鏡像神經元很可能是語言起源或突變的關鍵因素之一。

  所謂鏡像神經元是這樣一種特殊的腦細胞:自己動作時被激活,感知到他人相同動作時也被激活。首先在對猴子的大腦中發現這種神經元。例如,當猴子抓起香蕉時大腦中對應激活的動作細胞,與猴子觀看到他人抓起香蕉時大腦中對應激活的感知覺細胞,完全相同。隨後在人類大腦中也發現了鏡像神經元;進而,在不同類型的動作-知覺活動中都發現了鏡像神經元,尤其在大腦運動性語言中樞布羅卡區(Broca』s area)發現了鏡像神經元。

  這個驚人發現確證了感知覺與動作之間關係密切,密切到存在「合二為一」的腦細胞。但它並沒有說明兩者中哪一方具有更基礎先導本原作用。例如,可以這樣解釋鏡像細胞的功能:當你看見別人做了某個動作、或聽到別人發出的某個聲音——這是知覺過程——你就有能力自己去模仿做出相同的動作、或模仿發出相同的聲音。神經語言學的研究確認:語言知覺是語言動作的先導。由此,鏡像神經元對A. Liberman的動作理論提供了某種支持;但就外語學習而言,它既提示精準的口語有助於聆聽加工,更確證敏銳的聆聽為精準的口語奠定基礎。

[1]

鏡像神經元原理實驗圖示

鏡像神經元原理實驗圖示

3. 共用編碼理論 (Common coding theory)

  由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R. W. Sperry 和認知心理學家W. Prinz等人在1950年代提出的共用編碼假說認為,感知覺的心理表徵與動作心理表徵,兩者重合,在大腦中共享相同的神經網路廻路,構成大腦工作的基礎模式;由此,動作通過感知覺表徵而實現、構造和塑型,反之亦然。這一假說的思想源自德國哲學家R. H. Lotze和美國心理學的鼻祖W. James,他們提出了觀念與動作的合一原則(ideomotorprinciple) 。運用腦像高科技的研究結果,特別是鏡像神經元等新發現,支持共用編碼假說的理論方向,令其在心理學界和認知科學界獲得日益廣泛的重視。除了感覺與動作合一的鏡像神經元之外,科學家發現在語言輸入加工腦區(Wernicke s area)與口語動作加工腦區(Brocas area)存在大量神經鏈接叢。這也對共用編碼理論提供了生理結構的支持數據。

4. 「草坪踏徑原理」

  暫時放下這些抽象的理論和前衛的實驗,我們看看腦科學的科普結論:學習中的大腦怎樣工作,也即學習會導致大腦什麼樣的生理改變?進而,什麼樣的學習最有效?

  大腦的基本單元是腦細胞。人腦有1000億個腦細胞。學習通常並不導致腦細胞數量的增長。學習活動大體導致腦細胞兩類變化。第一類是臨時性的激活;第二類是腦細胞之間連接通路的改變,通過細胞的突觸(Synapses)生長而產生新的穩定聯結。每個腦細胞可以與多達1萬個其他腦細胞直接聯結。由組合數學可知大腦細胞聯結方式超級複雜!互聯網的神奇就在於其連接,而腦細胞之間的聯結複雜度遠遠超過全球互聯網。簡言之,大腦神奇學習能力的關鍵在於腦細胞之間產生新的穩定而高速的聯結。

  可將腦細胞的連接粗略地比擬為在一片草坪上踩出路徑,路徑交錯縱橫就構成網路。再將大腦比擬為足球場草坪,想像你是足球運動員,要在草坪上踩踏出路徑,你應該用什麼方法?即使你有最好的體能,滿場跑也踩不出一條路徑來;你只能沿著固定的路線來回跑,才能踩踏出路徑。

行為學研究從短期記憶轉變成長期記憶,通常需要的大腦持續加工超過30秒。腦像研究發現要在腦細胞之間通過突觸生長而產生穩定的生理連接,對應的學習任務應持續達到15分鐘以上。一旦由突觸生長而構成新聯結,大腦就很難遺忘

[2]

。例如學會了游泳或騎自行車或彈鋼琴的人,幾乎無法遺忘(unlearn)。幼兒聽媽媽講故事,他們可以同一個故事興緻勃勃地聽幾十遍,注意這就是「草坪踏徑」的操作原理了,是媽媽故事中的話語句型在嬰幼兒大腦中刻印的過程。

  簡而言之一切學習的生理基礎就是能導致大腦細胞網路生長與改變的學習。我們將此比喻為「草坪踏徑原理」。只有按照「固定路線」來回重複,才能踩踏出路徑。由此,恰當的重複學習絕對必要。

5. 1萬小時原理

  第15章講述過,請複習。一萬小時原理與草坪踏徑原理結合,就意味著必須長期堅持恰當的「重複性」。但決不要狹義地將重複理解為死記硬背。將外語愉快地融入生活和娛樂的浸潤,方是最好的重複。

6. 大腦加工的快感原理

  對無法喚起積極情緒體驗的刺激,單調重複極易令大腦加工產生飽和現象,即行為層面的厭倦,造成大腦加工效率驟降,難以引發新的突觸生長。同時,任何有助於產生欣快情緒感受的學習,不但不易出現因重複而生的加工飽和現象,而且會令大腦「主動追求」重複性體驗,從而特別有利於促進突觸生長,形成新的大腦網路,鞏固行為,烙印記憶。產生欣快感而令大腦主動渴求重複的學習,效果自然經久難忘。這方面最淺顯的例子是學唱歌。如果一首新歌立刻被聆聽者喜愛,那麼他或她太容易通過重複聆聽和卡拉OK等方式,學會這首歌,且經久不忘。前述幼兒喜好重複聽故事的本能,亦是最佳例證。

  形成快感的生理化學機制是大腦的某些部位激活或產生並釋放多巴胺(Dopamine ,有時也被成為情愛荷爾蒙,這不準確)等種種興奮性神經傳遞介質或髓鞘生長介質。凡是能引起積極情緒和情感的行為,都有助於大腦神經網路生長連接。欣快感行為最極端的例子就是上癮,一旦外語學習上癮,如嗜聽或音痴,所學內容自然被烙印。概而言之,最有效的學習是能夠誘發快感的學習。由此明確提示,語言學習應特別重視情感性因素。原典法強調外語學習的情感原理、美感原理和樂感原理,生理原因也在此。這是被L2教學界普遍忽視的學習原理。

7. 合唱原理

  想像你初次學唱一首新歌,你獨自唱就難免跑調;如果你置身一個小合唱團,團友都是早已唱熟這首歌的專業歌手,那麼你跟著唱就不會跑調。進而,合唱時即使你刻意想唱得跟別人不一樣,比如,節拍更快或更慢,在非和諧的聲部里演唱,乃至嘗試唱另一首歌,都非常困難。為什麼如此?主要就是前述鏡像神經元的作用:當四面八方湧進耳朵和大腦的聲韻流,都是統一的同一的,那麼大腦里被激活的那些神經元和神經元網路,恰恰是唱出這些聲韻流所需要激活的神經元或神經元網路。聽覺與發音在這種場合達到高度的同一狀態。

  1970年代源自日本並在世界流行的卡拉OK,如今是同胞喜愛的娛樂,很多「麥霸」由此學會了一首首新歌。卡拉OK的學歌原理就是合唱原理。顯然這個原理不僅適用於學唱歌,也完全適用於學外語。

8. 人類語言設計特徵理論

  新生代的結構主義語言學家C. Hockett 提煉出了人類語言的13大設計特徵

[3]

,其中11大特徵直接根基於或交織於語音的接受和產生。與口語學習最密切有ABC三項:

A. 獨立且並行的口喉聲腔與聽覺器官(Vocal-Auditory Channel

B. 話語聲音的接受與產生之間的精確可互換性(Interchangeability

C. 話語自我聆聽的全反饋監控(Total Feedback

  不難發現,它與前述鏡像神經元原理及共用編碼理論等契合。話語的輸入與輸出、聆聽與產生,兩者獨立但又相互完全並行,從而相互耦合,耦合的生理心理表象就是聲音流的接受與產生之間存在著精確的可互換性。在大腦里,這或者表現為語言聽覺中樞與語言動作(說話)中樞的直接鏈接通道,或者直接地表現為聽覺與動覺合一的鏡像神經元。在行為上,嬰幼兒的語言習得不僅能夠精準地感知他人的話語,而且能夠對自己的話語精準地自我聆聽監控,從而自主調整口語發聲動作,令其母語聲韻完美匹配

  所以我們看到兩個對立的普遍經驗現象:

  現象A. 全球的嬰幼兒不僅神速無比且步調一致地習得了母語,而且從他或她說出的第一個單詞和第一句話開始,雖然語音的清晰度有待改進,但語調惟妙惟肖,從來不帶任何所謂偏差性的「口音」;

  現象B. L2學習中最常見的現象是荒腔走板的各式口音。原因何在?就在本章介紹的諸項原理(現象A),以及第13章介紹的由母語語音系統引發的聆聽錯覺(現象B)。

9. 口語的「舞蹈原理」

口語是口喉聲腔的精妙動作。過去80年來科學家研究了大量不同的物種,分析它們為什麼沒有語言(既有無窮開放型的language 的含義,又有 speech 動作發聲的含義);科學家也曾想法設法教黑猩猩學口語(speech)。科學確認,除了極少數極少數與人類進化譜系較遠的物種,如歌鳥,其他物種都因為沒有進化出高度複雜的口喉聲腔及其關聯肌肉群,大腦中也沒有對應的神經精準控制系統,所以它們發展不出 speech 這種能力。

  人類口喉聲腔的發聲動作高度複雜。可以這樣類比,獵豹動作敏捷優雅,但仍舊遠遠比不上人類的口喉聲腔的發聲動作;不過這兩者的演化譜系同源,即口喉聲腔動作與獵豹的動作所依賴的神經演算法、或生理機制、或演化路徑,有相通之處。人類口語直接依賴146塊肌肉之間的精細協調動作,這還不包括大量輔佐口語發聲動作的肌肉群,以及參與表情和肢體語言的肌肉群

[4]

很顯然語言的獨特性在於:它不僅僅是語義概念系統,它也是大量肌肉群精密協調的動作系統,它是一種身心合一的技能。在這個層面它與舞蹈或器樂演奏相通,而與學校里的其他「主科」存在重大差異。

最後值得強調,本章闡述的外語口語訓練的諸項原理,許多並不局限於口語學習,它們也是普遍的學習原理。

[1] Liberman, A. M. et al. Perception of the Speech Code. Psychol. Rev. 74, 431–461,1967.

[1] Rizzolatti, G., et al. Neurophysio-logical Mechanisms Underlyingthe Understanding and Imitation of Action. Nat. Rev. Neurosci. 2, 661–670,2001.

[2] Olle Kjellin, Five Cornerstones for 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 - the Neurophysiological Opportunists Way. 2004.

[3] Hockett, C. The Origin of Speech. in Scientific American, 203, 89-97, 1960.

[4] Olle Kjellin, Five Cornerstones for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the Neurophysiological Opportunists Way. 2004.

作者:半生文盲話原典

鏈接:zhihu.com/question/2009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

(待續)修改
推薦閱讀:

會說話就會說英語(六)
雅思小作文辭彙總結
大家開工了吧?春節後最有用英語的對話!(Chris 老師給你講講)
教學札記(十二):marry的用法
學英語的這5個坑,你中招了幾個?|用我學英語20年的經驗,幫你排雷

TAG:英語口語 | 英語自學 | 英語四六級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