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能以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改變思維?

有哪些東西能影響你的觀念,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它對你觀念的影響比你所支持的政黨對你的影響更大?答案就是,比喻。

當我們想到比喻時,我們可能會想到在學校中學到的那種比喻:作為一種詩歌技巧或一種修辭手法。但比喻不僅僅局限於詩歌的世界——它們無處不在。我們把時間比作金錢(「花時間」),把爭論比作戰爭(「你攻擊了我的論點」,「我捍衛了我的論點」),把愛比作旅程(「他們的關係走到了盡頭」),把情緒狀態比作方向(「他感到情緒低落」,「興奮得像是上了天」)。有人曾經測算過,我們每說出25個詞語,就會用到一個比喻。然而,因為比喻根植於我們的語言之中,人們常常忽視了它的存在。

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一個簡單的比喻就能對我們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它們也能成為別人試圖影響我們觀點的一種工具。

在斯坦福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中,被試閱讀了一段簡短的文章,講述了發生在假想中的一座名叫艾迪生的城市的罪行。其中一半被試看到的文章說,罪行就像「病毒肆虐」了這座城市。另一半被試看到的文章則稍有不同,說罪行就像「野獸征服」了這座城市。除此之外,其他內容都是一樣的。

就這麼幾個字眼的不同,被試對於應該怎樣應對罪行的看法卻大相徑庭。當被問及解決方案時,那些讀到「野獸」比喻的被試認為,應該用更具懲罰性的措施來解決問題,比如,判處更長時間的監禁。那些讀到「病毒」比喻的被試認為,應該通過改革來解決罪行發生的根本原因。在如何解決罪行問題上,不同的比喻對被試觀點所產生的影響比被試所支持的共和黨或民主黨對其觀點所產生的影響更大。

不僅僅是詩歌技巧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認知語言學家喬治·萊考夫(George Lakoff)提出,從根本上講,我們對於概念的思考方式是比喻式的。換句話說,我們不僅僅會打比喻,我們還是通過比喻本身來進行思考的。我們依賴於我們所熟悉的簡單事物(比如金錢)來理解更複雜和抽象的事物(比如時間)。

由於比喻在我們的思維過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我們所選擇使用的比喻就會極大地影響人們的認知,從而能對現實世界產生後果。比如,2015年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使用戰爭或戰役比喻來形容癌症(「抗擊」癌症),會讓被試更少採取癌症預防性措施,比如,限制酒精攝入量和戒煙。但另一方面,戰爭比喻卻能幫助人們嚴肅看待氣候變化。珀切斯學院所做的一項研究發現,把阻止氣候變化的努力形容為是「戰爭」,而不是「競賽」,會讓人們在減少碳排放問題上更有緊迫感。

比喻還能增強文化上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比如,康奈爾大學的克里斯滕·埃爾默(Kristen Elmore)發現,將思想形容為「燈泡」,而不是「種子」,會讓被試認為,像阿蘭·圖靈這樣的著名發明家的思想更加偉大。然而,當這些比喻被用於女性發明家時,會出現相反的情況。這時,如果用的是「種子」比喻,她們的思想則會被人們認為更偉大。也許這是因為我們經常聽到著名的男性科學家被他們天才般的閃念所擊中的故事,比如,本·富蘭克林在雷電交加的雨天放風箏時得到了關於電的靈感,或者艾薩克·牛頓在看到蘋果從樹上落下時得到了關於地心引力的靈感。而另一方面,我們會認為女性獲得成就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就像種子播撒在花園,需要時間才能開花結果。這種刻板印象深植於我們的語言之中。

我們不會有意識地注意到比喻對於我們思維的影響程度。在罪行比喻實驗中,當研究人員問被試,是什麼影響了人們對罪行的看法,幾乎沒有人提到比喻的影響。相反,被試提及的內容是所有人都能看到的,比如,關於罪行的統計數據。儘管比喻可以讓複雜概念更容易被理解,但它不可避免地會簡化、重塑和扭曲我們對這些概念的認知,從而在無意識中改變我們的想法。

超越了語言的比喻

比喻不僅存在於語言之中,它們還存在於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果這聽起來有些不可思議,那就讓我們看看耶魯大學社會心理學家約翰·巴格(John Bargh)的研究成果吧。被試要麼被給到一杯冰咖啡,要麼被給到一杯熱咖啡。然後,他們被要求閱讀一段關於一個人的描述文字。手握熱咖啡的被試更傾向於認為文字所描述的那個人是一個暖男。

為什麼一杯咖啡就會產生這種影響?

認知科學家認為,我們用於理解現實世界的很多比喻都是基於我們的身體在物理世界中的體驗。心智體驗建立在身體體驗之上,因此,我們會使用物理比喻來理解抽象概念。這就造成了某些觀念,比如,社交層面的溫暖和身體層面的溫暖在我們的心智中被交織在了一起,以至於身體上的溫暖感會激發我們產生出社交上的溫暖感。

物理環境會影響我們思維方式的傾向,對於我們如何形成重要的觀點,包括道德判斷,會造成重大的後果。儘管我們習慣於認為,基於嚴謹的推理,我們的道德認知是理性的,然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很多道德認知基於的是直覺情緒,比如,噁心感。就像身體溫暖和社交溫暖一樣,身體噁心感和道德噁心感也交織在我們的心智之中,會導致令人驚訝的後果。比如,劍橋大學心理學家西蒙尼·舒納爾(Simone Schnall)發現,通過讓人們聞到惡臭,激發起身體上的噁心感,會導致人們做出更扭曲的道德判斷。舒納爾還發現,通過讓人們洗手,激發起身體上的清潔感,會導致人們的道德判斷更仁善。

比喻,甚至是出現在紙張上的比喻,也能在我們的心智中激發起身體反應。一項神經科學研究表明,讀到「他度過了艱難(rough,也有條紋粗糙的意思)的一天」,而不是讀到「他度過了糟糕的一天」,會讓被試的大腦產生出對條紋的聯想。如果比喻與身體和器官有關,則會導致我們在腦海中模擬這些身體感受,這也正是它們能對人類思維產生如此巨大影響的原因所在。

無處不在的詩歌

比喻潛伏在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思想、我們對他人和環境的評估,甚至在你手握的咖啡之中。也許,這就是為什麼我們會被詩歌和藝術所打動的原因所在吧。我們的大腦是用比喻進行思考的,當藝術給予我們新的比喻時,它也能給予我們新的思考方式。

在藝術領域之外,我們可以注意到比喻無處不在,並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我們還能警覺到,他人是否試圖使用比喻來扭曲現實,或者形塑我們的看法。

語言很重要。如果我們留意我們的語言,我們就能讓它產生積極的影響。就像詩歌,我們能用優雅而準確的方式使用我們的語言來創造比喻,讓這些比喻具有說服力,並且能夠給予人們以新的方式來思考事物。

翻譯:王培編輯:EON原文:https://qz.com/1241030/metaphors-can-change-our-opinions-in-ways-we-dont-even-realize/

推薦閱讀:

【造語】鯨夷語:音系
嚴復《英文漢詁》譯語及用詞輯錄(上)
共時語言學和歷時語言學的區別是什麼?
【體育與語言3】外語人名音譯轉寫的規範化討論——輔音篇

TAG:比喻 | 語言學 | 認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