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香港金像獎新增了一個獎項,拿獎的竟然是她!

第3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於4月15日在尖沙咀文化中心舉行,各項獎項均有歸屬,波瀾不驚,亮點有限。最感動的恐怕要數「專業精神獎」的頒發了,這個獎頒發給了一位默默無聞的茶水崗位工作人員楊容蓮。

楊容蓮走上獎台時,全場起立鼓掌,人稱茶水蓮姐的楊容蓮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加入香港電影工業工作,入行資歷達三十多年。蓮姐主管茶水部工作,曾參與超過百部香港電影,是香港電影幕後的重要一員之一。雖然今年的香港金像獎增加了這樣一個充滿情懷又親民的環節,但依然無法掩蓋港片的落寞與金像獎的尷尬,今兒趁此機會,毛哥跟大家一起追憶一下香港金像獎往昔的故事。

想當年

曾幾何時,香港電影就是大陸青少年的「啟蒙老師」,《古惑仔》、《大話西遊》、《賭神》、《黃飛鴻》、《笑傲江湖》《倩女幽魂》、《英雄本色》、《喋血街頭》、《鹿鼎記》、《唐伯虎點秋香》,這些耳熟能詳的名字隨便拎一個出來,毛哥都能如數家珍地說上半天。

相信一大批80後,90後都有著濃濃的港片情懷。記得當時校園內外,生活的各個角落都飄蕩著港片的動作,台詞和情節,它是同學們共同的梗,一個梗經常扯著一串梗,毫不誇張的說,港片完全就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

事實上,當時港片的輝煌遠遠不限於此。伴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當時整個亞洲的電影工業都彙集在香港,香港電影在上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盛事,年產量最高峰一度達到一年300部。早在1982年,香港本土電影的票房就達到4億港元,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那時候的香港電影圈流行著「七日鮮」的說法,就是指一個電影從籌備到上映最快七天就可以完成。快速的反應和大規模的商業化複製,創造了當時香港電影的輝煌。但是,它也為之後的衰落埋下伏筆。

香港電影金像獎創立於1982年。彼時,正值香港電影新浪潮蓬勃發展之時,金像獎的設立大大鼓舞了電影人的創作。許鞍華,徐克,章國明等導演拍攝出了一批完全不同於傳統香港電影的,充滿個人色彩的作者電影,重塑了整個香港影壇的藝術內涵和主題深度。

金像獎設立之初,就是希望效仿奧斯卡,創建一個更為多層次的華語電影獎項,從而推動華語電影特別是香港電影的發展。從最初的《父子情》、《英雄本色》,《投奔怒海》等影片,金像獎可謂見證了香港電影的無數高光時刻,留下了一幕幕的經典場景。

1987年的周潤發,穿了件相當隨意的外套就上台拿了影帝的獎盃。

發哥特別無奈地說:我提名了三次,我穿了三次禮服來,等了三年。我穿得最隨便時才得到這個獎……

第15屆金像獎,劉嘉玲、王菲、吳君如同時主持,三個女人一台戲。

第21屆金像獎,周星馳憑藉《少林足球》同時摘得當年的影帝和最佳導演。

今天,再談起香港金像獎的時候,這一幕幕難忘的瞬間,早已成為香港電影歷史中的經典。

看今朝

1998年金融危機後,香港電影就和香港的經濟一樣,逐漸沒落,直到如今,香港電影一年的年產量也只有30部左右,是原來的十分之一。

進入新世紀以來,大陸通俗文化多元化市場開始蓬勃發展,王晶、陳可辛、徐克等等一大批香港優秀導演又選擇北上內地,造成本土電影業人才嚴重斷檔,老一代人已經老去,新人又頂不上去,導致香港電影界青黃不接,日漸慘淡。

隨著香港電影業的衰落,資金短缺逐漸成為金像獎的瓶頸,這也不難解釋如今金像獎為何日益商業化。其實,在金像獎最具有號召力的時候,總體上是偏向藝術的,當年曾把《審死官》、《新龍門客棧》、《大話西遊》、《笑傲江湖之東方不敗》等商業片佳作拒之門外。而現在卻頻頻向商業票房大作搖動橄欖枝。《黃飛鴻之英雄有夢》這種品質實際已相當低劣的電影在當年的金像獎中居然能有十項提名,讓人有些哭笑不得。在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這是《甜蜜蜜》等片才能享有的待遇。

金像獎原來是華語電影的標誌,但在內地電影的狂飆突進和台灣電影的緩慢復甦中,金像獎卻漸漸窄化,開始走向所謂的地域化路線,「香港血統」在金像獎中扮演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參選影片不僅要求導演是香港人,就連拍攝的電影公司也必須在香港註冊,這是當年香港電影黃金時期時的驕傲,然而如今卻成為了固步自封的絆腳石。

從前,台灣電影在低谷時,金馬獎的參選影片也大多為台灣影片,但在時任台灣文化部長龍應台的號召和努力下,金馬獎選擇影片的範圍慢慢擴大為整個華語地區,越來越開放,越來越公正,逐步升至如今華語電影界最顯赫的地位。在第50屆金馬獎時,金馬獎「最佳影片」《爸媽不在家》竟然是一部新加坡電影。

香港金像獎走過了三十年,其中濃縮的也是一幅香港電影的起伏大畫卷,從盛極一時欣欣向榮之景,到難以阻擋的衰落與頹勢,金像獎見證了香港電影的沉浮歲月。它定格的港片印象,是鍍了金的黃金年代,它定義的港片味道,是那個盛世的味道。那個特定的時代已不可複製,我們不得不正視港片的沒落。

事物有起有落,我們無法強迫香港電影保持住八九十年代的黃金姿態,讓人難忘的港片印象幾乎都是銘刻在膠片的塗層之中。也許未來,它會變成很小眾的一股風潮、一支流派,亦或者匯入到更宏大的華語電影大潮中,我們不得而知,但無論披著什麼樣的外衣,內在始終葆有濃厚的香港電影基因,而這才是香港電影生生不息的根源所在。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博格漫電影趴(ID:bogemandyp)

推薦閱讀:

一念無明|香港電影人的堅守
黃秋生,邱禮濤再次合作,可不止讓人失眠這麼簡單|《失眠》
他是陳冠希,這部電影就叫狗咬狗
失戀後必看電影--失望、療愈、重新出發
熊傲君:分析香港男演員演技排名

TAG:香港電影金像獎 | 香港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