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會道歉嗎?

戰國時期,趙國,廉頗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府上請罪的故事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詳。其實我本不想拿這個「負荊請罪」來說事。實在是絞盡腦汁,在所見所聞中來回尋找,也沒有找到除此之外的關於古代名人道歉的例子。所以我就向親朋好友請教,期待有人能說出一個半個來,結果都說沒有。這我就很納悶了,怎麼會沒有呢?還是父親一語驚醒夢中人:在古代,不論國內國外大都是強權政治,那些在歷史中留名的人又有幾個有這樣的胸懷?是啊,歷史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那些高高在上的大人物怎麼肯如廉頗一般低下高貴的頭顱想別人道歉呢?看看過去那些名人都是怎麼說的:

「永不道歉是人生的金科玉律。君子不會想要他人的道歉,小人則只會利用他人的道歉來謀取好處。」 —— 沃德豪斯,1881-1975,作家

「明理之人從不道歉。」 —— 拉爾夫.愛默生,1803-1882,作家

「永不反駁、永不辯解、永不道歉。」 —— 費希爾爵士,1841-1920,英國海軍上將

可喜的是近現代關於名人道歉的例子是越來越多了,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人性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就拿公開道歉來說,在報紙、電視等媒體上的道歉案例比比皆是,政要、明星等等。雖然他們都是出於外界壓力,是否真誠也未可知,但這至少說明了道歉在維持人際關係上的重要作用。在前面所談及的政治,公共關係如此,個人與個人之間的相處亦如此。有些人可能因為一個應該說出而沒有說出的道歉失掉一個重要的朋友,有些人也可能因為沒有道歉而與自己的愛人分道揚鑣,也有一些人可能因為正確地道歉贏得了大家的尊重,收穫了友情、名聲、地位等。那麼我想問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問題:什麼是道歉?有的人可能會說,這簡單啊,就是認錯,說對不起唄。是啊,說簡單確實也是簡單,可是怎樣道歉別人才會接受?什麼時機是最好的?人又為什麼要道歉呢?道歉的意義在哪裡?

在20世紀以前幾乎沒有人專門研究道歉這個概念,道歉學的興起是在西方於20世紀末,如今已漸成顯學。然而關於道歉方面的著作還是少之又少,在這有限的資料書籍中,我看到了《道歉的力量》這本書。它是道歉學的權威著作,由該領域的專家艾倫.拉扎爾積十年之功,研究了一千多個道歉事例,精心打磨而成。《道歉的力量》從心理學、社會學、文化差異等角度全面介紹了道歉的意義和方法,分析了道歉看似簡單實際複雜的心理機制,闡述了道歉的療愈功能、道歉的方法、道歉的時機、道歉的原因等等。

艾倫·拉扎爾,美國馬薩諸塞大學沃斯特分校名譽校長兼醫學院名譽院長,精神病學教授,知名的道歉學專家。他曾參加《奧普拉脫口秀》等電視電台節目,文章見諸《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今日心理學》等主流新聞媒體。拉扎爾二十幾年來持續在醫療門診以及羞恥與屈辱心理學等領域從事研究與教學,收集了很多相關方面的真實案例,並引導了不少成功的道歉,在道歉學領域絕對是權威人物。因此,對道歉的奧秘感興趣的小夥伴們,拉扎爾所著的《道歉的力量》必定會讓你收穫良多。

什麼是道歉

「道歉」是指雙方相對時,做錯事的一方應該向受害方承認自己的過失,為對方的不滿負責,並且表達悔恨或自責之情。當事的一方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群體,譬如家庭、公司、少數族裔、種族或國家。道歉可以是私下的或公開的,可是書面的或口頭的,有時甚至可以不用言語表達。

真正的道歉包含的意義並不僅僅是說聲「對不起,我錯了!」「我很抱歉」之類的話,因為我們有時候並不能確定對方說這話是在真正地表達歉意還是在敷衍。比如丈夫因為經常晚歸,對抱怨的妻子說:對不起,讓你為此這麼苦惱。他其實只是想讓妻子不再繼續這個話題在敷衍而已,並沒有自責或悔恨之情。然而有時候真正的道歉甚至不需要言語,比如有個司機最後才看到紅燈,他急剎車差點撞上一名路人,然後他扮了個鬼臉,雙手掩面,配上其他的肢體動作,路人便明白接受了這個表示歉意的動作。

不同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下,人們對道歉的理解與詮釋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日本人就習慣性地對很多人,很多事情道歉,他們認為道歉是維護和諧穩定的人際關係的重要方式,想借道歉與被冒犯著重修舊好。而美國人則通常只對配偶、小孩、父母與寵物道歉,他們道歉主要是為了舒解如愧疚之類的內心感受。

男性與女性對待道歉的態度也是大相庭徑。女人比男人更愛道歉(此指真心而非受威脅所做的道歉)這一事實,已經得到了多個學術領域研究成果的證實。女性更容易承認自己有負罪感,因此,會為自己的過失做出更多也更複雜的讓步。

由此可見,道歉是複雜的,不同種族、性別、國家乃至個人都可能對道歉有不同的態度,也會選擇不同的方式道歉。而成功的道歉需要當事雙方根據這許多的內外部環境協商達成最後的一致。

道歉如何療愈創傷

大多時候我們道歉的目的是為了修復破裂的關係,療愈創傷。說到底,道歉這種行為是源於人們的內心,那麼道歉要起作用也在於人的內心,即需要滿足受害者的一項或者多項心理需求,包括:

恢復自尊與尊嚴

確認雙方遵循相同的價值觀

確認錯不在自己

確信人際關係中的安全感

看見冒犯的一方受到懲罰

冒犯的一方對傷害給予補償

與冒犯的一方進行坦誠的對話

通常,人們被侮辱或者羞辱時,自尊心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冒犯者道歉要達到治癒的效果,就必須設法修復這些自我價值受到的傷害,這樣才能使被冒犯著恢復自尊與尊嚴。但有些蒙受羞辱的人寧願表現出堅強、不受影響的樣子,而內心怒火中燒,打算伺機報復。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小心,不要在無意中羞辱他人,更不要惡意中傷他人。如果不幸發生了這樣的事,請真誠道歉,使被冒犯著恢復自尊與尊嚴。

人是社會屬性的,群體之間的交往遵守著相同的社會契約,個人與個人之間的交往遵循著相同的社會價值觀。然後當冒犯者犯了錯,違背來這個契約這個價值觀,曾經相互信任的關係也就岌岌可危甚至瞬間崩塌。如果冒犯者勇於道歉,承認自己所犯下的錯誤,為此懺悔,並保證類似的事情不會再發生,以此來確認雙方遵循相同的價值觀。這樣信任重新建立,雙方之間的關係再次變得安全。

有時候必須讓被冒犯者看到冒犯者受到懲罰,道歉才會有效。正所謂一報還一報,這在學術上叫「報應正義」。還有的被冒犯者需要冒犯者給他們補償,即補救過失、消除傷害、改正錯誤等,這樣他們才能滿意道歉的結果。而有時候冒犯者不需要做什麼,只需要坦誠地與被冒犯者對話,他們就能在感情上獲得解脫。因為比起補償、懲罰等,他們更在意的是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知道冒犯者為何會犯如此的錯誤。在某些情況下,受害人會懷疑自己也應該對傷害負責,他們希望從道歉中聽到,錯不在自己。他們需要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是招來攻擊或者羞辱的原因,而且他們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是正確的。

因為人性是複雜的,冒犯行為也各種各樣,面對具體的情況,被冒犯者的心理需求是不一樣的,有些僅需要道歉滿足他們的一項需求,有些道歉則需要滿足他們多項的心理需求。但這些的前提是冒犯者必須設法了解被冒犯者到底有怎樣的心理需求,不然道歉很有可能失敗。而失敗的道歉或許比不道歉更加糟糕。

怎樣有效地道歉

前面我們說到,成功的道歉要滿足受害者一項或者多項心理需求,那麼我們到底怎樣道歉才算是成功的呢?簡而言之,道歉的過程可以分成四個部分:一、認錯;二、提出解釋;三、表現出自責、羞恥、謙卑、真誠等行為與態度;四、進行補償。

首先,道歉想要有效,最重要與必要的部分就是認錯。冒犯者要知道自己的錯誤行為對誰造成了傷害,又該向誰去道歉,這些行為又對受害者產生了怎麼不好的影響,並且要詳細明白地說清楚自己的過失,承認自己的傷害行為對雙方的社會契約或者道德契約造成了損害。

被冒犯者常常認為,如果只是道歉卻沒有提出解釋,就無法令人滿意,有時候他們寧願得到一個不太討喜的解釋都比沒有解釋來得好。沒有給出解釋會讓人覺得道歉不夠充分,甚至是進一步的侮辱,會讓人沒完沒了地去猜測事情的真相。然而有些時候提出解釋反而是侮辱了受害者,他們覺得解釋就是掩飾,你提出解釋只不過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罪責,比如「我太不小心了」「我太累了」「我記性不太好」。這個時候你還不如直接說「這是我的責任,我深感抱歉,沒有任何借口」。

自責、羞恥、謙卑等態度反應出冒犯者對道歉的重視程度。由於這些態度展示的都是苦惱的狀態,顯示了冒犯者因為做錯了事內心正在承受痛苦與煎熬。「自責是必要且可貴的心理體驗,能幫助人銘記往事,並受到其影響……自責是對良知的拷問,是可能被聆聽和注意到的內在的聲音。」而羞恥則是自責的補充,謙卑則有助於被冒犯者恢復尊嚴。還有真誠,這在私人關係的道歉中是最為重要的,但是有些時候不真誠的道歉也能取得效果,比如國家層面的公共關係,承認社會契約更為重要;又比如公司內的上級向下級道歉,讓下級挽回尊嚴更重要。

最後冒犯者需要提出補償行為。這可以向受害者表明,加害者認真看待對方的不滿,並且願意彌補所造成的傷害。補償的方式有很多種,比如送個合適的禮物、請吃飯、金錢補償等等。一般來說,有了補償行為,道歉將會更加圓滿成功,但是有時候補償行為也並不能讓受害者滿意,這是因為他們的其他心理需求沒有被滿足。

當然,具體到實際情況中,這幾部分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都會有所不同。這個就需要我們自己去領會了。

《道歉的力量》這本書不但用實際的例子證明了道歉在人際關係中可以發揮何等的力量,更向我們指明了有效道歉的方法與時機,分析了人們面對錯誤與道歉時的心理活動與需求,讓我們對道歉這門學問有了一個更加深刻地認識。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無論關係是親近還是疏離,衝突是不可避免的。越是親近,衝突所造成的傷害越大。君不見朋友反目,弟兄失和,一念之差誤終身。要解決衝突,最重要的就是道歉,有效地道歉。正如《道歉的力量》中所講到的那樣,認錯、態度、行為、解釋、補償等交織在一起,相互作用,滿足了受害者的心理需求,於是道歉就成功了,破裂的人際關係也得到了修復。在過去,個人、群體或者國家的道歉常被視為軟弱無能,但是現在,這是勇敢強大的表現。那麼你還在猶豫什麼呢?放下你的所謂的架子,真誠謙卑地去道歉吧。


推薦閱讀:

道歉、糾正、感謝以及其他私貨

TAG:道歉 | 承認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