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憎恨「勵志講座」

我為什麼憎惡勵志講座

大多數年齡段的人,恐怕或多或少都經歷過「勵志講座」、「正能量演講」這樣的套路。這類演講的主角,國際知名的有約翰-庫提斯(雙腿殘疾,靠滑板行動的那位先生);國內知名的有李陽、陳安之…;而孫鶴芝,只能算末流甚至不入流的級別。

我為什麼憎惡勵志講座?

我認為,這一類講座的內容(注意僅論內容)一般存在三大缺陷:

①以情緒化的宣洩代替邏輯的思考;這一類演講想要證明某一個觀點的正確性,一般靠的不是嚴謹的科學推導或至少是理性的思考與辨析,而是不斷的重複和突兀地提高音量(咆哮狀),或是配上特定的BGM刻意煽情。由於當時會場里只有他拿著話筒(掌握著話語權),在多重情緒化的語言的衝擊下,有可能你在某一瞬間就向他的觀點投降了(Ps:演講之初孫說「要多做少想」,後面又大談「想像的力量」,這是矛盾嗎?)。

這些演講也有一些姦猾的地方,也是某些「演說家」常用的小技巧。例如孫鶴芝講「成功=態度+技巧」,他並不多闡述「成功為什麼等於態度加技巧」,而是問「等於百分之多少的態度與技巧」,如果你順著他的思路去想百分之幾與百分之幾,那真是掉進了他挖好的大坑,你就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這一觀點。

②以個例強行說理,甚至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改寫、編造事例;在法律上與考古學上有著「孤證不立」這一原則,即只有一個例子的情況下不能判定某件事情成立。雖然我們不必過度延伸它的適用範圍,但是這可以作為我們觀察他們論證某一觀點的荒謬之處,尤其是在例子到結論的推導過程與例子本身都存在嚴重錯誤的情況下更是如此。在我們經常讀到的某些心靈雞湯中這種情況更是泛濫。

例如歸因錯誤:如何避免一種失敗,和如何獲得一個成功。但成功失敗的實際原因錯綜複雜,有外因,有內因,有時代大趨勢,有現實格局之必然,有運氣,有性格……而雞湯文無視現實的複雜性,籠統將成功失敗皆歸為單一內因,彷彿人只要具備一種好品質,改掉幾個壞毛病便可無往而不利。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雞血效果好,讀者一看哇只要這樣就行了好勵志好簡單,成功觸手可及。但實際一操作呢,各種碰壁。【本段作者:安雅來源:知乎】

例如缺乏可靠例證:拋去孫演講之初為活躍氣氛而講的「哪只手指在上」不談,後面為了講道理搬出的「心理學家研究」、「某某科學家研究」,都缺乏可靠的實驗數據、論文來源,就連拿自己的經歷舉的例子,也很明顯地存在為說理而「改造」的傾向。與其說例證是為說理服務的,倒不如說是例證是為說理而編寫的。在今天的勵志講座中,簡單地舉幾個明顯有導向問題的例子:A愛因斯坦靠想像的力量得出了諸多科學結論(他是超人還是超算?);B在太陽升起時,羚羊要不斷地奔跑,跑得比獅子快,以擺脫獅子的捕獵(事實上只要比最慢的羚羊快就行);C一個同學天天念叨自己上清華,最後上了(用以舉目標的力量是不錯,但清華是有目標就能上的嗎?)

③內容假大空,或缺乏可量化的執行能力;這一類講座,內容除了打雞血一般就是空泛的「成功方法」:確立目標——這沒錯,可怎麼去確定目標?時間管理——怎麼管理?如何才能最高效管理?堅持去做——是有10000小時理論這一說,但是我怎麼讓自己堅持?是一句「根據自身情況」、「加油努力」就能講清楚的嗎?韓寒的《後會無期》中有一句毒雞湯:「聽過許多大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道理誰都懂,再重複一遍也沒多大意義,我們不需要有人再來變換著例子複述那幾句老生常談,我們需要的是能教會我們可以去切身實踐某一道理的科學方法。

道理都是比較寬泛的,道理都要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而定,比如:①只有努力學習,才能考上好大學。②只要堅持鍛煉,才能瘦下來。但我們需要一個具體的狀態+可量化的數字以①來舉例,自己坐下來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個很重要),這裡還要說的是,自己的這個(想要做什麼)必須是可量化的,就是具體的,能用數字標出來的。 什麼樣的大學,958還是211,還是其他大學,提示: 985,211 還是不可量化,究竟是多少分,這個應該容易辦到,上網查或者去他們學校官網。也許近幾年分數不一致,但我們可以看一個趨勢,或者用個最簡單的辦法,做他們的平均值。那自己需要花費多少時間才能達到這個分數呢: 一年時間達到XX分數=狀態+可量化一年時間達到XX分數,是不是感覺還是很空蕩,這個可執行嗎? 答案是不可執行。你需要把自己的平時分數與大學錄取分數做個減法,比如還差100分,那你可以估計單科需要漲多少分,這裡關於學習的具體方法講不了,很尷尬,具體的學習方法每個人也不一樣,最終目標是一樣的。比如一年時間語文就需要漲24分,數學漲24分,每個月2分,每周0.5分。0.5分自己需要背幾篇文章,自己要記住哪個公式,可執行,你知道自己能不能完成,目標分解到自己能夠完成才行,能真正感受到的,能上手。有人要問了,背了幾篇文章,記了幾個公式,我怎麼知道我可以得到這0.5分,這裡需要說到反饋都有周考,月考吧,檢測之後,根據具體能提高多少分,調整狀態,這裡的狀態是時間狀態,因為你可能每次都多漲幾分或者不漲,在你具體的學習方法沒有錯誤的時候,你達到自己的目標有可能會提前或者延後,只有這樣確定了要幹什麼,而不是什麼都在做,搞得自己很累,最終放棄。【本段作者:老沙 來源:知乎】

萬方中寫有《我為什麼憎噁心靈雞湯》一文,我們可以比照一下文中的「心靈雞湯」與今日的「勵志講座」有何異同。

為什麼這形形色色的勵志講座(這裡指針對學生的講座)會得以存在呢?這句話並不是說這些講座毫無作用,相反,正如黑格爾所說:「存在即合理」。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給同學們打打雞血,能夠增加我們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我想這也是校方的初衷。

但是,「存在即合理」並不是「存在即正確」,它是指,客觀存在是合乎邏輯,是「事出必有因」的。我們從長遠的角度來看,用一次次的勵志講座來增進同學的學習積極性,是否是合理高性價比(一次出場費10000元左右)的方式?除了一段時間的熱情以外,它們還向我們輸出了什麼真正有益的價值觀、方法論?

從宏觀的角度來看,這一類「勵志講座」,是特殊社會環境的產物。既借鑒了國外的方法,也結合國情探索出了有中國特色的演講模式,進來社會上曾有「女德講座」「感恩大會」,而針對學生的則有應「應試教育」而生的,自八九十年代以來經久不衰的「高考勵志演講」。

有痛點就有市場。有太多面臨高考壓力的高中學生,處於渾噩與迷惘的狀態當中了,老師的教誨他們大多早已厭煩,而老師們也希望借一個精神領袖式的人物,帶領大家以飽滿的精神投入學習。這一個痛點,恰恰成了部分「勵志家」的舞台,正如上文所提及的,這是一種利潤豐厚的市場行為,而我們不妨從鄭小俠與孫鶴芝兩人相似的演講模式出發,來大膽猜測一下:在他們的背後,已經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講師」產業鏈,這樣的「成功大師」,是可以包裝、塑造出來的,而其本身的水準和內容的正確性,也都是很值得商榷的。

迷惘的我們需要鼓勵,需要指導,但我們捫心自問一下:我們真的需要這樣的「鼓勵」與「指導」嗎?如果有真正的「乾貨」與「大咖」,我們還會選擇孫某這樣的「勵志大師」來講學嗎?說到底,這還是優質知識資源供給不足與病急亂投醫的結果,也是應試教育的畸形產物之一。

最後不太相關的幾點:

這也許是高中最後一次「勵志講座」,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值得「珍惜」,但也許這不是人生中的最後一次,我們有選擇接受高水平演講的權利,也有拒絕低質量演講污染的自由。

如果我們自身就以飽滿充分的精神投入學習,那麼學校還有什麼理由請這樣的「講師」來佔用大家的時間呢?問題也與我們同學自身的狀態有一定關係。

在流向精英權貴階層的通道收窄的情況下,高考是一個普通家庭向中高層次中產階級上升的相對公平的方案,也可以說是不得已的唯一方案。很多高考勵志家向你會向你許諾通過高考成功的美好圖景,但從另一面思考,如果不能藉助高考這一平台保持或實現階層的跨越,則要付出比高中的奮鬥多數倍乃至數十倍的努力。

至少現在選擇權還是在你的手裡,怎麼做、如何做都還能依照你的意志。

祝同學們高考成功!

(本文僅供內部半吊子學術交流使用,歡迎提出意見)

作者: 亞洲成功反激勵學大使 華人總裁反激勵學權威 著名中高考反勵志學專家


推薦閱讀:

優秀的化競生是不做競賽真題的
教育雞湯背後的殘酷分層與我能的追求
被強行灌了三碗雞湯
每日小情書,見過世面的我卻迷失在你的眼睛裡。我愛你!
長得好看就可以了,要什麼內涵

TAG:勵志 | 反雞湯 | 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