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陪嫁筷子,有何說法?

古人說:「王以民為天,民以食為天。」

而食離不開餐具——筷子。

▲拿著筷子的女僕(甘肅嘉峪關魏晉墓磚畫局部)

我們的祖先何時開始使用筷子,已無可考。

目前,我國出土最早的實物箸,是河南省安陽市殷墟侯家莊出土的銅箸和湖南省香爐石遺址的骨箸。

▲龍虯庄遺址出土的「骨箸」

文獻中曾記載商紂王製作使用精美象牙箸。

戰國《韓非子·喻老》(大屏幕出文獻):「昔者,紂為象箸而箕子怖。」

這也就是說我國在三千一百多年前已出現精製的象牙箸。

到了漢朝,箸成為了主流餐具,但當時的箸只是用來夾菜的,飯呢還是用手抓著吃。

《禮記》有所謂「飯黍毋從箸」,先秦時人們吃飯就用手抓食,箸只用於夾菜。

▲東漢銅箸

而且,讓人驚訝的是,如今可以同時夾菜的行為在漢朝是不允許的,因為這個動作跟當時收納骨灰的工作相似,所以是很不吉利的。

到唐朝的時候,箸還出現了一種新功能,那就是占卜。

用箸占卜在當時非常流行,很多人遇到了不能解決的難題,都要用筷子來算一算,在街上也可見桌上擺有筷子的占卜攤。

據傳,南唐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便流行箸卜。

宋初徐鉉《稽神錄》中證實了這一說法:「會正月望夜,時俗取飯箕衣之,衣服插箸為觜,使畫盤粉以卜。」

而宋朝,箸又成為了嫁妝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為陪嫁箸意味著小夫妻「筷子快子,快快生子」和成雙成對、永不分離的意思。

值得注意的是,宋朝人吃飯一邊是扁勺一邊是筷子,左右開工,直到後來南宋朱熹說了,作為一位得體的人物,應該只用一隻手吃飯。

明朝之後,箸開始改叫「快兒」,到這終於是跟筷子這個名字搭上邊了。

「箸」變成今天的「筷」,有個說法是與江南沿海的船民有關。

因為「箸」與「住」同音,對船民而言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反其意稱「箸」為「快兒」。

▲明代鑲銀刻詩竹筷

又因為大多數「快兒」是用竹子所做,於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頭,成為「筷子」。

而且在明朝之前,筷子形狀多種多樣,到了明朝方頭圓身的筷子成為了主流。

▲明代象牙筷

首先,筷子一頭圓一頭方,圓的象徵天、方的象徵地,對應天圓地方。

另一方面夾菜時也不易打滑,方頭筷子放在桌上更加穩定,同時也方便了能工巧匠在筷子上刻字雕花。

▲明代四楞銀鏈象牙箸

當時,筷子怎麼放也是很有講究的。

明初,一位名叫唐肅的大才子,萬分榮幸地被明太祖朱元璋叫來「侍膳」,但因「拱箸」,即擺放橫筷而遭朱元璋嚴厲懲處,罰到朱元璋老家濠州守城去,即所謂「罪坐不敬,謫戍濠州」一說。

▲清代金三鑲玉箸

在清朝時,宮廷里很多重要人物都要銀筷子來試毒。

過去下毒一般都下砒霜,古代的砒霜沒今天的純,其中有很多硫化物,所以銀器一下子就會變黑。

▲清代銀箸

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銀筷子更為古人青睞。

不過,在清朝晚期,給皇帝供食時所用的驗毒工具不再是銀筷子,而改用「銀板」,或直接用銀盤盛裝。

而且到了清乾隆年間,一種清音曲藝開始流行起來,伴奏樂器就是餐桌上的筷子和竹板。

▲魏晉樂師且奏且飲圖中有兩雙筷子(嘉峪關魏晉墓磚畫)

可見,筷子不過是小小餐具,但在歷史上卻魅力十足,成為文明進步的標誌。

筷子跟西方人的餐具比起來,不像餐具刀、叉那樣用於切、扎、截,但西餐的刀叉是13世紀以後發明的,在那之前,都是直接用手吃飯。

▲南宋銀箸

而筷子這種三千年以前的古老發明,直到今天,卻依然是中國人用餐的利器。

這兩根小玩意,一旦能熟練操縱,使用起來靈巧無比,難怪西方有學者讚揚筷子是古老東方文明代表。

▲商代青銅箸頭(河南安陽西北崗遺址傳祭禮坑出土)

當然,中西方的差異不僅局限於筷子與刀叉,僅在飲食文化中,就有「中國人喜歡吃熟食,而西方人吃生食」 等差異。

喜歡的朋友可以關注小編微信公眾號(bogukl)廣大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的家園。定期為您提供全球最新資訊、市場行情。

推薦閱讀:

中國文化名篇導讀(四)(1):讀韋政通先生《中國文化概論.藝術》(中國藝術精神) SHAROONG 工作室
夢中出現的那個人是你嗎?(——致我們的親人、愛人)
一位風水師傅喝醉後說出的秘密.. 最好背下來!
安順600年前大明遺風----"地戲"
家庭篇(三)選擇:重塑代際關係的可能之路

TAG:中國文化 | 文化 | 傳統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