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進口保理可以拯救你的保理公司?
近來追問這個題目的讀者實在太多,所以最近這幾篇文章幾乎都是在討論「保理商如何轉型?」這類的議題.企業要轉型的目的無非是為了追求更有競爭力、盈餘要更高、而且風險也要降低.有讀者說他們保理公司本來是做鋼貿、房地產這類企業的「應收帳款融資」業務,現在想「轉型」針對醫院以及超商的應收帳款做融資... 博主跟他說:「基本上是換湯不換藥,這不是轉型,只是換跑道!」
甚麼叫轉型?博主舉個例子:富士康的總公司鴻海30年前是做電腦塑膠機殼的,現在呢?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甚麼都做,併購了上游、有時也併購下游、更有時併購競爭對手... 30年前塑膠機殼市場已經呈現飽和的情況,廠商紛紛尋求轉型,比較安全的「轉型」就是做鍍鋅機殼,把原來塑膠用射出成形的生產方式改為沖壓成形(就是換跑道而已).
當年很多做機殼的廠商如英誌、迎廣、振發都「轉型」做鍍鋅鋼板,因為只要有沖壓機跟模具就能生產,轉型門檻不高!
但郭老闆卻另闢蹊徑,轉型去做當時無人涉足的「模具」生產.由於做鍍鋅機殼的廠商要生產機殼一定會用到模具,於是郭老闆把原來是相互競爭的公司變成自己的客戶.生產模具是個技術活兒,機殼廠要想以高效率生產品質好的機殼,模具的開發特別重要,郭老闆全心投入模具開發的市場,努力生產高品質的模具,同時積累相關技術拉開與其他競爭者的差距,不但跳出了「紅海」市場不再跟機殼廠商廝殺價格戰,反之,成為大家都需要的強手貨,當然利潤也比以前高很多!
如果郭老闆是把轉型定位在把塑膠機殼轉為鍍鋅機殼,可能就沒有今天的鴻海帝國,蘋果手機可能就是由韓國人生產,也會影響了大陸數百萬人口的就業!當時轉做鍍鋅機殼的那些「換跑道」的廠商,如今全部加起來還沒有鴻海的零頭大.
進口保理(買方保理)就是把「競爭對手」變成你的客戶!
大多數的保理商都喜歡借錢給客戶,但是應收帳款看不到也摸不著,買方是否能如實付貨款成了想放貸的保理商最大的抓手.
如果有人願意出面擔保買方如果破產倒閉死亡無能力付款的風險,讓你能掌握買方的「付款能力」,你原來不敢借錢給賣方的,現在可能比較願意評估了;有人每月幫你去跟買方收款對帳,定期提供對帳報告,萬一買方下個月要付的貨款沒有你預期的那一筆,那你也可以早一個月去跟賣方了解狀況,避免事發突然而因應不及,讓你更能掌握買方的「付款意願」.這個幫助你讓你融資更安全的夥伴,就是「買方保理商」!
就像當年郭董轉型做模具,追求的就是這個技術活!愈早累積技術就是愈早累積將來的競爭力!買方保理業務也是門技術活,愈早做愈能在市場、同業、買方數據分析等領域積累技術與經驗.
好了,講完做進口(買方)保理的好處之後,接著我們講「怎麼做」?
以前你的客戶是賣方,現在你的客戶則是「以前的你」!
以前的你做保理業務的目的是為了借錢給賣方,跟客戶簽的合同就是有借有還的融資合同,內容大致是:「買方付款一定要付到我的帳上,萬一買方不付款,那你賣方就得出面把借的錢還我」.除了面臨到買方是不是一定會把錢付到我帳上?會不會是假交易真融資?買方有沒有能力付錢?等等這類問題外,最燒腦的就是「張羅資金」這個問題!當一切都沒問題之後,淨利潤年化大約是2%~4%,可是交稅又不能差額徵稅,得用全部利息收入計算,無形中又墊高了資金成本!而且按照規定,最大只能做到約當股本的十倍大的生意.
現在你做「買方保理」,服務於「以前的你」,不用再煩惱上述這些問題,專心服務好「以前的你」,讓「以前的你」不用再擔心買方破產倒閉死亡不能付貨款,也可以提早得知買方的付款動向與意願.這個業務利潤年化也差不多是2%,而且因為是中收,所以只要按照手續費淨收入繳稅即可.
更好的是:按現行的法規,買方(進口)保理的承作量是沒有十倍上限的!
「叢老師,既然這個業務這麼好,為什麼很少看到我國的保理商做的呢?」
這個問題絕對是本篇文章最有趣的部分!首先是中國人做生意喜歡把「同業」當成競爭者的代名詞、認為跟同業只能玩「零和遊戲」!另外由於大家以為「保理融資」利潤豐厚,所以前幾年一窩蜂的保理公司作業務是往融資的方向走.「買方保理」由於不涉及融資,所以很多人壓根就沒有想過這個方向,加上需要比較高的服務意識與專業技術,中國也欠缺相關的技術人才,所以一直以來甚少保理商承作買方保理業務.
與其去跟大家一齊搶破頭去搶融資的市場,搞得同業相見跟讎人一樣,還不如把同業變客戶,幫同業把重要還款來源的買方給看牢了,讓同業能安心的放貸.做生意講究「雙贏」,做保理呢?當然講究「雙保理」囉!
值此金融政策多變之秋,保理公司不如趁機轉型,或能另創天地.
推薦閱讀:
※溫故知新~反向保理的核心意義!
※商業保理公司業務形態演變
※福費廷和保理有什麼本質的區別嗎?
※國際保理是怎樣一種前景?
※進口保理業務可以拯救保理公司!
TAG:保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