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英語的祖先。

首先說下第25章如此生活三世紀,直到大廈崩塌更新了且寫吐了。

因為這個系列得到了大家不少的支持,所以在這裡也是極力的推薦我的新專欄——「英語的祖先——安森垚的專欄」 ,我們將會在這裡一起探討這個神奇語言背後的故事,當然了我也說過,這回就不是講故事了,而是真正和大家一起去探索這門語言和歷史的。(還有關注了一定要看下前言o(╯□╰)o。)

....................................................................................................................................................

巨人族和阿薩神族的矛盾已經不可避免了,尼德霍格(Nidhogg)掏空世界之樹樹根,開始顫動,大蛇耶夢加得(Jormungander)從海底醒來,海水衝上諸神國度。

邪神洛基(Loki)掙脫桎梏,露出了消失已久的微笑,怪狼芬里厄(Fenrir)當年被戰神提爾(tyr)困住,終於可以露出復仇的牙齒。

巨人掌著船舵,帶著地獄獵犬(Garm),和大蛇一起走來。死人國女王海拉(Hela)帶著冰霜巨人和他們彙集。眼看彩虹橋即將崩塌。

天界的守衛者海姆達爾(Heimdall)召集諸神,危機已經沒法避免。

神軍拿起武器,衝出英靈殿。

奧丁(Odin)看見命運女神在世界之樹旁,面無表情。

怪狼芬里厄,瘋狂撲向奧丁,奧丁的神槍終究沒有創造奇蹟,死在怪狼對諸神的仇恨下,奧丁的兒子維達(Vidar)只能為父報仇,他用他金剛不壞的靴子踩碎怪狼的嘴,用銀槍刺了進去。

地獄犬向提爾衝去,提爾和地獄犬同歸於盡。

洛基被困的太久了,臉色慘白的洛基和守衛者海姆達爾開始戰鬥,就當海姆達爾砍下洛基的頭後,洛基卻像被殺死的蛇一樣,飛起刺向海姆達爾的胸口。

雷神托爾(Thor)算是最後的王牌了,雙方不停廝殺,憤怒的托爾把雷神之槌扔向大蛇,一陣極晝後,大蛇噴血而死,但托爾身中蛇毒,向前連走9步身亡。

屍橫遍野,滿地巨人和神軍的屍體,火焰巨人蘇爾特(Surt)徹底燒毀世界之樹,宇宙開始崩塌。

只剩下神後弗麗嘉(Frigga)在廢墟中吟唱,這之後,一切化為塵土,日月重新升起。

從這之後,星期二成了戰神提爾(tyr)的tuesday(tyr『s day),星期三成了奧丁(Odin)的wednesday(odin』s day),周四成了雷神托爾(Thor)的thursday(Thor『s day),周五,神後弗麗嘉(Frigga)——Friday,到了周六,北歐人就有點詞窮了,就只能繼續用羅馬人的土神「薩頓」弄過來,那就是saturn day也就是Saturday,周日,萬物更新,Sunday,周一,初始,月亮照耀,Monday(moon day)。——當然,整個歐洲包括亞洲的星期叫法,在專欄里以後都會單獨去說。

其實這個不太像我的風格,但是也就希望用這個做一個引子。

我們很多人都認為日耳曼人的老家是現在的德國,實際上對於德國這塊土地,日耳曼人才是完完全全的外來戶,這群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不見光亮而寒冷的北歐,也就是現在的挪威瑞典等地方,剛才說的神話也就是他們自古以來的宗教信仰,在那個時代,基督教的源頭摩西還領著同胞以色列人從埃及往巴勒斯坦跑,歐洲還和基督教沒有半毛錢關係。

可以說宗教或者神話,往往是人最早期的精神支柱,甚至是最高解釋權,換句話說,或許若干年後的子孫後代看我們的科學,也和我們看上古神話一樣,人總要對這個無法理解的自然給出自己的解釋,所以諸神的名字,往往都是祈禱天地時的自然萬物,那一串一串的諸神名字,很多也是人家的自然萬物名詞,只不過被我們音譯後就變得奇異陌生了,說個最簡單的,北歐神話里的弗麗嘉老媽夜之女神諾特(Nott)就和現在英語里的黑夜同源,而包括雷神托爾的Thor,也來自於原始印歐語的*tonr-(雷、扭曲),我們看現在英文里的tornado(龍捲風),其實也和這個同源,包括在拉丁語中,tonare也是打雷的意思,原始的印歐語言在各個分支的原始信仰神話里也體現的淋漓盡致,希臘羅馬的神話以及語言同樣如此,比如希臘神話里的大地女神蓋亞(Gaia)衍生出來的詞源geo-,就成了一系列和地有關的辭彙,但是我一個奧林匹斯的神,怎麼給我調到英國去了?不過這是後話了。

可以說整個印歐語系「同出異門」,各個民族一點點與神同行走出蒙昧,擴張勢力互相爭鬥又互相影響,最終構造出一種種語言,不過這也是後話了。

  • 不同於猶太人的原罪和單一神上帝信仰,也不同於希臘羅馬的浪漫的沒羞沒臊的人本主義思維,我們可以看出來北歐人有著很深的滅世觀,神都要面對黃昏,更何況人,無常論深深地紮根在這個民族心中,這群原始印歐人里最西北的一支,也想不到金髮碧眼的他們終究會改變這個世界。

圖 比較典型的金髮藍眼的日耳曼人。

前6世紀,日耳曼人開始逐漸從他們的北歐老家開始南遷,希望能在南方更廣闊的大陸里找到自己的地盤,這個地盤上可是盤踞著歐洲的「霸主」——凱爾特人(Celt),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雖說都是印歐同胞,但是多年不見面,是親也不親了。

而凱爾特人也沒把比自己更落後的日耳曼野人放在眼裡,他們關注的是南方更富饒的希臘以及後來崛起的羅馬,凱爾特人不斷騷擾地中海周邊的城邦,這麼一個後來被命名「偉大」的國家,差點就夭折了。

圖 歐洲的地形和三個大印歐群體的分布,當然實際上每個區域裡面還有自己的細分,這個時候的西班牙(伊比利亞半島)還是以伊比利亞人(一般認為和現在的巴斯克人關係很大)為主的一批歐洲原住民,這幾波「印歐人」就像前言說的,其實都屬於外來戶,而日耳曼人也要離開北歐老家南侵凱爾特人的地盤了。而這個時候我們可以看出,現在的法國、德國全境,幾乎也都是凱爾特人,而英國曾經也住著大量的原住民伊比利亞人,最終前6世紀也就是日耳曼人南遷的時候,凱爾特人進入「英國」,一時間凱爾特人地盤達到鼎盛。

圖 典型的凱爾特人長相,紅髮綠眼。

這群征服這個島嶼的凱爾特人主要是兩個部落,一個是自稱「布列吞」(Briton)的部落,另一個是自稱「蓋爾」(Guel)的部落卻沒久留,他們逐漸進入了更西邊的小島,他們看這裡土地肥沃,蓋爾人稱這裡Eriu」也就是肥沃的土地的意思這個詞也就是後來的愛爾蘭(Irish)。他們不斷在這個島上發展,一直以來也算和別人相安無事,結果不久之後他們的同胞們可就壞了。

日耳曼人的幾個大部落「汪達爾(Vandals)」、「勃艮第(Burgundy)」、「哥特(Gothic)」開始南遷,這些凱爾特人才知道什麼叫真正的蠻族,這群剛剛經歷了諸神黃昏的日耳曼人不斷地侵蝕凱爾特人的地盤,硬是給他們趕到了萊茵河以西(現在德法界河),不久後,「條頓(Teutonen)」、「辛布里(Cimbri)」等部落也開始南遷,這群人沒往西跑,而是直接跑到了現在的奧地利一帶,翻過山可就是羅馬了。這個時候南邊的羅馬正在蒸蒸日上,他們已經幹掉了北非霸主迦太基和曾經叱吒風雲的馬其頓帝國(亞歷山大那個),結果就碰到了這哥倆,條頓辛布里的軍隊和羅馬軍隊同時感到很意外,這次怎麼沒有熟悉的凱爾特人了。

總之兩方在完全不知道虛實的情況下就打了一仗,這一段我在專欄「祖先」里也講過,多虧了羅馬的執政官馬略還挺能幹,算是解決掉了這群人的威脅,但是對於他們到底是個什麼玩意羅馬人完全不清楚。

  • 後來就是羅馬的內亂,馬略和小弟蘇拉互相爭權,後來就是龐培、克拉蘇、凱撒的「三頭同盟」,當然了,這個凱撒本來就是個羅馬市容管理委員會主任,被商人出身的克拉蘇當個棋子制衡將軍出身的龐培,凱撒這樣也很尷尬,就帶著一票人去高盧了。

高盧(Gaul)基本上在現在法國地區,算是凱爾特人最大的一個部落聯盟了,日耳曼人打了很久也沒打過來,而羅馬雖然強也僅僅控制了高盧的南部,而凱爾特還有一個很大的部落叫做比利時(Belgium),這名字大家比較熟悉了。

總之凱撒一路過來也沒抱那麼大希望,結果他發現這群當年那麼強悍的部族如今可是被日耳曼人折磨的戰鬥力下降極快,最終打來打去高盧凱爾特人都不想打了,最後和凱撒直接約定,如果能幫自己搞掉東邊萊茵河對面的那群蠻族,自己就徹底歸順。

據說日耳曼(German)這個名字就這個時候過來的,有一種說法是這個是凱爾特語里*ger-,臨近和*mani-人組成的,意思就是自己的鄰居,總之凱撒破釜沉舟把比較囂張的日耳曼人推了回去,羅馬就像那個時候的漢朝一樣,雖然體格可能不如蠻族,但是科技碾壓確實厲害。

總之這麼一來凱撒得到了高盧全境,凱爾特人除了對面那個島嶼,算是徹底從這個大陸的歷史舞台里退出去了,志得意滿的凱撒自然也不是當年那個棋子了,所以凱撒想進一步佔領這個孤島,因為上面居住著凱爾特的布列吞部,從此這個島就有了個名字Brittania ——不列顛尼亞,也就是布列吞人的土地的意思。

前55年,凱撒兩次攻擊不列顛尼亞,全部失敗,凱爾特人算是勉強保住了自己最後一塊土地。

圖 凱撒征服之前的高盧地區。

後來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凱撒因為高盧戰爭一戰成名,克拉蘇因為瞎打仗死在了安息帝國,龐培被凱撒渡過盧比孔河追的到處跑,凱撒就這樣成了羅馬一支獨大的執政官了,等到凱撒養子屋大維的時代,實際上就等於廢了共和制,羅馬進入帝國時代,可以說這個國家就越來越強了。

43年,羅馬皇帝克勞迪斯(Emperor Claudius)徹底攻破不列顛,不列顛正式成為羅馬的不列顛行省,但是羅馬主要就是在不列顛駐軍,因為不列顛畢竟比較遠,再加上羅馬一門心思的抵抗日耳曼人的入侵和對付東邊的安息帝國,也就懶得管不列顛這邊。

所以這個時期的不列顛的主要語言,基本還是那兩個部落,生活在愛爾蘭的蓋爾人凱爾特語言的蓋爾語(Guelic),而剩下基本就是布列吞人說的布列吞語(Brythonic),而這個時候,不列顛島的西部山區還有一些當年被凱爾特人趕走的伊比利亞人那種的土著,布列吞人叫他們「威爾士」(Welsh)也就是「異族人」的意思,而不列顛島的北部生活著一種被稱作皮克特人(picts)的神奇族群,現在對這個族群到底是什麼玩意也是眾說紛紜,但是一般通過對皮克特人的一些地名分析,還是認為他們是布列吞人的一部分的可能性比較大。

圖 這個時候的不列顛和不列顛周邊。

當然了開個玩笑,是不是覺得不列顛島這樣子和中國陝西省特別像,其實面積也差不多大。

圖 其實不僅僅形狀類似,就連地形也是,東南平原為主,西部北部主要山區。

不久之後,羅馬雖然有個所謂的"暴君"尼祿(當然了這人是不是暴君我之後會在「祖先」里說),後來上任的圖拉真、哈德良可就是出了名的「五賢帝」了,圖拉真在位期間破天荒的完成了羅馬和安息帝國的大勝利,可以說羅馬建國這麼多年還沒真正打敗過安息,所以繼任的哈德良就主要是守成了,哈德良皇帝修建了羅馬歷史上著名的——哈德良長城,位置也就在現在英格蘭和蘇格蘭的交界上,主要就是為了防止皮克特人對不列顛尼亞的侵略,而這個時候上日耳曼-雷蒂安邊牆也在緊鑼密鼓的修建中,因為萊茵河雖然是個天險,但是到了上游就守不住了,所以羅馬和同時代的漢朝一模一樣,同樣面臨著蠻族四面八方的不斷騷擾。

可是隨著「五賢帝」時代的結束,羅馬皇帝卡拉卡拉的繼位直接就讓羅馬從高峰跌了下來,這人非要作死給所有羅馬人開放公民權,這麼一來原來具有榮譽價值的公民權不復存在,這個曾算是作為安撫日耳曼降部的手段也就作廢了,羅馬的內部階級開始混亂,暴動也是此起彼伏,當然不止人禍也有天災,日耳曼人地區很可能又遇到了寒潮(有爭議),再加上日耳曼人的氏族首領一門心思帶人擴張,下層群眾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也就只能遷怒羅馬,在卡拉卡拉不久之前,就爆發過轟轟烈烈的馬克曼戰爭(公元2世紀),多虧羅馬皇帝馬可·奧勒留是個很能打的人,一路把馬克曼人打頭的日耳曼人推了回去,我們看一下這個時候的日耳曼人分布。

圖 日耳曼人遷徙擴張過程。

到了這個時候日耳曼最大部族主要是這麼幾個,易北河一帶的斯維比人(Suebi)是一個更廣泛的部落聯盟,這裡面就有前面說的挑起戰爭的馬克曼人、誇地人,還有日後著名的倫巴第人,最後還有逐漸進入多瑙河一帶的汪達爾人、勃艮第人,剩下就是開始向東跑到黑海裏海一帶的哥特人我們可以看出羅馬和日耳曼的邊界主要就是西線萊茵河一帶,中線多瑙河一帶,這兩條大河成了個天然防線,羅馬再修個長城就萬事大吉了,我們看一下圖。

圖 這個時候的歐洲狀況,藍色就是日耳曼人的主要部落,東邊的綠色是印歐人東支斯基泰人部落,這群人和中國關係更密切一些,凱爾特人除了不列顛島以外徹底失去了立足之地,而這個時候日耳曼人的語言也出現了一定的分化,老家北歐和南遷的外來戶已經從「原始日耳曼語」中分成了兩部分,不過這個是之後會去說的。

  • 當然了其實還有一些也很強的部落,卡蒂人(Chatti)主要分布在黑森(Hesse)也就是所謂德國高地黑森林,這地方就是上圖的那個最西邊的「銳角」,也就是現在德意法交界的地方,這個部族就和後來如雷貫耳的法蘭克人息息相關。弗里斯人(Frisii)分布於萊茵河下游沿海(大致相當於現在荷蘭),之後還會提到這個部落。還有盎格魯人(Anglo)主要分布在現在丹麥的南部,這些部族雖然在這個時代不是很出名,但是終究他們即將搞出個徹底的大新聞。

總之一直以來也算相安無事,但是不久之後,本來就被羅馬人當做蠻族的哥特人,竟然也被「蠻族」入侵了,而這個時候,基督教這個被羅馬人當成異端的猶太人都當成異端的「異端的異端」宗教,已經在這個貧富分化內憂外患的龐大帝國里生根發芽了。

....................................................................................................................................................

內部矛盾越來越尖銳的羅馬也造成了各個行省的難以控制,一時之間豪族並起,民眾越來越困苦,而不僅僅是民眾,就連這些貴族們甚至羅馬的皇帝也面臨著一輪又一輪的刺殺和屠戮,235年到284年也就是羅馬著名的「三世紀危機」,僅僅49年羅馬換了26個皇帝,皇帝戴克里先在內外矛盾下把羅馬拆成了東西兩半,搞了兩個皇帝兩個副皇帝統治,這種不倫不類的帝國真的開始走下坡路了,羅馬內部人人自危,和不久後東方的南北朝一樣,很多人一生都看不到自己的希望,從西域傳來的佛教開始在東方盛行,而從東方穿來的基督教也開始迅速的籠罩在羅馬帝國的每一個階級里。

313年,君士坦丁大帝作為第一個皈依基督教的皇帝頒布米蘭敕令(Edict of Milan),這個原來被視為邪教的東西正式合法化,君士坦丁遷都希臘北部的拜占庭,羅馬的經濟文化政治重心都開始向東轉移,而日耳曼人也逐漸看到了千載難逢的機會了。

  • 378年,數十萬哥特人渡過多瑙河不要命的殺入羅馬帝國境內,羅馬帝國的防線徹底被攻破,羅馬皇帝瓦倫斯被吊打,羅馬的根基開始動搖,大廈崩塌也不遠了,但是這個時候的哥特人卻完全沒看出多高興,彷彿後面有惡鬼在追逐一樣。

393年,皇帝狄奧多西一世正式頒布薩洛尼卡敕令宣布基督教為國教,這種一神論的宗教比任何傳統信仰都要更排外,很快奧運會因為和基督教精神不符被停辦,在之後的時間裡,大量的羅馬神廟被視作異教徒的東西被拆毀,這種閃耀著人本主義光輝的希臘羅馬神明開始逐漸消退在這個原本屬於他們的大陸上,而耶路撒冷的耶穌也不會想到,他被這個當年弄死他的羅馬當成了唯一的神,而也就是他在位期間,羅馬帝國正式分裂成東西兩個部分。

圖 羅馬分裂,西羅馬控制義大利、高盧、不列顛、西班牙部分,東羅馬控制希臘、色雷斯、小亞細亞、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等部分。

結果兩年後(395年)的冬天,東羅馬的色雷斯又遇到了蠻族襲擊,但是這次可不是以前熟悉的日耳曼人,而是一群見都沒見過的塌鼻子黃皮膚的野蠻人。

其實350年的時候,安息和羅馬都很難奈何的同樣屬於印歐人的斯基泰人部落阿蘭(Alani),遇到了一群奇怪的騎兵,阿蘭人畢竟算是深受歐洲影響,排兵布陣搞出一堆戰車迎戰,結果被這群人殺的人仰馬翻,阿蘭併入這個入侵者,成為一個巨大的混合部落,匈人(Hun)就伴隨著阿蘭的滅亡進入到了歐洲人的視線里。

「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三國志》

在祖先里也說過,在西漢的時候,就已經注意到「康居(也是個斯基泰人部落,現哈薩克一帶。)」西邊有個小弟「奄蔡」,後來改名叫了阿蘭,西漢的時候陳湯因為北匈奴單于控制了康居還和康居打了一仗,殺了郅支單于後還發出了「明犯強漢者,猶遠必誅」的話來,所以後來阿蘭就脫離了康居的控制,成了個地跨亞歐的大部落。

北匈奴在東漢時候被耿秉,竇憲打跑之後,史書記載逃到了烏孫後來又進入了康居,但是再往後就不見記載了。

但是多年後的《北史》里卻出現了——「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是歷史上的粟特其實是一群活動在烏茲別克一帶的商人部落並不是奄蔡,也不是在康居西北,所以「粟特國」這個名字很可能是史官搜集信息錯誤導致的,這裡面記載說「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說明確實阿蘭是被滅了國,但是這個史官連奄蔡和粟特都搞不明白,這個匈奴是不是「匈奴」,就值得懷疑了。

所以直到現在,「匈人」這群黃種人游牧民族到底是不是當時被東漢打跑的北匈奴,誰也說不準,但是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群匈人肯定是來自東方,而合理推斷的話,他們和匈奴的遷徙也大有關係,因為匈奴本身就不是一個部落,而是一個巨大的部落聯合體的泛稱。而且同時匈人里還攜帶非常多的保加爾人,這群人和後來崛起的突厥汗國的重要組成部分「鐵勒」也是同源,所以匈人滅阿蘭,也可以看成是東方游牧民族西遷的一個必然結果。

據記載匈人極其野蠻,習俗也十分落後,甚至還有讓婦女顱骨變形變成尖腦袋的奇怪傳統,總之這群人很多地方也很可能被歐洲世界刻意抹黑了,總之匈人帶著大量的阿蘭兵入侵了已經分裂成東西兩部的日耳曼哥特部,結果在歐洲叱吒風雲的哥特被打的大敗虧輸,也成了匈人的階下囚。

東哥特被滅,匈人殺出了癮,他們的同胞西哥特人是以第聶斯特河和東哥特劃分國界的,他們在河邊打算防死匈人,結果這群匈人完全不是沒智商,他們一邊佯攻一邊繞到了河對岸,西哥特人遭到了慘無人道的追殺,這才有了前面那一幕,西哥特人大量攻入羅馬防線,羅馬這一戰再也沒能力控制下面的行省,最終徹底分裂。

已經把日耳曼人打的沒有還手之力的匈人控制了萊茵河以東的大量地盤,這群人在日耳曼和羅馬交界的潘諾尼西亞平原(現匈牙利)站穩腳跟,開始不斷威脅東羅馬帝國,而西羅馬這個時候被日耳曼人和匈人壓榨的更慘,兩個羅馬就像當年的北宋南宋一樣,必須要腳大量的「歲幣」維持和平。

  • 410年,西羅馬帝國迫於壓力,將駐守在不列顛尼亞的軍隊全部撤回歐洲大陸,羅馬對不列顛將近400年的駐軍宣告結束,不列顛的凱爾特人終於解放了出來,可是以後的日子可沒他們想的那麼好。
  • 429年,日耳曼的汪達爾人和一部分阿蘭人因為躲避匈人,從西班牙跑到了北非佔領羅馬的阿非利加行省,建立——汪達爾·阿蘭王國。

回到歐洲大陸,434年,阿提拉繼任匈人部落首領,443年,搞了個「褻瀆匈人陵墓」的欲加之罪,連年賠款的東羅馬被匈人又一次入侵,東羅馬全軍覆沒並且被匈人攻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這樣一些東羅馬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就更加深重了(霧),總之匈人讓羅馬繼續賠錢並且還得開放更多通商口岸。

450年,阿提拉幾乎已經控制了所有的日耳曼人部落——勃艮第人,東哥特人,還有一個剛剛登上歷史舞台不久的部落薩克森人(Saxon)都成了阿提拉的先頭部隊,曾經萊茵河一帶的日耳曼卡蒂人、薩利人等合併出了著名的——法蘭克(franks)部(一般認為是拉丁語矛頭的意思。),成為日耳曼最大的部落之一,但是因為匈人太厲害也成了小弟,結果法蘭克國王死後,兩個王子爭風吃醋,結果一個投奔了匈人一個投奔了羅馬,這麼一來,阿提拉就有了進攻羅馬的理由,他帶著他的阿蘭日耳曼聯軍一路直接進入高盧攻陷比利時,最終羅馬主將埃提烏斯在著名的「沙隆戰役」擊敗阿提拉(這一段以後會在「祖先」里講,這兩位也是夙敵啊。),匈人迎來了第一次失敗,只能暫時休戰。

452年,以西羅馬不答應阿提拉和公主霍諾利亞的聯姻為借口,阿提拉再次入侵西羅馬,同年,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因為連年的混亂羅馬首都早就不在羅馬了)被攻陷,瓦倫丁尼安三世被迫逃亡,西羅馬正式進入苟延殘喘時期。

也就是同年,迎娶了日耳曼倫巴第部公主的阿提拉新婚後因血管爆裂暴斃,成了歷史上的一個懸案,阿提拉死後,不爭氣的兒子們讓這個巨大的匈人帝國迅速分裂內鬥,日耳曼人重新從這次衝擊中獨立出來。

圖 匈人對歐洲的侵擾,紅色是匈人入侵路線,橙色是日耳曼人逃跑路線,綠色是羅馬撤出不列顛路線。

阿提拉最後也被稱為歐洲歷史上有名的「上帝之鞭」,這麼一來,整個歐洲就被徹底大洗牌了,可以說日耳曼人本來就是蠻族,光腳不怕穿鞋的,跟著匈人大哥混還算是豐富了戰鬥經驗。可是羅馬可就慘了——

455年,汪達爾·阿蘭王國從北非渡海洗劫羅馬城。

所以西羅馬本來被匈人打不說,打不過匈人的日耳曼人打起羅馬來可是太輕鬆了,所以除了東羅馬總算是恢復回來在東邊重新繁榮起來,西羅馬就成了日耳曼人瓜分的狩獵場了。

476年,作為僱傭軍日耳曼人奧多亞克(Odoacer)廢黜了名字極其奢華的羅馬末代傀儡皇帝羅慕路斯·奧古斯都(Romulus Augustus這人的名字分別用了羅馬城邦的創始人和羅馬帝國的創始人的名字。),總之一般認為到這個時候,西羅馬帝國徹底滅亡。

整個歐洲成了日耳曼人的遊樂園,我們來看下西羅馬滅亡後歐洲的情況。

圖 羅馬滅亡後,剩下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義大利的東哥特王國,法蘭克人直接渡過萊茵河進入高盧建立法蘭克王國,汪達爾阿蘭人保持著北非領土,而其他地方還是無組織無紀律的日耳曼部落(霧)。

當然雖然後來還有東羅馬查士丁尼大帝的迴光返照,拿回了義大利領土,但是最終隨著倫巴第人徹底佔領義大利,羅馬復國的美夢就徹底破滅了,我們這時候就來看一下專欄的主角「英國」。

羅馬軍隊撤走不列顛之後,所有的布列吞人簡直就是翻身農奴把歌唱啊,但是他們忘了這個時候羅馬人雖然走了,但是北邊的敵人那是絕對不好惹啊。

  • 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上一篇說過的愛爾蘭的凱爾特部落「蓋爾人」,這群人趁著羅馬人撤走,也就想活動筋骨,進入了不列顛島北部的皮克特人地區,自稱「Skots」,這也就是後來「蘇格蘭」(Skotland)的來源了,其實這個名字本來來源於羅馬人對凱爾特人的一種蔑稱,總之這群蓋爾人進入皮克特人的地區和他們混住,逐漸他們可就成了布列吞人最大的一個威脅了。

皮克特人和這群蘇格蘭蓋爾人從北邊不斷騷擾布列吞人,布列吞人羅馬時代就打不過他們,於是他們就學了西羅馬人一向愛乾的事——收僱傭兵,我們都知道滅亡羅馬的就是日耳曼的僱傭兵,所以對面虎視眈眈窮的要死的日耳曼的四個部落,有三個也是前面提過的——盎格魯人(Angles)、薩克森人(Saxon)、弗里斯然人(Frision)、朱特人(Jutes)就愉快的跑到了不列顛尼亞。

圖 羅馬滅亡的前夜,英國這個孤島也被日耳曼人進入。

蘇格蘭人和皮克特人是毫無懸念的被壓制了,但是你不列顛連蘇格蘭都打不過,還能打過這4位日耳曼大哥么,所以四個日耳曼部落徹底控制不列顛,這也就是英國歷史上的——七大王國時期。

圖 英國七大王國時期,我們來看一下,盎格魯人控制的有——諾森布里亞王國、麥西亞王國、東盎格魯這三個地盤,薩克森人控制的是埃薩克森、蘇薩克森、威薩克森這三個國家,其實這也就是音譯問題,本來的意思就是Wessex(西薩克森)、Essex(東薩克森)和Sussex(南薩克森),還有一個就是朱特人的肯特王國(Kent),有人說那個弗里斯然人哪裡去了,嗯,他們回老家了,也就是現在的荷蘭弗里斯蘭(Friesland)省。(經評論區提醒,我發現我把地圖裡的麥西亞的英文名字打錯了,應是Mercia,謝指正、)

以盎格魯薩克森為首的四個日耳曼部的入侵導致布列吞人一點一點的被趕走或屠殺,曾經因他們得名的「不列顛」島很快要容不下他們了,他們最後只能躲在那個曾經被他們稱作「威爾士(異族土地)」的西部山區苟活,而還有一批布列吞人進入對岸的一個半島,這也就是現在法國的布列塔尼半島( Brittany,當然這地還有個外號叫「小不列顛」。),也就是說除了愛爾蘭、威爾士還有北部的蘇格蘭還有這個半島,凱爾特人幾乎沒有生存空間了,曾經一直在英國通用的凱爾特語言,也就僅剩下這三個地區。

而廣闊的不列顛除了Thames(泰晤士)、Avon(埃文)、Dover(多佛)、London(倫敦)這樣的幾個現在也搞不明白什麼意思的凱爾特語地名之外,只剩下蠻族日耳曼的廣泛統治,這個時候的語言,就被我們稱作——OLD ENGLISH(古英語),我在以後的文章里也會總說這個詞,以後就簡稱「OE」。

我們應該也可以看出來了,English這個詞就是來源於盎格魯人的名字Angles,也就是說鳩佔鵲巢的日耳曼人盎格魯部,卻讓他們的名字永遠的命名了這塊土地,而他們使用的「盎格魯語」或者說——「英語」,實際上是一種很早期的日耳曼語言,和現在的德語有極大的相似性,尤其是剛才說的那個荷蘭的那個弗里斯蘭省,自認為自己的語言是最接近古英語的,但是有人說為什麼只叫盎格魯不叫薩克森啊,那是因為歐洲老家還有一個薩克森啊(現在德國西北)。

不列顛就這樣變成了「英格蘭」,那個時候的文字記載實在是太少,導致我們都不知道凱爾特人到底有沒有經過鬥爭,經歷了怎樣的鬥爭才最終被侵佔家園的,後來威爾士人在書寫布列吞人歷史的時候,就曾經提到過凱爾特有一個英勇抵抗盎格魯薩克森人入侵的國王——亞瑟(Arthur),或許是凱爾特人太需要英雄,亞瑟被包裝的越來越強大而悲情,以至於之後帶著圓桌騎士抵抗侵略的亞瑟王,也就成了英國的一個神格象徵。

日耳曼人進來後,大量的日耳曼語地名也摻和了進來,很常見的,某某「ton」,也就是town、village的意思,某某「ham」也就是farm農場的意思,某某「burg」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堡,也確實是城堡的意思,我們現在在英國和德國也能看見各種這樣的地名,換句話說從這種地名也能看出來那時候日耳曼人也確實挺落後的。

  • 總之古英語(Old English)殘留的文獻確實也不多,最出名的就是長篇敘事詩——貝奧武夫了(Beowolf)。

圖 用古英語寫成的貝奧武夫。

我們來看幾段貝奧武夫和現在英語的對比(前面是原文後面是直譯,大家可以對比下辭彙的差別,不用太介意,以後還會講到古英語。)

[1]Hw?t! wē Gār-Dena in geār-dagum, What! We [of] Gar-Danes (lit. spear-danes) in yore-days,

[2]teod-cyninga, trym gefrunon, [of] people-kings, trim (glory) afrained (have learned of by asking),

[3]hu ea ?telingas ellen fremedon. how those athelings (princes) arm-strong feats framed (made/performed).

[4]Oft Scyld Scefing sceatena treatum,Oft Scyld Scefing, [from] scathers (enemies) [in] threats (armed bands),

[5]monegum m?gtum, meodosetla ofteah, [from] many magths (clans, groups of sons, cf. Irish cognate Mac-), mead-settles took,

[6]egsode eorl. Syeean ?rest weareawed earls (leaders of men). Sith (since) erst (first) [he] worth (came to be)

[7]feasceaft funden, he t?s frofre gebad, fewshiped (helpless, in "fewship") founden, he [in a state of] loving care abode (lived),

[8]weox under wolcnum, weoremyndum tah, wex (waxed) under welkin (the clouds), [in] minds-worth (honour) thrived,

[9]oet?t him ?ghwylc tara ymbsittendraoth that (until that) [to] him each [of] those [who were] by-sitting ("sitting" or dwelling roundabout)

[10]ofer hronrade hyran scolde,over whale-road (kenningfor sea) hear (obedience) should (owed),[11]gomban gyldan. T?t w?s god cyning!gifts [to] yield. That was [a] good king!

我們發現這東西進行潤色之前還得逐個辭彙翻譯一下,而且從某種程度說,這玩意和現在的英語單詞差別實在是太大了,尤其是這裡面還有古日耳曼人使用的「盧恩字母」。

圖 盧恩字母裡面的「t」和「e」,在拉丁字母徹底改變英語後,就都變成th了。

好了我們可以看下剛才那篇的意譯。

「Listen! We have heard of the glory of the Spear-Danes, of the kings of the people, in days of yore, [and] how those princes did deeds of glory. Often Scyld Scefing deprived armed bands of foes, many clans of mead-benches, [and] terrified warriors. Since he first was found helpless (he experienced comfort for that), he grew under the heavens, thrived with honours, until each of the nearby peoples over the sea were obliged to pay him tribute. That was a good king!」

也就是說,剛才那個貝奧武夫,你找個德國人去聽肯定能比英國人懂的多,就包括貝奧武夫記載的東西也是盎格魯人老家丹麥的英雄貝奧武夫奮勇殺敵打小怪獸的故事,和英國半毛錢關係都沒有。

  • 但是面對著和日耳曼語言相差如此大的現代英語,我們知道它身上肯定是發生過點什麼。

日耳曼人在歐洲大陸算是坐實了,但是不久北歐老家的日耳曼人又開始不老實了,就像當年同樣是鮮卑拓跋的柔然要去也要去騷擾同族卻漢化的北魏一樣,日耳曼人和日耳曼人也打起來了。

..................................................................................................................................................

大不列顛島算是基本上被盎格魯、薩克森、朱特這幾個部落給征服了,不列顛除了蘇格蘭、威爾士、愛爾蘭這三個凱爾特人保留地,其他地區就有了個新名字——Engla land ,也就是——the land of the Angles(盎格魯人的土地)的意思,其實在古英語裡面有?(盧恩字母,開口前母音。)這玩意的存在,出現EA這樣的變化也就很正常了。

西羅馬在5世紀滅亡,日耳曼人也不是當年那個人人害怕的蠻族了,這群人鳥槍換炮成了歐洲新的主人,我們知道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並不是很難,畢竟成天射兔子射鳥的蠻族射起這群吃糧食並且雞都沒怎麼殺過的農耕民來說實在是擁有天然優勢,但是如果想控制先進民族,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一般的道路只有兩條,要不就是蠻族被先進民族同化,用先進民族的一切理念來控制國家,東方的游牧民大多選擇的都是這種道路,導致了幾乎同時代的隋唐雖然出自鮮卑人的貴族集團,但是卻成了中國歷史上最輝煌的朝代之一,但是日耳曼人可就不一樣了,他們可不想讓自己好不容易拿下來的江山不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尤其是日耳曼人自己內部都不和諧,也沒有那種唯一繼承人的傳統,往往是老爸死了一堆兒子瓜分老爸的領土,所以讓他們完全羅馬化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羅馬就算再糟糕,羅馬留下來的拉丁民族們也不願意讓這群蠻族統治,所以日耳曼人就很明智的選擇了從上古以來大家就很愛用的手段——宗教控制。

我們知道最早和羅馬打交道的就是勃艮第人、哥特人、法蘭克人這樣的日耳曼部落,因為他們比較勢大,所以在羅馬還算強盛的時候覺得與其對抗不如招安,就收了不少這群人當僱傭兵,這些人因為能得到好處也就幫著羅馬打仗。

等到羅馬滅亡之後,在義大利變成東哥特、西班牙變成西哥特之後,法蘭克人也就毫不遜色的徹底跨過萊茵河進入了高盧地區,當然大家也知道這個就是後來「法蘭西」的來源了,但是這群羅馬人肉爛嘴不爛,總覺得這群人還是日耳曼蠻子,法蘭克人又沒法都殺了這群人,486年,法蘭克國王克洛維(Clovis)皈依基督教,這下羅馬人也就沒法說人家是蠻子了,這可是上帝的子民秉承上帝意志來管理羅馬人的,並且法蘭克人的地盤畢竟是從凱撒時代羅馬就一直悉心管理的高盧,所以大量的法蘭克人開始被羅馬人同化,他們放棄了自己的日耳曼語言,開始使用羅馬人的通俗拉丁語,所以說克洛維同志可算是給所有的日耳曼叔叔們做了個很好的表率了。

圖 克洛維受洗,當然了,中世紀這種繪畫風格就湊和看吧。

這麼一來大量的日耳曼部落開始皈依基督教,其實原來日耳曼人除了信奧丁雷神以外的「化外之民」以外也有信仰基督教的,只不過大部分都是「阿里烏教派」(其實基督教這個時候已經很多分支了,阿里烏教派認為耶穌不過也就是個上帝的經紀人,算不上是真神,這個以後也會在「祖先」里寫。),我們知道耶穌當年有個門徒叫聖伯多祿(St. Petrus),當然還有個說法叫「聖彼得」,這人早期是個在巴勒斯坦打漁的,等到耶穌被釘後,為了耶穌的「拿撒勒猶太教(也就是基督教)」四處奔波,後來傳了一代一 的基督教掌門人,都在羅馬的高壓和迫害下四處傳播基督教,等到米蘭敕令讓基督教合法化後,這群人終於得到了解放,後來羅馬天主教庭成立,畢竟原來的掌門人都是從聖彼得開始欽定下來的,聖彼得也就被尊為第一代教皇(Pontifex)了,後來的天主教大教宗就超越是世俗的權利成為整個基督教世界的最高領袖,那些亂七八糟尤其是像阿里烏那種不認為耶穌是真神的教派,自然也都被排斥成異端了。所以說就算羅馬滅亡,皈依了基督教的日耳曼人仍然要讓教廷三分的,所以歐洲雖然分裂,但是蠻族也都想獲得羅馬教廷的承認,或者說都以羅馬帝國為正統想當羅馬的繼承人,這一點和中國還是比較像的。

所以就蠻族瓜分,畢竟羅馬太深入人心,這個作為歐洲文化奠基的王朝,自然也就沒有被遺忘,這也就是東方的漢明明苟延殘喘,後來曹家篡漢,卻背上了很不好的名聲,畢竟有些名字已經進入了一個民族的血液里了。

唯漢有巢,唯鳩居之;鵲巢鳩占,孟德斯鳩。(霧)

所以日耳曼人都開始基督化和拉丁化,羅馬滅亡後,羅馬正統的「拉丁文」就越來越少人使用了,羅馬以前的各個行省使用的都是被稱作「通俗拉丁文(Vulgar Latin以後簡稱VL)」的東西,這個通俗拉丁文最後又被日耳曼人的各個邦國學習使用,最終分裂演變成了現在以義大利語、西班牙語、法語等為代表的——羅曼語族(Romance languages)。

當然日耳曼人的大本營,多瑙河以北萊茵河以東聚集著亂七八糟小部落的日耳曼大本營,肯定還是使用日耳曼人語言的,隨著後來法蘭克王國統治的擴大化,基督化的洪流不可逆轉,但是這群自稱「Deutsch」的人肯定是不會去說拉丁語的,這個現在被翻譯成「德意志」的詞一般被認為可能是古日耳曼語里「人民」的意思,但是我們可以看出來這個時候日耳曼人也已經分成下面這麼幾大塊了。

圖 羅馬滅亡之後的大致歷史進程,羅馬化的法蘭克人成為那個時期的霸主,讓歐洲大陸的日耳曼人開始基督化,日耳曼人本來就打來打去,再加上羅馬的人本主義被宗教高壓控制取代,教會和國王又互相奪權,歐洲進入歷史上最黑暗的「中世紀」。

當然了也就是這個時期,穆罕默德把猶太教基督教都攢起來,把「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全當成先知後,宣稱自己是「最後先知」創立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滅掉波斯擊敗唐帝國然後,西班牙的西哥特王國後來被摩爾哈里發入侵,封閉的歐洲變得越來越黑暗。

所以這個時候日耳曼人老家的,日耳曼人都有點看不起的——斯堪的納維亞日耳曼人,開始了自己的征途。

好了回到英國。

我們知道英國是被盎格魯、薩克森、朱特這幫人佔領的,他們的老家被稱作「日德蘭半島」Jutland),這個其實就和前面說的那個朱特人就是同源的,其實前面說的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也曾經記載了在日德蘭半島的時候,這群人和「Danmark」人的戰爭,這個Danmark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丹麥」,這個詞有兩個說法,一個是說這個部落曾經有個叫Dan的國王,另一個說法是這個部落就叫Dan,總之這群人雖然也是日耳曼人,但和朱特人什麼的水火不容,他們可是一直留在挪威瑞典的日耳曼人北支。

圖 日德蘭半島和斯堪的納維亞半島。

按照現在語言學的分析,斯堪的納維亞這個詞,可能來源於原始日耳曼語(Proto-Germanic )的——* Skathinawjo,也就是危險之島的含義,講了這麼多日耳曼人,我們這裡就引入了原始日耳曼語這個概念了,這個一般被認為是日耳曼人在北歐使用的原始語言,以後就簡稱「PG」了,隨著日耳曼人的南遷,日耳曼語逐漸分裂,分成北支也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語言,西支也就是現在德意志語言的祖先,進入不列顛的4個部落使用的日耳曼語西支的語言,而東支的命就沒那麼好了,以哥特語、汪達爾語、勃艮地語、倫巴第語為代表的東支哥特語言,卻就是因為他們戰鬥力太高入侵歐洲太狠,最後就像前面說的,率先的拉丁化,他們的語言也就消亡掉了,但是哥特畢竟留下了不少哥特文的文獻,所以在以後分析語言的時候,也會提到哥特語(Gothic)。

圖 哥特字母 哥特字母的母體是希臘字母,他們用字母W轉寫希臘的U,從這之後這個W就被大量使用在日耳曼語言里了。

所以上面這幾種日耳曼語言和他們的後代,也就成了和羅曼語族相對的——日耳曼語族(Germanic languages)。

789年,盎格魯薩克森編年史記載,一群「商人」殺死了向他們徵稅的不列顛官員,諾爾斯人(Norse)正式進入了英國的視線,Norse這個詞我們現在也能看出來,就是古英語稱呼「北邊人」的意思,其實這群人就是斯堪的納維亞的日耳曼人。

隨著四個西日耳曼部落入侵不列顛,諾爾斯人里的丹麥人逐漸控制了日德蘭半島,這地方也就有了一直被叫到現在的名字「丹麥」了,丹麥和老家的挪威、瑞典的時代到來了。

挪威(Norway,古諾爾斯語norervegr),看這個名字大家也基本就能猜出來了,這個是古日耳曼語「北方的路」的意思,而瑞典(Sweden)的名字爭議就比較大了,一般認為是原始日耳曼語(PG)裡面*sweba(自由)的意思,瑞典是哥特人還有當時入侵羅馬那個辛布里人(沒忘吧)共同的老家,這三個國家在這個時代都使用被稱作「Old Norse」的語言,也就是——古諾爾斯語,以後也總會提到,簡稱「ON」。

這哥仨從他的日耳曼兄弟們在歐洲大陸站穩腳跟之後就開始不斷侵擾海岸線了,當然了那時候英格蘭還是叫他們諾爾斯人的,只不過英國人借用了古諾爾斯語里「vikingr」(海灣人)稱呼海盜才有了「維京人」這個說法,當然這個說法被廣泛叫起來已經是18世紀以後的事情了,但是我們現在還是稱那個時代「維京時代」。

827年,基督教已經經過肯特王國進入英格蘭,威薩克森也就是前面說的那個西薩克森國王愛格伯特(Egbert)統一不列顛上的其他6個國家,「英格蘭」的雛形正式出現,但是艾格伯特晚年的時候卻發動入侵威爾士的戰爭,導致諾爾斯人和威爾士練手對付英格蘭,英格蘭一時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里(霧),這之中麥西亞還獨立了一次,雖然最後艾格伯特還是有驚無險的收回土地,但是諾爾斯人確實讓這個國家如坐針氈。

圖 愛格伯特以攻打麥西亞作理由控制東盎格魯,然後和埃薩克森擊敗肯特王國,埃薩克森蘇薩克森歸附後,統一南部的威薩克森打敗麥西亞和諾森布里亞的聯軍,統一英格蘭。

這個時候的諾爾斯人越來越神奇,他們開始進入到中世紀的歐洲大陸,甚至一直跑到了阿拉伯地區做生意,同時一支諾爾斯人「羅斯」(Russia)一路跑到了烏克蘭一帶,控制了那裡的東斯拉夫人,瑞典人奧列格建立了這裡歷史上第一個王國——基輔羅斯(當然了後來被蒙古給滅了。還有一種說法是「羅斯」來源於PIE * reudh(紅色),指的是一部分斯拉夫人的紅頭髮。)

圖 「維京時代」的歐洲,斯拉夫人(Sclav)本來是在波蘭一帶一群半游牧半定居的印歐人,這次本來是斯拉夫人自稱「高貴」的意思,結果他們在古代既沒有日耳曼人的戰鬥力,也沒有羅馬人的文化程度高,後來就被日耳曼人搞到羅馬去當奴隸,現在英語里「slave(奴隸)」就是來源於這個(拉丁語SCLAVUS),後來匈人入侵,斯拉夫又被撕成逃到巴爾幹的南斯拉夫,留在波蘭的西斯拉夫和逃到烏克蘭以及現在俄羅斯一帶的東斯拉夫人,被瑞典人搞出個「基輔羅斯」之後,斯拉夫人才在外族的帶領下有了自己的國家,但是這名字聽著戰鬥力也不強,又基又腐,要是說這民族變成「戰鬥民族」,那也是被拔都的蒙古兵入侵之後的事情了。

當然了,之後在說各種語言的時候,斯拉夫語作為一個保有頗多原始印歐語成分的語言,也會 被拿出來說。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整整100多年,丹麥和挪威這群諾爾斯人瘋狂的騷擾著英格蘭,盎格魯薩克森人對於自己這群日耳曼兄弟越來越處於劣勢,一如漢化的契丹人被女真人幾千人就打成篩子一樣,盎格魯薩克森也沒了當年欺負凱爾特人那股力氣了,不僅僅東北大量土地淪陷成丹麥區,就連東南的肯特地區也失守了,英格蘭差點就又要來一次民族大換代了。

871年,阿爾弗烈德(Alfred)繼任英格蘭國王,我們知道按照英國和日本這種島國的特性,越缺什麼就越渲染什麼,比如大不列顛啦,大日本帝國啦,因為抵抗了丹麥人保住了半壁江山,阿爾弗烈德也就被叫做「大帝(the great)」,實際上整個不列顛才只有黑龍江省的一半大。

阿爾弗烈德大帝是威塞克斯國王埃塞烏爾夫的兒子(這名字千萬都別記),867年阿爾弗烈德在麥西亞抗擊了一部分丹麥人立下大功,所以就憑著巨大聲望繼位了,關於他的傳說也有很多,據說這國王可是為了英格蘭人民解放事業奮鬥終身了,竟然化妝成吟唱歌手跑到丹麥軍刺探軍情,所以經過鬥爭之後,英格蘭遏制住了丹麥挪威人的繼續入侵,和丹麥簽訂和約,東北領土被劃分成「丹麥區」,也被叫做丹麥法(Danelaw)區域,阿爾弗烈德大帝還編纂了著名的前面提到過的「盎格魯薩克森編年史」,這個就成了最寶貴的英國古歷史和古英語的文獻之一了,可以說沒有這個,現在也很難這麼好的還原古英語這個已經死了的語言。

但是英格蘭畢竟沒有徹底趕跑諾爾斯人,雖然後來的英格蘭國王在努力收復丹麥區,但是維京人不要命的海盜兵終究還是摧毀了英格蘭。

940年,丹麥的哈拉爾藍牙王(Harald Blatand,我們可以看到這群諾爾斯人的國王絕對都是起個歪名好養活的類型。)徹底統一了丹麥和挪威,諾爾斯人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個時候法蘭西王國也被北歐人折騰的不堪忍受了,他們覺得這群人這麼好戰還是因為他們信仰那個以戰爭為樂趣的奧丁和托爾,要是能讓基督教進入這裡就好了,你看盎格魯薩克森蠻子被基督化了之後不久直接戰五渣了么。

所以在強烈的宣傳攻勢下,藍牙王皈依基督教,北歐也就開始基督化了。

1013年,藍牙王的兒子「斯凡八字鬍王」(Sweyn forkbeard )徹底佔領英格蘭成為英格蘭國王,埃塞爾雷德二世(Ethelred II)倉皇逃到法蘭西的「諾曼底」,當然了,這個人也間接地改變了英國的歷史,以後還會提到他。

等到後來八字鬍的兒子克努特(Knud II den Store)終於可以不叫歪名字了,克努特先後徹底壓制了不服的挪威和英格蘭後,又征服了瑞典南部,瞬間北海周邊全都成了他的 ,這人也就獲得了個名字叫——北海大帝。

那麼就在英格蘭和諾爾斯人打交道的這200多年裡,英語也就不可能不被古諾爾斯語影響,但是神奇的是,就連英語曾經表示第三人稱複數的hie,hiera, him都已經變成了they、their、them,而且還多了though(來自t(th)ó)這樣的連詞等等,按理說一般情況下就算去借詞也不至於把這麼核心的詞給變過來,可是大家不要忘了畢竟諾爾斯人和盎格魯薩克森人都是日耳曼大家庭的一員,所以兩個相似性很高的語言就很可能造成一個人同時掌握兩種並且混合使用,久而久之核心辭彙出現了偏差,那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我們來看一下這個時期影響了英語的諾爾斯辭彙還有多少。

  • anger (angr)嗯,Im angry。bag 來自諾爾斯語的baggi,band(帶子)也是來自古諾爾斯語,當然了這個詞在被語言學教構擬出來的原始日耳曼語里也是*bindan,而所構建的原始印歐語(PIE)是*bendh(捆綁),其實也差不多。
  • birth這個詞本來古英語是 「gebyrd」(PIE * gheldh),但是最後也借用了古諾爾斯語的 byre, 當然了我們要知道其實古英語里g往往退化掉了不發音的,就比如上一篇裡面貝奧武夫最後一句那個「gyldan(屈服)」實際上就是現在英語的yield,同樣比如古英語里「?g」就是表示圓滾滾玩意的意思,但是後來這個就被寫成了eye(eai)也就是眼睛了,但是人家古諾爾斯語的「egg」可沒退化,所以也就被英語用過來表示蛋了。
  • 當然了還有husband來自於古諾爾斯語(以後簡稱ON)的 húsbóndi,sister來源於ON的systir,cake 來自於古諾爾斯語的kaka, leg來自於ON的l?gg,就連window也是來自ON的vindauga。
  • 還有就是古諾爾斯語里一些受到原始印歐語詞源PIE*sek(切)演變出來的sk-影響的單詞(當然了這個詞源極其重要,以後會專門說。),skill (技能,古英語croeft現在演變成craft), skin (皮膚,源自剝皮的意思,英語還有個源自西日耳曼語的辭彙,hide「皮」), skirt(這個就更有意思了,本來英語辭彙是shirt。),score(刻痕、計分), skive(薄片), 當然了再亂入個sky,這個也是來自古諾爾斯語的,而本來古英語的天是heofon(詞源不明,同樣不明的還有dog)。

當然了,英國還從古諾爾斯語里搞到了個神奇的命名法,那就是動不動就某某son,也就是誰誰兒子的意思,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什麼Johnson約翰遜啊,什麼Jackson傑克遜啊,什麼Wilson威爾遜等等。

從這裡我們就發現一種這樣的端倪,那就是為什麼表示一個意思的詞英語能出現好多,而有同樣元素的辭彙卻長得完全不一樣,當然了在辭彙上這次古諾爾斯語的影響還遠遠比不上即將到來的神奇變化,我們再來看一下這個時候的英語語法。

我們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語言如果按照語法分類主要有這麼3種,

  • 一種我們叫做「分析語」(Analytic language),可能看見這個詞我們有時候搞不明白,其實它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孤立語」(Isolating language),通俗點說,這種語言的每個辭彙都比較固定,也不會存在單元內部的什麼變化,往往是通過不同元素一定順序的組合來表達句子的含義,我們的漢語就是一種典型的孤立語,只要掌握一定的字詞後,就可以通過一定的組合來表述。

還有一種是黏著語(Agglutinative language),這個詞直接翻譯過來就是「膠」的意思,這種語言往往通過在辭彙上黏著各種各樣的成分來改變句子的特性,有時候往往可以搞出一個很長的詞出來,但是這種語言也很注重單詞的位置來進行表達,現在比較有代表性的黏著語基本都是「阿爾泰語系」的語言,包括現在的突厥諸語言、蒙古語滿語等,當然日語從語法上來說,也是一種「黏著語」,熟悉日語的人都知道,這玩意往往能在一個動詞後面加上一長串東西來改變含義。

  • 當然了我們所說的印歐語系,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屈折語(Inflecting language),這種東西顧名思義,這種語言往往沒有太長的辭彙,一般最多也就是通過一個前綴,一個表意部分,一個後綴來構詞,而我們一直說的原始印歐語PIE,其實並不很注重辭彙的順序,而是通過非常複雜的「格」來表達句子含義,一般認為在原始印歐語里擁有極多的格——主格、屬格(所有格)、與格、賓格、奪格、方位格、工具格、呼格,也就是說格掌握好了,你辭彙怎麼擺放別人都能明白是什麼意思。

  • 主格顧名思義表示主語或者表語,而屬格也就是所有格表示誰誰的東西,與格往往表示一種「間接賓語」,而賓格就表示直接賓語;奪格也叫離格,是個非常神奇的格,往往被用在狀語上,一般表示來源、離開等含義和現在英語的by,with,from等含義有相似成分。

  • 而工具格很簡單,表示憑藉某種工具手段如何,就比如murder(謀殺),mur表示死,而那個der就是原來的工具格後綴-ther變過來的。

  • 最後方位格表示方位,而呼格表示「呼語」,也就是我們一般招呼誰、呼籲誰使用的,比如現在的波蘭語里還存在——主格:Pan profesor,呼格:Panie profesorze(教授;和教授啊…的感覺)。

這種東西對於我們這些習慣了孤立語的人來那實在是太煩人了,其實不僅僅我們覺得煩,印歐人也覺得煩,所以格這個東西在印歐語的發展中就開始不斷退化,在印歐語裡面比較早期的梵語還保留了8個格,亂七八糟的斯拉夫語言往往會有7個格,而到了拉丁語就只有6個格了,古希臘語只剩下5個格。

但是就算這樣,這些格再加上不同的人稱、陰性陽性中性、單數雙數眾數就構成了一套極其複雜的屈折語系統,我們來看一下例子。

圖 來自某度截圖,「愛」的主格在不同時態不同人稱下的屈折變化。

圖 同樣來自某度截圖,拉丁語中不同的格的變化。

而日耳曼語族在北歐不斷發展簡化,作為一種較晚自成一家的印歐語,雖然可能還存在6個格,但工具格和呼格僅在單數中出現,發展到後來,呼格僅僅存在於現在已經消亡的東日耳曼語支里了,而工具格也僅僅停留在西日耳曼語支中,而且就算僅僅這4個格,很多詞也不像拉丁文一樣幾乎個個都有變化,等到了古諾爾斯語里,已經僅僅剩下了主格、屬格、與格和賓格這四個格了,尤其是丹麥語這一支發展到後來基本就剩下了屬格。

圖 某基裡面舉例的原始日耳曼語名詞格變化的構擬。

然後翻譯一下下面圖裡面的四個生詞Nominative是主格,Accusative是賓格,Genitive是屬格(所有格),Dative是與格。

圖 某基裡面對古諾爾斯語曲折變化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來很多時候各種格已經不存在單詞變化了,當然,這個對於以後該合併的合併並且除了代詞幾乎徹底退化了格的英語,還算是多的了。

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完全意義上的屈折語也是不存在的,我們現在一般把這種語言和一部分黏著語叫做——「綜合語」(Synthetic language)。

  • 這樣一來古諾爾斯語的進入就對古英語的語法也造成了進一步的簡化,本來英語還存在5個格(包括工具格),等到後期就只剩下4個格了,並且格的變化也開始迅速弱化,而後來,古英語的動詞也只存在現在時和過去時這兩個變化,當然了過去式還分為強變化和弱變化,強變化就是改變個母音而弱變化一般就是加個後綴-de,這就有點現在英語的雛形了,而且那個時候英語的的複數形式曾經有大量的後綴-en,但是卻只剩下children、brethren這樣的單詞,引起這些變化的元兇也即將登場。

也就是說諾爾斯語以及英語等語言,開始明顯有一種從屈折語開始向孤立語變化的傾向,因為格和性的弱化,介詞被大量應用起來,語序也變得越來越重要。當然了這個時候英語的「孤立語化」還僅僅是傾向,英語原來字母的固定發音,重音固定在前的規律開始被擾亂,不屬於古英語的辭彙被應用到生活里,本來或許消化一陣,一種新的體系會重新建立起來,可是老天卻沒給英國人時間。

前面說的那個,被諾爾斯人打跑的那個逃到法蘭西諾曼底投奔媳婦家的埃塞爾雷德二世的兒子,又幹了一次引狼入室的活。

圖 埃塞爾雷德二世,對就是這哥們,畫風已經可以說明一切了。

  • 這麼一來歐洲最奇怪的語言就要誕生了。

當然了,剩下的,就去關注——英語的祖先——安森垚的專欄吧。


推薦閱讀:

【英劇推薦】《Black Mirror:黑鏡》第一季第一集影評:反映人性的社群犯罪
上不了的常春藤,裝得出的學院風

TAG:語言 | 歷史 | 歐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