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最催淚:起飛前3分鐘,一個父親跪在了機艙口

1

近日,認證為「民航飛行員」的博主歡樂的雲端之上分享了一篇博文讓無數網友看哭。

本是一趟很普通的航班,正常有序的下客、清艙、上客。

然而飛機即將關門的最後三分鐘,乘務長發現有3個人沒有上飛機。

當乘務長出去找乘客時,卻發現一個提著大包小包穿著邋遢的衣服的中年男子跪在了飛機艙口,仔細一問才知道他的孩子患上了房室交叉(心房相通的),家裡為了給孩子治病已經傾家蕩產。

本以為孩子可以治癒,沒想到地方醫院宣布孩子時間已經不多了。

全家人只有帶孩子來大醫院看病,因為是全家第一次坐飛機,媽媽帶孩子去看飛機,於是一家三口走散了,請求機組等一等娘倆。

駕駛艙商量了以後決定等,起飛時間過後,乘客也開始情緒躁動。

於是,飛行員決定廣播公布實情。

公布以後,機上的乘客變得靜悄悄的,靜地不可思議。

雖然地面和簽派一直在催飛機起飛,機組卻在不斷據理力爭。

20分鐘後,母子趕來了。

父親站起來不斷責怪孩子母親不懂事,母親也低頭認錯。

飛行員建議可以讓孩子參觀下駕駛艙,落地後讓孩子出來。

父親拒絕了,說謝謝你們的好意,已經給你們添麻煩了,我就不要再添亂了。

飛機進入巡航後,乘務長進來說有旅客想發起捐款,徵求機組意見。最後7位機組成員共捐款8500,134位旅客共捐款67520.

孩子父親收到捐款後跪在地上淚流滿面,並表示一定不會辜負好意,帶孩子積極治療,如果有機會一定讓孩子長大後回報社會。

2

事情在網路發酵後,也有網友議論紛紛,質疑這是否是真事。博主是如此回答的。

問了一位民航的朋友,這位博主確實是南航一位資深機長,常年在微博科普飛行知識。

有的網友認為,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一種中國的軟實力。

當然,北京青年報等相關媒體也認為父親的行為違反了相關法律,建議大家不要模仿,但依舊為善良的機組點贊。

也有一部分網友認為這是典型的「我弱我有理」,評論排行第二的網友如此認為。

難道窮人就該破例?治不起就該去死。

這位網友是不是富人我們不知道,「不仁」這一點是可以輕易看出的。

也有一些人認為機長破壞規則,邀請孩子進駕駛艙會危及乘客生命安全,這與堵地鐵門的行為是一樣。如果不弔銷這個機長的執照,以後飛機艙門口會跪滿癌症晚期患者,所有的飛機都不能正常起飛。

這裡我們需要做一下區分。

為什麼「堵地鐵」會成為千夫所指,而這次「跪飛機」卻能得到乘客的理解,機組的捐款和網友們的一致點贊。

關鍵在於態度問題。

「我弱我有理」的一個關鍵邏輯就在於:「正因為我弱,所以我做的一切都是對的,我有權利破壞一切規則,而我不需要為此承擔任何責任。」

而這一次,父親對自己的行為是飽含歉意的,而機組成員是同意等待,絕大部分乘客願意犧牲自己的時間來幫助這位父親。

一個是強迫別人為自己的行為買單,一個是機組成員主動選擇的善良。

一個是謙卑的懇求,一個是死不認錯的囂張。

這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

一個人因為弱得到別人主動的幫助,這叫人性關懷。一個人把自己弱勢當作牟利的工具,這叫無恥。

這不是「我弱我有理」,而是「我弱我希望你們幫助我」。

前者會收到大眾的批評,而後者則是我希望很多人能學會的一點:「充滿善意的懇求。」

大眾是善良的,為什麼我們往往不願意善良呢?

是因為我們的善良,總是得不到對方的理解,也得不到善良的反饋,會被對方當成理所應當,一旦我們沒法繼續善良,就會被對方在心中打入十八層地獄。

機組成員幫助了父親,得到了父親鞠躬表達歉意。

警察善意規勸扒門的女子,得到了謾罵和侮辱。

這次事件中,孩子可能沒多久的生命了,這是一種對生命的敬畏,有其意義所在。

而高鐵扒門,僅僅遷就了一個常年不準時人的惡習,這不值得為其開綠燈。

其次,高鐵行程緊湊,如果耽誤就有撞車的風險。

飛機時常有延誤,機組人員仔細考慮了如果等待的話,不會造成巨大安全事故。

此外《大型飛機公共航空運輸承運人運行合格審定規則》規定機長確實有權力決定延遲起飛20分鐘,以及邀請一個人進駕駛艙。

不過,這兩個行為必須基於為飛行的安全考慮,機長可能會被公司問責。

但有時候,我們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呢?尤其是別人真的需要幫助的時候。

當法理與情理相違背的時候,法為先、情為本。它的關鍵就在於,限制強者肆意動用力量破壞弱者生存的權利。維護弱者,也是一種法理精神。

薩利機長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的職業就是讓人們家庭團聚和朋友相見,送他們去享受期待已久的度假。所有的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故事、動機和需求、而能幫助他們,使其如願以償,一種收穫感在心中蕩漾,這就是成為飛行員的動力,是一件我心嚮往的事情。

所以,我還是想為善良的機組點贊。

盧梭在《社會契約論》里如此說道:人性的首要法則,是要維護自身的生存,人性的首要關懷,是對於其自身所應有的關懷。

3

2017年6月7日晚,為等候一例捐獻心臟器官,東航上海浦東至武漢MU2520航班特別延誤近80分鐘,乘坐該航班的147名旅客與機組人員共同守候,沒有怨言。

2017年11月21日,CZ6870航班因承運一名生命垂危的解放軍戰士,需要佔用9個座位安裝擔架,面對這種情況,這次航班的多名乘客自願趕往登記處改簽,9名改簽的旅客沒有一人接受航空公司每人650元的延誤補償,所有人都表示愛心不能用金錢衡量。

生活中,很多人確實活得「太硬」了,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利益,把「契約精神」徹底拋之腦後。

從心理學上,如果你希望獲得陌生人的理解和支持的話,「懇求」比「命令」管用的。

但為什麼大部分人喜歡用「命令」而不是用「懇求」呢?

因為有相當一部分人情商是比較低的,他們沒法設身處地思考別人的立場,這就導致自身溝通的失敗。

他們始終沒法理解,有是有各自的利益和動機的,你不能以你單方面的原因就要求別人為你做事。

知乎網友牛胖子分享了自己被同學借錢的經歷。

一位記憶已經模糊的同學找他借錢,聽到同學的父親生病,他就支持了20元。

誰知道這位同學不斷對他冷嘲熱諷。

「你工資這麼高,我們認識時間這麼長,就支持20元會不會太摳?」

「反正你肯定是領導了吧,怎麼也貪污了幾十萬了吧,不像我們這種窮人,連醫藥費都拿不出來!」

「能借個一萬兩萬是最好,少一點借個五六千也是可以的啊!」

「兵中敗類就是你這個樣子的,早晚被人抓起來!」

最後這位同學拉黑了他,哪怕他又加了200.

心理學家發現,在求助行為中彰顯對方幫助自己的「必要性」會大大降低對方幫助你概率。

因為「我弱我有理」只會讓人反感。

奇怪地是,為什麼還有很多人樂此不疲的使用。

傳播學者分析了上百個網路捐款的案例後,對求助文本的話語進行分析後發現,人們樂於幫助的人,在說話時,具有以下特點。

(1)悲情化敘事

它大概的模式是這樣的,要體現一波三折,有以下幾個結構。

我本來很幸福——突然發生悲劇,猶如晴天霹靂——我很絕望想放棄——但有些人給了我鼓勵,還是有希望。

文本通過強烈的前後對比、極化表述、通過情緒一波三折的悲慘故事講述,通過微弱的無力感的表達,使求助文本成為打動人心的巨大力量。

(2)道德化敘事

強調自己是「值得幫助的人」。

在中國傳統道德意識濃厚的語境下,如果說僅僅是「弱者」身份的構建,並不足以為求助者贏得直接的社會捐助,因此大多數求助者還會向潛在救助者表明「我是一個值得你們幫助的人」,以個人品行好、善良、堅強、重情義、有夢想等自我「道德化」的話語模式來贏得認可。

比如很多引起網路巨大影響的事件,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那就是受苦的人,原本很優秀。

(3)多模態話語傳播—「自證」事實

不僅要有文字,還要有圖片,以及一些佐證材料。

研究人員對輕鬆籌的案例研究發現,如果出示了求助主體的身份證、銀行卡號、各個醫院的診斷證明、檢查報告、收費收據,那捐款數額就會增加。

如果你還能出示當地村支書的電話聯繫方式,會更具效果。

所以,我希望做個會求助的人,大家是樂於幫助你的,前提是你能更好地讓他們理解你。

當你需要幫助的時候,你可以求助於自己的雙手,在年老之後,你會發現自己的雙手能解決很多難題,一隻手用來幫助自己,另一隻用來幫助別人。


推薦閱讀:

從「電子寵物」到旅行青蛙,我們是怎麼迷上這些虛擬寵物的?
如何評價《人肉叉燒包》?
【熱議】怎樣評價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這件事?
給人感覺很逗逼的美女真的存在嗎?
為什麼惡魔果實能力者遇到海水就沒有能力了?

TAG:心理學 | 生活方式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