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籌款平台——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

近些年,互聯網技術的成熟為中國公益催生了各種線上籌款的新方式,重塑著整個中國公益行業的面貌,

大浪淘沙過後,不外乎以下三個——以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為代表的公益眾籌平台,時至今日仍然能吸引大批公眾參與、不斷被公眾提起的籌款模式和事件,。

「互聯網+公益」發展趨勢下,數個互聯網籌款平台和籌款模式的相繼出現,為公益組織的發展帶來新的希望和動力,也同時帶來了危機和挑戰。在此過程中,我們如何正視互聯網籌款平台和模式的利與弊?如何看待技術、市場等新要素加入所帶來的行業變遷?如何看待互聯網籌款與公益組織發展之間的糾結與博弈,找出破解互聯網籌款背景下的公益組織發展癥結?

相比以往,在大幅度地滿足了籌款發起機構的訴求之外,這三類籌款模式也在不同層面衝擊著我國公益機構的運營模式——以籌款為中心,這也為公益機構的發展前景帶來了不少隱憂。

有數據顯示,微信朋友圈75.4%的人轉發的內容來自朋友之間的分享,61.6%來自關注的公眾號,43.8%來自親人之間。「微信平台在這裡起到有效的同時,也是把雙刃劍,使得參與目標有可能異化。」她說。

而在突發熱點籌款事件中,單槍匹馬的公益組織有可能利用互聯網製造「爆款」,鏈接更巨大的公眾資源。但我們同時也看到,例如「同一天生日」和「小朋友畫廊」這兩個耳熟能詳的案例,都是對公眾偏好的迎合,主要呈現在社會救助項目,沒有倡導性的突破。此外,這類籌款事件由於瞬間被傳播開來,同時也背負了很大的問責風險。

「因此,在互聯網環境下是危與機並存的,我們既能做出非常好的籌款活動,同時也要面臨如何把這種被動的問責轉移為主動的透明化,將捐款人轉化成志願者和支持人。

對於最後一類的公益眾籌平台,,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項目達到籌款目標,便意味發起方的成功,否則就是失敗。「全年的項目平均成功率大概在45%,其實是以市場拿來檢驗作為標準。然而,我們現在的公眾認知還沒有和公益領域的發展有契合的地方,那麼這個市場標準是高了還是低了呢?」

面對互聯網籌款引申出的問題,我們不禁要問,我們如何能夠使互聯網籌款的資源更公正地被分配,使一些「隱性」的公益議題也獲得所需的資源,從而推動整個公益行業的健康發展?

回過頭來,我們是不是也應該思考,當我們推動公益發展的時候,是否也應注重公益機構突破籌款的思維局限,達到籌「人」的層面?

對於互聯網籌款與社會組織發展之間的博弈問題,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陶傳進表示,這並不是孰對孰錯的是非問題。

「社會組織、受益人、捐贈人和網路籌款平台這四方有一個利益權衡點,發生衝突後,矛盾化解了皆大歡喜,但化解不了也不能認為籌款平台是個壞事情。」陶傳進說,「如果把籌款規則制定得極其嚴格、密不透風,讓互聯網籌款平台沒有犯錯誤的餘地,這時候對社會是好還是壞呢?是壞。

第一,保證籌款是公益性的,但具體是哪一種公益,沒必要規定;

第二,從規則到執行必須是明確的;

第三,捐贈人是有自由選擇權的,但前提條件是不能被欺騙。

陶傳進還表示,對待任一家籌款平台,都不能像要求政府一樣嚴格。「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好的時代,政府從權力管控轉變成法律底線兜底。社會也不再從道德上進行綁架,而是變成自由選擇。當然,這種自由選擇也會讓我們有很多不舒服的地方。因此,我們大家共同努力,讓橙心籌、水滴籌、輕鬆籌重在解決社會問題,讓做公益變得越來越便捷、高效和精準。


推薦閱讀:

TAG:輕鬆籌 | 互聯網 | 公益籌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