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了,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女權和種族歧視?

原文也可以在公眾號查閱:21世紀了,為什麼我們還在討論女權和種族歧視?

-

如果你生活在西方政治正確環境中,你一定知道當下最可怕的兩種指責就是sexist(性別歧視)和racist(種族歧視)。反觀歷史,這似乎是永恆的話題。為什麼21世紀了,資本和科技的教派快一統江湖了,我們還在討論這兩個話題?

寫這篇文章,沒有想要站在 moral high ground 指責別人的意思(最近才發現道「德制高點」居然也是翻譯來的詞),也沒有想要給大家解讀白左的政治偏好。我的主旨是:

1)歧視大多數時候是自然和根深蒂固的,雖然女性參加工作多年、最近也沒有法西斯主張滅一個種族,但平權遠遠沒有實現,不平等滲透在潛意識運行的角落裡。意識到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歧視,重新定義每個語境中平等的意義,我們才能構建正義的社會。

2)我們討論正義時討論的是集體不是個體。不要因為個體遭受了反歧視帶來的迫害而對平權運動感到失望,更不要因為你從未遭受過歧視而覺得它不存在。我想世界上所有的思潮,沒有一個不曾遇到過個體受益 vs 整體受益的對立,維持個體利益和整體利益有相關性,無必然性。

我沒有能力深入研討當下世界歧視的體現,在這裡只想指出一些觀察,如果可以喚醒你重新思考、重視歧視,就心滿意足了。

被閉上嘴的女人

瑪利·彼爾德(Mary Beard)是當代傑出的歷史學家、作家、學者、以及劍橋古典學教授。去年年底,她把關於女性與權利的思考編撰成書籍《Women & Power: A Manifesto》(「女性與權利」),目前還沒有出中文版。我認為彼爾德的思想非常有趣,因為她作為古典史學家,行文和舉例中充滿歷史典故。她在書的開頭,就生動闡述了西方歷史上最早對女性鉗口的範例之一。

在荷馬史詩《奧德賽》中,奧德賽之子忒勒瑪科斯因為父親長達二十年的流浪而備受煎熬。上百位優秀的求婚者在奧德賽的宮殿中「做客」,肆意揮霍忒勒瑪科斯還未繼承的遺產,逼迫美貌的女王珀涅羅珀選擇其中一位成為夫婿。其中一幕,忒勒瑪科斯受到女神雅典娜的鼓舞,在宮殿大堂中當著求婚者們的面,對母親珀涅羅珀說到:母親,談話是男人的職責,你回你的房間吧。

彼爾德指出,這一幕在《奧德賽》中象徵著忒勒瑪科斯成長為人。可見,讓女人閉嘴,是古希臘「成年」的標準之一。讀《奧德賽》,我能記得的類似場景共有三次:二十歲、「神一般的」忒勒瑪科斯兩次請女皇珀涅羅珀閉嘴回房,一次身居高位的對珀涅羅珀不敬。每一次「明智的」珀涅羅珀的反應都是驚訝但順從的。

甚至在今天,女人在公共場合也沒有獲得和男性對等的洪亮聲音。從古至今,公共演講都是西方文明社會允許權利公開發聲的最高場景,從雅典的民主討論,到如今美國的總統競選辯論。女性基本沒有參與這漫長的公共演講歷史,導致我們所構建的對演講中代表力量的象徵,是完全男性化的:深沉有底氣的聲音、直接傾略性的表達。而女性相對於男性更高的音調、更薄的聲腔,我們認為那是弱的體現。我們將男性象徵與力量混為一談,將性別的差異化與力量的高低混為一談。這種混淆力量與男性特徵現象,在我們文化中遍地都是,並限制著女性所能達到的高處。

古希臘、古羅馬的歷史文化思想是西方社會的奠基,衍傳至今。彼爾德所闡述的現象,也發生在去年6月優步董事會事件中。優步董事、TPG 合伙人 David Bonderman 在公司全體會議時對同為優步董事的 Arianna Huffington 的發言作出嘲諷,後來媒體將對話公開如下:

「HUFFINGTON: There』s a lot of data that shows when there』s one woman on the board, it』s much more likely that there will be a second woman on the board. 有很多數據表明,當公司董事會中有一位女性董事時,會有更大的可能性增加第二位女性董事。

BONDERMAN: Actually what it shows is it』s much likely to be more talking. 事實上,它表明的是,你會有很大可能說更多的話。

HUFFINGTON: Oh. Come on, David. 哦。大衛,別這樣。」

最終,優步決定讓 Bonderman 「主動」從董事會請辭。我有一位女性朋友對此表示不解,她認為 Bonderman 這句話沒那麼嚴重,如果是一位女性說出來可能不會受到如此嚴重的譴責。我在此解釋一下為什麼我認為 Bonderman 應該被辭退:

1)Bonderman 作為公司董事會成員,不僅代表自己,還代表了公司最高領導層。在公司全員會議中,作為企業領袖,打斷另一位董事,表達毫無建設性的嘲諷,從企業管理的角度來講是不合適的。Bonderman 的錯誤,在於違反了在企業中他扮演的領袖角色的專業性。

2)Bonderman 的評價完全驗證了彼爾德的觀察。他的意思是「董事會因為添加了 Huffington 所以多說了很多話」,而其中隱含了兩層意思:

- 說話的對立是做事,多說話的對立是少做事。多了女人的董事會說了更多的話,少做了事。言下之意,女人只說話,不做事。

- Bonderman 在傳統權利與力量的看法中,女性=多說話少做事=弱,男性=少說多做=強。少說多做,咋看一下很有道理,但多說話到底哪裡弱了?

暢銷歷史書《人類簡史》中提到,Homo Sapiens 之所以勝過其他人類存活至今,就是因為發明了複雜的語言,足以讓人類討論捕獵技巧、鼓舞人擁有比飽腹更崇高的信念。希臘史詩很多轉折點都是英雄煽動了追隨者,耶穌佛陀沒有一位不是舌燦蓮花的,美國總統競選不是舞刀弄槍而是辯論,專制國家最怕的就是反對分子發聲。我國封了臉書和推特,這不是語言力量最好的證明嗎?

說那句話時,Bonderman 多半不曾意識到他的話語中帶著性別歧視。個人行為是文化的產物,我們大多數人,早就接受文化對於男性特徵和權利混為一體權利的定義,所以才在日常中意識不到我們把女性特徵與弱相關聯,在無意識中歧視女性特徵,從而歧視了女性。正是因此,我們才需要像彼爾德鼓舞的那樣重新定義什麼是力量。也正是因此,我們才需要繼續討論女權。

後殖民時代的二等公民

「種族歧視」(racism)這個詞,多古老,多不符合時代啊,用它來形容我們當下的社會,怎麼看都不恰當。再來,這個詞充滿歷史遺留問題,提起這個詞,我們想到的是法西斯納粹希特勒。20世紀的 」種族歧視「 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陰影。德國從一個理智至上的傳統文明強國,居然墮落成滅絕猶太人的集中營施虐者。20世紀初期,諸多信奉達爾文主義的知識分子(包括赫胥黎)還相信優生學(eugenics),以為優秀的白種人和白種人交配,才能保證人類優秀的基因的延續。好愚蠢啊,那才是種族歧視啊,21世紀我們如是說。

我們早已改正並彌補了這些過錯。我們不再把黑人排除在白人的教室之外,不再使用 「negro」 這個單詞。我們不相信白種天生更優秀。《槍炮、病菌與鋼鐵》從歷史的角度解釋,歐洲白種人得以發展科技並殖民全球,只不過是因為恰好天氣較冷,需要存糧過冬,存糧讓社會有盈餘供養手藝人,幾千年過後,就有了槍和鋼鐵。白種人優越,只不過是恰好天時地利,並不代表他們擁有更好的基因。我們都相信,種族歧視已經是過去式,我們之中不再有racist,如同奈及利亞作家希馬曼達·恩戈齊·阿迪奇在《美國佬》書中描述的那樣,「種族歧視者是電影中民權運動時期薄唇惡毒的白人。」 而今天,種族歧視者要麼是極少數,要麼已經不存在了。

21世紀的種族問題,如同性別歧視一樣潛移默化,紮根在文化中,只有在細微不合理處才能抓住它延展的藤蔓。困在其中的我們甚至很難發現還有任何問題,因為一切都太理所當然了,以至於你我都不再覺得種族還是一個值得聊的話題。問題的根本,就是散文作家亞當·戈普尼克從紐約搬到巴黎後所說的那樣:「這世上有三個你無法逃離的東西:a) 現實,b) 美國文化,c) 你自己。「 (出自散文集《巴黎到月亮》)

移民或出國後,你曾覺得你是二等公民嗎?我七歲開始在國外上小學,然後在國外上中學,在國外上高中,在國外讀大學。雖然我不把國外稱之為家,但到今年之前,我完全沒有想過我是這個社會裡的二等公民,但事實上,我就是。我從身邊舉幾個簡單的例子,描述一下臣服於英語美國文化中我們的生活吧:

1)你考過SAT、GRE嗎?

上美國高校,基本沒法繞過這兩個「標準化「考試。問題是,這到底哪裡標準化了?我高中時看中文書和小說,考 SAT 時和中國學生一樣被英文閱讀折磨的痛不欲生,每天抱著紅寶書也沒考多好。上大學後只看英文書,裸考模擬 GRE 文科考了 160+,一個單詞都不用背就可以去考了。由此可見,標準化考試對於英語為第一語言和教育環境的考生十分偏頗。

你可能會反駁,想去美國上大學,考這些針對美國人的標準化考試是理所當然的。問題是,2010 美國人口普查中顯示種族分布如下:72.4%白人、12.6%黑人、4.8%亞裔、1%左右原住民、3%左右混血、6.2%左右的其他。72.4%之中,還有不少的家裡講希伯來語的猶太人、法國人義大利人俄羅斯人等等,我猜,美國真正在英語環境下、讀英文書長大的人大概也就一半。

比起「標準化考試」,把它稱之為「針對中上層社會英美家族白人的標準化考試」更適合。

2)你因為英語口音自卑過嗎?

讀到《美國佬》中女主角伊菲麥露決定不再維持費力學到、裝出的美國口音時,我放下電子書,有一種想哭的感覺:

「「Wow. Cool. You sound totally American.」 哇,酷,你聽起來完全像個美國人。

「Thank you.」 謝謝。

Only after she hung up did she begin to feel the stain of a burgeoning shame spreading all over her, for thanking him, for crafting his words 「You sound American」 into a garland that she hung around her own neck.

只有當她掛上電話後她才感到羞愧感覆蓋了她的身體,因為她感謝了他,感謝他把「你聽起來像個美國人」雕琢成她掛在脖子上的花環。

Why was it a compliment, an accomplishment, to sound American? 為什麼聽起來像美國人會是誇獎,是一個成就?

……

And so she finished eating her eggs and resolved to stop faking the American accent. 然後她吃完了雞蛋並且決定不再裝美式口音。」

我因為學英語時年齡小,有時候會被評價」你沒有口音呢「。此刻一想才驚訝的發現,我當然有口音,只不過我的口音和北美洲大部分人的口音一樣而已。為什麼要把北美洲的英語口音稱為沒有口音,彷彿北美口音是正統、純血的?為什麼要嘲笑奈及利亞、印度、中國人的英語口音?崇尚著某個正統口音時,我們是不是也一併相信了那種文化的優越?

如果你對以上兩個問題的任何一個答案是」有「,那很可能你也是這個社會的二等公民。當然,你完全不用擔心,從全球角度上來講,做世界的二等公民,簡直是全世界最有共鳴、最Universal的體驗之一。戈普尼克全家從紐約搬到巴黎,走之前有一位老畫家對他說:「嗯。你最終還是決定不錯過移民和放逐這麼必不可少的猶太體驗啊。」

《美國佬》的作者阿迪奇生長與奈及利亞。我認為這本書只是披著愛情小說的皮,實際上主調是「不受種族主義束縛的世界中不合理之處」,抱歉有點繞口,英文寫出來是「the inconsistencies of a racism-exempt world 」。從英語的口音,到時尚雜誌翻了1000頁只看到三位黑人女性,到所有人都覺得黑人是一個群體而不是奈及利亞、肯亞、戛納、非裔美國人等多元化的個體,到沒人理解埃佛羅髮型才是黑人天生的髮型,這些奇怪的「不受種族主義束縛的世界中不合理之處」讓給我後知後覺的意識到,知識分子們討論」後殖民主義「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們真的活在把美國文化當作宗教的時代。或許」文化歧視」是比「種族歧視更恰當的用詞,而文化歧視者,阿迪奇寫到,」不是怪獸。他們是擁有可愛家庭、按時交稅的普通人。「 甚至,他們是我們自己。

《美國佬》是奈及利亞人在美國的故事,而我看的卻十分有共鳴,因為這也是後殖民時代所有二等公民的故事,是所有沒有一生下來就講英語、沒有在新教價值觀中長大的人的故事,是「崇洋媚外」的根源。後殖民時代,是身在中國奈及利亞墨西哥(全世界除了美國的任何一個地方)卻覺得真正的生活肯定發生在別處,that life happens elsewhere。後殖民時代,是紐約的猶太人和溫哥華的中國移民都信奉錢的原因,因為他們沒有除了錢之外的聲音。未被譜寫記錄的社會規定,只有在交易時短暫的放寬,平等在財富的威逼利誘下展現出一點可能性。(朋友,來觀賞一下後殖民時代不會寫中文的作者!這裡我的英文原句:Nothing speaks for the immigrant except for money. The unwritten rules of society are only willing to loosen when transactions are concurred, and equality presented when prosperity promised. )

結語

歧視根深蒂固,埋在我們的歷史中,潛移默化影響著我們每一個人。如果20世紀末期出生的你我,甘願被歷史遺留影響,甘願在父權社會體系中沉默,甘願在西方後殖民主義的影響下做世界的二等公民,那可能就是真是「白活」了。但,我們應該做什麼呢?

阿迪奇在網上有一個知名的 TED 演講,題目是《We Should All be Feminists》我們都該成為女權。在演講的最後,阿迪奇也給出她對女權的定義:

「A feminist is a man or a woman who says, "Yes, theres a problem with gender as it is today, and we must fix it. We must do better." 」

「女權主義者,是一位男人或女人,他/她說,「對,我們的時代對性別有錯誤的觀念,我們必須修復它。我們需要做的更好。」」

我同意阿迪奇說的每一個字,並延展一下:

「一位平等主義者,是一位在任何種族、文化中生長的男人或女人,他們意識到我們的時代對歧視、平等、性別有錯誤的觀念,並說,我們需要做的更好。」

每個時代的人,都從意識到不平等開始,然後通過修正它,創造屬於這個時代的自由和正義。這就是21世紀我們還在討論女權和種族歧視的原因。

-

參考書籍

文章寫的淺薄,推薦各位閱讀彼爾德與阿迪奇的書。

《Women and Power: A Manifesto》瑪利·彼爾德

還未出版中文書籍,但她的相關演講稿被網友翻譯成中文,可以在知乎查閱:《Mary Beard:論女性在公共場域的失聲》zhuanlan.zhihu.com/p/24

《奧德賽》荷馬

中文版本不了解,英文我看的是企鵝經典叢書,譯者是Rieu父子,易讀性極強。

《人類簡史》是不需要多介紹的書。

《美國佬》希馬曼達·恩戈齊·阿迪奇

今年年初,剛由人民文學出版社翻譯、出版了中文版!

《巴黎到月亮》亞當·戈普尼克

江蘇人民出版社在05年翻譯出版過中文版,聽說翻譯很差,但其實是不一定要讀定書。

《槍炮、病菌與鋼鐵》雅德·黛蒙德

是《人類簡史》之前最流行的歷史書~

推薦閱讀:

美國種族的現狀、形成原因和形成過程
原來叫女性廢物,白人白皮豬就是友善內容啊
那些被白人收養的中國孤兒遠比你想像中的孤獨
中國人要有文化自信心
從「#ChineseLivesMatters」 看精緻利己主義如何用衝動使華人蒙羞

TAG:種族歧視 | 女權運動 | 女權主義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