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後感】《梁寧-產品思維三十講》21-30
05-01
最後一部分,30講的學習從2018/3/8--2018/4/18,佩服善於總結和講故事的LN,但是也會發現三十講並非全是「爽點」,就像一副撲克牌,總得有大小王和紅桃A。
回顧一下,產品思維是什麼?
涉及五個維度:
1、同理心。
- 即:用戶怎麼思考,行為如何產生?
- 四個要素:【用戶的情緒】(愉悅、恐懼、不爽、憤怒);【潛意識】;【集體人格】;【自律和自我】(系統一和系統二);
2、機會判斷。
- 底層思維:【點線面體】
- 三個具體方法:【痛點、爽點和癢點】;【用戶畫像】;【場景】;
3、系統能力。
- 通過【效率】、【迭代】和【關鍵任務】輸出【確定性】。
4、用戶體驗。
- 五個具體方法:【用戶體驗層次】(人的圈層和產品的圈層);【用戶體驗地圖】(用戶的核心流程);【用戶激勵】(上癮);【峰終體驗】;【產品服務藍圖】(系統性設計);
5、創新模式。
- 五個創新模式:做選擇(【用戶價值體系】);找機會(【跨界創新】);抓趨勢(【新環境新物種】);搭體系(【三級火箭】);自我進化(【顛覆式創新】)。
言歸正傳,以下為21-30講:
第二十一講 上癮機制:用戶激勵系統
- 翻了翻手機的App,發現除了遊戲,做得最好的用戶激勵系統應該是朋友圈了。談激勵,會涉及三樣東西:清晰的目標、看得見的路徑和可以預期的獎勵。
- 目前App中常見的兩類方式,一類是物質性激勵或稱外在激勵,諸如紅包、鼓勵金、優惠券等,短時高效。但是為避免撤銷物質激勵造成的用戶流失,需考慮用戶習慣培養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另一類是精神性的激勵或稱內在激勵,即LN所推崇的「場」,諸如社交的一些互動、點贊、評論等。
- 第一類是及時激勵,完成任務立刻獲取物質滿足,第二類是非同步激勵,用戶發出一個動作,需要等待其他用戶的反饋,並可能獲得長時間的反饋,用戶有多次打開app的動機。
- 第一類是條件反射式的物質上癮。它是獲取「第一隻羊」,或培養某個用戶習慣的方式。第二類是自我實現式的精神上癮。它是管理「一群羊」的方式,通過制定簡單的規則,建立用戶之間互動的基礎,建立行為反饋的閉環。
- 我們在刷朋友圈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看到】別人的狀態和點贊數-->【動機】建立發布狀態的預期-->【行為】發布動態-->【反饋】獲得贊和評論-->【滿足】精神滿足和自我實現-->【看到】下一次loop,諸如這樣的一個激勵閉環。於是當我們漸漸無法獲得足夠多的關注之後,受挫並減少發布的次數。
第二十二講 名字是你的文化資產
#名字、口碑與網紅#
- 名字是用戶對產品的第一印象,好的名字借勢於用戶腦中已形成的意象。
- 口碑基於產品某一易於傳播的特性,它觸發了用戶的分享按鈕,用戶樂於分享給他人,最終形成口碑,口碑一定是觸發了用戶情緒的「爽點」。
- 過去「有口皆碑」,我們藉助語言來傳播產品,所以類似恆源祥和腦白金的電視廣告,朗朗上口,易於傳播。現在的口碑似乎會複雜一些,因為我們可以方便地生產和消費圖片和視頻,所以產品需要有一定的分享點和社交傳播性;有用或有趣、有價值或惡俗、高深或淺薄,用戶通過分享給自我貼標籤。
- 所以今天的品牌顯得尤其重要也尤其廣泛,越來越多的網紅出現成為品牌,與某類消費者建立了渠道,利用互聯網的優勢建立了傳統消費者和生產者之間不存在的緊密互動和聯繫,成功的網紅一定是有口碑的網紅,但不一定有個好名字。
第二十三講 用「用戶價值公式」衡量創新
#被忽視的替換成本#
- 忍不住拿打車來說事:
- 為什麼美團打車能夠快速切入,讓大家認為滴滴並沒有建立足夠的壁壘呢?
- 美團打車目前對位的是滴滴的快車,本質上是更高效的計程車,可以認為快車的服務是一個標品,是較為標準化的體驗,在滴滴做足了前期用戶教育的前提下,用戶在標品之間的替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即使現在美團沒有創造新的體驗價值,也能夠通過優惠券激勵用戶使用,並且未來銜接其他消費場景可能創造新的體驗價值。
- 但是當它拓展至其他產品線時,比如專車,滴滴先發優勢建立的用戶信任可能就形成了極高的替換成本。
第二十四講 用「交叉視角」跨界創新
- 創新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LN給出的觀點是「其實很多情況下借鑒別的領域的東西就足以實現創新」,很多時候我們在標「新」立「異」,卻忽視和低估了他人的經驗。
- 但是正如萊斯特盧瑟所說「有些人讀了《戰爭與和平》,只認為這是一個單純的冒險故事,而有的人讀了口香糖上的原料列單,就能解鎖宇宙的秘密」,人在一個事物上看到的是反彈出的自己,LN說你看不到,是因為你不夠痛苦,如果痛苦到無時無刻不在琢磨它,就一定能找到解決它的辦法,相信發明嬰兒恆溫箱的人也絕非一次就從小雞身上找到靈感,他一定痛苦到無時無刻不做類似的跨領域思考。
- 最後,《莊子》中伯昏無人說:「起心,動念,就像混沌分而萬物成。」
第二十五講 怎樣從新要素到新物種
- 新物種這個詞容易讓人想到達爾文的進化論,「存活下來的物種,既不是最強的和最聰明的,而是最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恆變,能夠吸收環境中的新要素進化成為新物種的才能笑到最後。
- 就LN講的實體商業四要素而言,亞朵做了如下創新:
- 產品方面。差異化的戰略定位,較空白的中檔酒店,初期算是一片藍海;商業模式亞朵+房東,較輕資產,便於擴張;
- 空間方面。核心是體驗,峰終體驗的營造,以及文化氛圍的渲染,好的體驗積累死忠粉;
- 流量方面。地段和IP帶來的流量;
- 轉化率。好產品+好體驗+流量=一批粉絲,粉絲的社交傳播和部分新媒體運營措施,轉化率應該也不是問題;
- 對覓姐剛才講的「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加持價值感」深有體會,正如亞朵成功切入了目標社群的文化之中,品牌的本質和產品一樣,還是人。
第二十六講 三級火箭:深度講解互聯網降維打擊
- 為什麼互聯網可以和三級火箭完美契合?
- 可能是得益於互聯網的特性,即快速獲取和聚攏用戶的能力。
- 傳統的商業受地理的限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來建立與消費者的聯繫,一級或者二級火箭已經非常了不起了,否則資金鏈會斷裂;而互聯網低成本建立了和過億網民的聯繫,並實現實時溝通交流,才能推動三級火箭。
- 三級火箭是「甄別」和「匹配」兩個動作:一級火箭聚攏用戶;二級火箭「甄別」特定消費人群,創建用戶畫像;三級火箭「匹配」供給和需求。
開個腦洞:積累了大量用戶數據的BAT,已經處於較高勢能之上,所以未來是否採取二級火箭就可以呢?
題外話:火箭從發射到三級助推的拋落不過幾分鐘。能為此堅守日日夜夜的人內心真的有顆衛星。。。。
第二十七講 顛覆式創新:成敗價值網
- 顛覆式創新可以用一句話來解讀,「與其更好,不如不同」。
- 傳統的創新在「人」,而顛覆式創新在「勢」。
- 那如何判斷一個新價值網呢?要做預測,預測的意義不在於正確與否,而是你據此做出優化調整。今天看到一篇講預測趨勢的文章蠻有意思,預判趨勢的方式有: 找高人聊天;關注行業體量最大和成長最快的物種,體量大代表基本面,成長快代表趨勢;看vc資金流向。但是不難發現,這樣方式是對所在價值網的趨勢預測,而顛覆式創新一定是少有人看到的未來,所以才彌足珍貴。
第二十八講 看產品的圍觀、中觀與宏觀視角
- 中觀能力,60分,士兵,規範動作,決定了能不能做好一顆螺絲釘。微觀能力,80分,工匠精神,決定了能不能打動用戶。宏觀能力,101分,大將風範,決定了能不能打勝一場戰。
- 中觀能力能做事,圍觀能力做透事,宏觀能力不做事。
- 但是不認為這三種能力有高下之分,或者說三種能力都很強的人真的存在嗎?中觀能力強的人擅長執行,微觀能力強的人擅長觀察,宏觀能力強的人擅長思考,LN說達芬奇畫一百個雞蛋是在積累微觀能力,但是對畫畫不感興趣的人不會發瘋去畫一百個雞蛋吧,就好像1w小時理論,它的「因」是你熱愛一件事,熱愛到自然而然地投入了1w小時,「果」是你成為該領域卓越的人;但是,一個不熱愛的人是幾乎不可能堅持投入1w小時的。各有所長才是正常人該有的樣子。。。
第二十九講 人生邏輯大於商業邏輯
- 有句雞湯說「所有的道理都懂卻還是過不好這一生」,湯餿理不餿。
- 商業邏輯、宏觀能力、套路都是「道理」,道理是別人總結的經驗教訓,可是道理怎麼用,用來做什麼,體現個人差異。
- 確定性的確是大王,因為最終會發現想得再多不落到實處也就一無所成,產品的確定性是信任,關係的確定性是依賴,人的確定性是存在感。感覺人是很神奇的生物,可以為了個人或集體的虛構而排除萬難,持續努力數年,直到虛構成為現實,你能實現多大的轉換,應該就是你的確定性吧。
- 最後來句雞湯首位呼應一下:風口不是爭奪來的,只是你準備起飛時恰巧起風了~
第三十講 產品連接客觀世界、過去與將來
這一講是總結,就隨便聊聊:互聯網時代結束了?應該是說移動互聯網的人口紅利結束了吧?目前的階段基本完成了網民的轉化和教育,讓我們的爸媽也學會使用移動互聯網,可是基於互聯網的科技公司仍是少數,未來還有無數的服務升級會發生。
推薦閱讀:
※對於「小程序」的幾點看法
※如何看待視頻貼片廣告模式?
※後廠村,沒有姑娘
※對標 Domo、Looker,DataHunter 能否成就下一個數據可視化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