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晶元到底是怎麼發展起來的?
中興事件深度曝光以後,輿論除了表達對中興的惋惜,更多感慨中國在晶元產業的落後。4月18日午後,晶元概念股上演漲停潮。近20隻個股漲停。也許中興事件,可以讓我們對中國集成電路的現實重新反思,並且推動中國晶元的快速發展。
其實並不是中興不努力。早在2000年3月中興就合資成立了中興集成電路,在亞洲最先開始3G手機基帶晶元的研發。2015年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也對中興微電子投入了24億元。但晶元是一個吃力不討好的行業,晶元的投入和產出在短時間內是不成比例的,未來收益不可準確預期。而硬體相對不再是朝陽產業,人們更關注軟體的發展,專業人才也出現流失。
過去幾年,華為海思幾乎成為中國晶元行業碩果僅存的一家,那麼華為又是怎麼做到今天這一步的呢?
2004年10月華為創辦海思公司,它的前身是華為集成電路設計中心,這也正式拉開了華為的手機晶元研發之路。2009年華為推出了第一款面向公開市場的K3處理器,定位跟展訊、聯發科一起競爭山寨市場,華為自己的手機沒有使用。因為K3產品不夠成熟以及不適的銷售策略,這款晶元並沒有成功。
2010年蘋果自研的A4處理器在iPhone4上大獲成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海思。2012年海思推出K3V2處理器,這一次用在了自家手機中,而且是定位旗艦的Mate 1、P6等機型。2012年手機處理器已經開啟多核進程,讓人意外的是海思搶在德州儀器和高通之前推出K3V2,成為了世界上第二顆四核處理器。
但是這顆處理器選擇了台積電40nm工藝製造,整體功耗高,兼容性非常差,很多遊戲都不兼容。這也導致華為手機這些機型賣的不好,但是它卻為麒麟910奠定了基礎。
麒麟910是海思的第一款SoC,也就是片上系統。如果說CPU是手機大腦,那SoC就是集成身體各種機能並給它們分配任務的系統。一個移動SoC除了CPU還包括基帶(Baseband)、圖形處理器(GPU)、數字信號處理器(DSP)、圖像信號處理器(ISP)等重要模塊。英偉達、英特爾先後退出了移動處理器領域,就是因為在基帶問題上遇到了麻煩。高通就是突破基帶技術而逐漸成為移動處理器高端,甚至有人戲稱高通的SoC是買基帶送CPU。麒麟910首次集成了海思自研的Balong710基帶,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蘋果和英特爾至今沒有做到,三星也是2015年底才做到。麒麟910宣告了海思的處理晶元正式進入SoC時代,也是華為第一款開始被大眾接受的晶元。
但是直到2014年9月,麒麟925晶元的高端定位才真正被市場認可。從K3V2以來,部分華為手機特別是旗艦機一直使用自己的海思晶元,這並不是華為對晶元盲目自信的心血來潮,而是一項精心謀劃的成功戰略。一方面早期海思晶元離開華為手機的支持,確實很難獨立生存,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海思晶元的出貨量。而且晶元對外出售不是簡單賣出去就行了,還需要提供相應的服務解決方案,而華為手機在內部的溝通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華為旗艦的綁定倒逼海思,必須迅速進步並且穩定供貨,華為P7和麒麟910T,華為Mate7和麒麟925,華為P8高配版和麒麟935,華為Mate 9和麒麟960,乃至到最新的華為Mate 10、榮耀10和麒麟970。旗艦手機為自己的晶元做行業背書,自研晶元又保證了旗艦手機的競爭力,這種共生關係雖然也有一定風險,但麒麟晶元在強大研發投入和研發實力的保證下,最終得到了市場認可。
2013年華為收購了德州儀器OMAP晶元在法國的業務,並以此為基礎成立了圖像研究中心。從麒麟950開始,海思的SoC晶元中開始集成自研的ISP模塊,使得華為可以從硬體底層來優化照片處理。通俗的說,決定手機相機畫質的並不是攝像頭的像素,而是圖像處理器和演算法。從P9開始華為已經躋身全球手機拍照的第一陣營。P9系列銷量超1200萬部,自研ISP模塊功不可沒。
晶元是一個高度垂直分工的產業,從設計、製造、到封裝測試,除了英特爾之外世界上很少有集成電路廠家能獨立完成。即使海思SoC晶元已經是國內晶元產業的龍頭,也依然不是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嚴格來說海思是一家只負責晶元設計的公司,麒麟晶元製造是由晶圓代工企業台積電完成的,它的微架構授權依然需要從ARM公司購買,CPU、GPU等元器件也需要向供應鏈採購。
但是即便如此,華為也成了國內唯一敢對高通說不的手機廠商。今年1月美國高通在北京舉行技術合作峰會,國內廠商唯獨華為缺席。去年11月,小米、OV同高通簽署備忘錄,三年內採購不低於120億美元晶元,華為也沒有參加。這種底氣就來自於海思晶元。
而海思晶元的底氣又來自於長期投入。2014年華為的研發投入比A股400家企業的總和還多。2017年華為研發費用高達897億人民幣,大大超過蘋果和高通。過去十年,華為投入研發費用超過3940億元,居於世界前列。
海思晶元不是今天突然冒升出來的,而是華為30多年來各種要素積累的結果。早在1995年華為就在內部成立了中央研究部和中試部,1996年成立了產品戰略研究規劃辦公室。從戰略規劃、研發到技術商業化,20多年前華為就形成了嚴密的研發體系。到2016年華為已經建立了15所國外研發中心,幫助華為整合全球技術資源,同時通過這些研究所,吸收全球各地的頂尖人才。關於華為的組織、人才、研發、供應鏈、國際化並不是幾分鐘就能講清楚的,但是更多人只是看到華為的技術優勢,而它的本質優勢是公司治理體系,用組織化、制度化的方式來打造現代企業。
2012年任正非曾對華為實驗室講話,(晶元)暫時沒有用,也還是要繼續做下去。一旦公司出現戰略性的漏洞,我們不是幾百億美金的損失,而是幾千億美金的損失。我們公司積累了這麼多的財富,這些財富可能就是因為那一個點,讓別人卡住,最後死掉。這是公司的戰略旗幟,不能動搖。這或許?是華為成就海思晶元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這番話早些讓中興創始人侯為貴聽懂,或許中興事件後就不會出現76歲的侯為貴夜間拉著行李箱出山救火的心酸背影了。
推薦閱讀:
※榮耀華為區別在哪裡?
※你知道華為最漂亮的手機是哪一款嗎?
※美國下令封殺華為設備:華為官方如此淡定回應
※從華為到諾貝爾瓷磚 高端中國製造的紅利時代已經到來
※如何對華為榮耀9進行評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