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包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文:楊慶,兒童心理諮詢師
給青少年做諮詢被公認為是一件難事。有時甚至沒有辦法說服他們出現,即使出現,接下來也將是一場惡戰。電影《心靈捕手》里的天才少年威爾,他對付心理諮詢師的招數就很多,或逃避、或欺騙,或一言不發、或惡語相向,結果至少五個資深心理諮詢師落荒而逃。
不免自問,要是換做我,會怎樣?
一
直到遇到徐遙,我的第一位青少年來訪者,問題才有了答案。
剛見面,徐遙媽媽拿出他的成績單:數學28分,英語45分,語文47分。又給我一張22分的歷史試卷。
「你煩不煩啊,吵得像只雞。」媽媽說完了,徐遙扔出兩句話,不在乎又不耐煩。看到媽媽眼圈紅了,徐遙解釋,「不是我想罵你,是你逼我沒辦法。」爸爸低頭不語,媽媽落淚:「我們常常覺得這個孩子恨我們!」
徐遙上初二,功課不好,迷戀上網,還常常辱罵父母,對待母親尤其粗魯。比如,媽媽流淚,徐遙說:「流個屁眼淚。」媽媽說願意以死換回他的良知,徐遙說:「死一百次也沒有用。」媽媽對我說,她寧願有個殘疾的孩子,就算一直養著他,也比現在管不住好。爸爸對我說,他管不了,也不想管,至於孩子他媽,那是在瞎管。
結束的時候,我問徐遙:「下次你會來嗎?」他果然回答:「我來幹什麼?我又沒病。」我說:「我會在這裡等你。」他瞪著父母:「這次是你們騙我來的。」我說:「下一次來或不來,由你自己決定。」他誰也不看,站起來就走了。
接下來那次,我以為他不會來,可他和媽媽一起來了。不過,他在諮詢開始之前神秘失蹤了。結束時,出人意料地,他卻等在門口。
我領教了,青少年果然不好對付。
不過,我看過《心靈捕手》,心裡有數。電影里,所有那些被激怒的諮詢師,都在幫助威爾鞏固一個根深蒂固的信念:「我壞,沒有人會喜歡我。你看,果然,你們都不要我了。」
我不要上這個當。
以後數次,只有爸爸媽媽來,徐遙不來。每一次,我都請爸爸媽媽替我轉告:「我在這裡等你,你決定來或不來。」
家庭地圖在敘述中漸漸展開。這個家,夫妻之間感情淡漠,媽媽自徐遙出生起,就把自己全部交給了兒子。從此,父親和母子漸行漸遠,母子間卻越纏越緊。徐遙從小孩長成少年,他開始日益不滿媽媽的控制,言行十分反叛,媽媽因此越逼越緊,無奈之下,徐遙只好用自毀來逼迫媽媽放手。
一次,徐遙要去網吧,媽媽不允許,兩人在門口僵持數小時。媽媽痛哭,徐遙說:「你自己累自己,關我屁事。」說完回房間,哭、打滾、拿棍子打自己,大喊:「我沒有能力自殺,我可以把自己弄殘廢!你老是管著我,你要逼死我!」媽媽心痛讓步,只見他飛快地擦乾眼淚,出門上網去了。媽媽說,從初一開始,這孩子的手段越來越毒,根本管不住,所以才來找心理諮詢師。
二
英國偉大的兒童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在他的名著《遊戲與現實》中,有一篇專門討論青少年成長的文章,他說:「一個孩子是踏過成人的屍體而成年的。」他這樣解釋,如果成長意味著代替父母的位置,那麼青春期就包含了「謀殺」的幻想,當然,這是指在無意識層面。
聽起來有些駭人聽聞,但它並不玄妙,而是事實。精神分析理論是以對嬰兒的觀察、對夢的解析為基礎建構起來的,它揭示的是人所無法意識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動,因此被稱為深度心理學。從鼻祖弗洛依德之後的整個世紀以來,這一套觀念和術語已在西方國家落地生根,這期間出現的數位兒童精神分析大師,比如英國的溫尼科特、法國的多爾多,還有日本的河合隼雄,他們通過專為父母而作的文章、書籍、廣播和演講,向全體國民普及有關兒童養育的精神分析常識。每念及此,倍感敬意,他們是現代意義上的公共知識分子,是家庭和兒童的智慧老人和守護神。
相較而言,溫尼科特使用的是高度提煉的語言,文雅而深奧,河合隼雄的文字就有日文的特點,平易好懂。他們的文字可被看做互為註解。
和溫尼科特之語同義,河合隼雄這樣說:「在青春期之前還都是不折不扣的孩子。可到了青春期,就摻入了『性』這樣一個因素,就意味著在自己體內慢慢滋生出生育下一代的能力,是一個慢慢走向成人的過程。大人解釋起來,也就這麼簡單,可對於正在發育的孩子本人來說,真是一種難以言喻的、無法名狀的東西在爆發。它既有神聖的一面,又有種說不出的「骯髒」的一面。兩面的東西一起撲來,在孩子的體內翻湧,不可掌握,而且能量大得不可言喻。因為是一個從孩子蛻變成大人的過程,所以不得不背負著『死和再生』的沉重課題。」
我這樣理解:青春期是一場漫長的戰爭。它既是青少年對父母的、也是自己對自己的戰爭。只有殺死過去的父母和過去的孩子,才會迎來新青年和新家庭的誕生。青春期是一個轉變的時機。它既是青少年的、也是父母的成長課題,必須學習放棄舊的模式,才能進入新的生命的循環。在這個有些殘酷的戰爭中,關鍵之處在於,雙方都要努力「耐受」、「活下來」。
三
拿徐遙的家庭來說,雖說每天就像生活在地獄裡,但從正面的角度來看,何嘗不可將兒子的反叛理解為秀肌肉、展現成長的力量?即使給予了這樣的寬容和理解,父母的難題還在,到底於青少年的「四百擊」之下該如何反應?
河合隼雄在德國的兒童文學名著《是誰殺了你》(又是「殺」)裡面,發現了一位這樣的家長典範。
書中的父親年輕時立志做藝術家,經過艱苦的努力,最終覺得自己的才能不夠,只好放棄。隨後,他轉做電器銷售的工作,勤勤懇懇地養活妻兒。孩子進入了青春期,偶然看到父親年輕時的作品,在餐桌上對父親說:「我要是有那樣的才能,才不會成天抱著一堆破爛電器滿街轉悠!」
父親回答:「也許我並不是你理想中的父親。理想中的父親怎麼會是這樣的呢?但是,我不允許你傷害我。我不敢對自己說的話,你卻滿不在乎地說出來,這是不對的。如果你想知道,那麼我告訴你,我和自己鬥爭了很久,經過了深思熟慮。有一天我清楚地領悟到我的才能及其局限。我的才能究竟有沒有讓我的家人挨餓的價值呢?經過考慮,我承認沒有,所以才以認真的態度去賺我的麵包。而現在,我只想安靜地吃我的麵包。」
河合隼雄讚歎,父親的回答真是帥! 話說至此,一點也沒有輸給孩子!
所以,只要有成長中的孩子出來挑戰,就要有成年人出來面對挑戰。沒有彼此間的戰爭,青少年永遠不會成熟。
但是,正面衝突的背後,是父母對青少年的理解、寬容和愛。就像這位父親所示範的:自尊、自衛,但是沒有絲毫敵意;寬容、接納,對自己、對生命,體現出一種力量。
回來看徐遙的家庭。徐遙的媽媽在獨自奮戰,她和兒子彼此傷害;徐遙的爸爸遠離戰場,他和兒子互不相干。前者是因為自己的需要,過多糾纏和控制;後者也是出於自己的需要,過於疏離和冷淡。
從徐遙的成長著想,他不僅僅需要父母是擊不破的沙袋,承受攻擊並且始終存在;他更需要父母是明亮的鏡子,得到觀照和反映,可以聽到父母告訴他:他在做什麼、他不被允許做什麼,他為何這樣做,他可以怎樣做,更重要的是讓他明白,即使這樣,他依然被接受、被信任,依然被愛。
只有在「沒有敵意的對抗」和「充滿力量的包容」之下,雙方才能活下來。
四
因此,徐遙的爸爸,需要學習對抗和具有力量,他必須在場,面對兒子;徐遙的媽媽,需要學習包容和不帶惡意,她必須看到兒子有良知、有愛的那一面,並且反映給他。
媽媽告訴我,有一天早晨,徐遙在房間里大喊媽媽,媽媽進去後看到兒子坐在床上大哭,說夢到媽媽的靈魂,他一直在追媽媽的靈魂,但是怎麼也追不到。媽媽擁抱了兒子,那一刻,她感到了兒子對她的愛和內疚。但是,當媽媽在諮詢室對我說起這件事時,徐遙無論如何不肯承認,他說:「你在做夢吧。」
青少年就是這樣。一方面他們無情攻擊成人,另一方面,他們也要承受內心罪惡感的折磨,畢竟,他們是在企圖「弒君」。罪惡感是指向自己的,這就是青少年自殺率較高的原因。父母的責任是,不要無情地引發和利用青少年的罪惡感,不要讓它達到太高的值。試想徐遙媽媽說的那些話,「願意以死換回兒子的良知」、「寧願養育一個殘疾的孩子」,會在徐遙心裡喚起怎樣的感受,導致多大的危險!
所以,父母既要做結實的沙袋,耐受攻擊,並且保護青少年,讓他們看到,彼此之間永遠不會割斷的關係和永遠不會改變的情感。父母還要做一面絕不扭曲的鏡子,青少年在其中,可以照見自己的惡,也能照見自己的善——一方面,正是這種善,使父母永遠信任、永不放棄;另一方面,青少年也不必為自己的惡負責,因為他們還沒有辦法負責。成熟是後來發生的事情,成年人要學會等待時間帶來的改變。
試著按照那位父親的句型造句:「也許你並不是我理想中的兒子。理想中的兒子怎麼會是這個樣子呢?但是,我不允許自己傷害你。你都不敢對自己說出的話,我卻滿不在乎地說出來,這是不對的。」
我期待有一天,徐遙的母親會對兒子說出這樣的話來,只需在心裡就行。
五
回到諮詢室的現實:母親依然焦慮、父親依然遙遠,徐遙呢,大多時候都不肯來。這個家庭的轉變,沒有那麼容易;心理諮詢,絕不是把書上的道理念給他們聽那麼簡單。我該怎麼辦?
我可以做的是——關注、傾聽、進入這個家庭;反映、分析、理解每個成員;接納、等待轉變的出現。在這段艱難的諮詢過程中、在我和他們努力建立的關係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我必須耐受、存活下來,有時做沙袋、有時當鏡子,供他們使用,就像青少年在成長的時候,使用他們的父母一樣。
所以,我選擇不做落跑的諮詢師,溫尼科特把這稱為「絕不退位」,然後,各種可能才會出現。
——THE END——
責任編輯:茉莉
圖片來源:圖片庫_中國第一商業圖片素材網_123RF圖庫正版圖片庫
(本文來源於網路)
註:挑選優質文章,與你共同學習。重在分享,尊重原創。
1.圖片來源於網路。作品版權及觀點歸原作者所有,向原作者致敬。
2.所有轉載均標明原始來源與原作者,如儘力核查未能發現原始出處和原作者,則默認「來自網路」。若有疏漏歡迎原作者及時聯絡署名或刪除。
「公益100」心理服務活動內容:每周抽取3位100元心理公益諮詢服務,諮詢時間為1小時,由專家級別老師進行面對面諮詢、電話諮詢、網路諮詢3選1。參與方式:微信留言報名、簡訊報名 13391966074(回復:公益100+姓名+報名電話)推薦閱讀:
※中國家庭教育到底培養出了什麼孩子,為什麼孩子會任性或極端,究竟是誰的錯?為什麼後期每個人改變不同?
※他們的父母在哭泣
※你有哪些永遠不會告訴父母的秘密?
※那些敢於反叛權威的人,他們的魄力是哪裡來的?
TAG:叛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