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在父母的哭窮中長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我從小就是在父母的哭窮中長大的。

不過,也怨不得他們。

家裡確實窮,他們即使不說,我也能感覺到那種貧瘠與辛酸。

物質的極度匱乏導致我長大之後,在花錢這件事上,出現了三種規律:

1,熱衷於便宜貨。

2,熱衷於購買物質,而非購買體驗。

3,不敢進行風險投資。

經濟能力逐漸好轉+心智逐漸成熟後,這種癥狀已經有很大好轉。但依然會感覺到貧窮是最大的恐懼

這也是許多在貧窮中長大的企業家的一個通病。

錢,他們有。

但是,他們依然窮。

那種內心深處的不安全感,會讓他們把賺錢當成頭等大事,其他的一概置後,甚至忽略與無視。

只有金錢的豐盛,才能讓他們忘記靈魂的缺失,避免看到自己的黑洞。

這種葛朗台式的貪婪,並非源於創造的快樂,而是來自匱乏的恐懼。一切都是被動的。被控制的。缺乏自由根基的。

這就不太好了。

戴著黃金枷鎖的人生,雖然金光閃閃,但歸根結底,也是被奴役的人生。

比貧窮更可怕的,是貧窮感。

貧窮可以改變,貧窮感卻會一生跟隨。

今天的你我,已經走過了赤貧時代,本該令孩子免於匱乏感。但神奇的是,許多父母會人為製造匱乏的假象,讓孩子也呆在恐懼之中。

比如,在商場里,一個孩子想要一個玩具,媽媽說:「我們家那麼窮,都快交不起房貸了,你還要天天要玩具,你懂點事好嗎?」

在飯店,姥姥對孩子說:「我們只能吃一碗面,我們沒錢,吃不起好的……」

孩子想要一雙旱冰鞋,爸爸說:「成天要要要,我又不是世界首富,哪有錢給你買……」

沒錢沒錢沒錢!」

窮死了窮死了窮死了!」

是真的沒錢嗎?不是。是大人心裡沒錢。他們把這種擔憂、焦慮、不快樂投射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也重複相似的命運。

這樣的結果是什麼呢?

孩子長時間獲取這種信息,會從骨子裡覺得:我家太慘了,太缺錢了,太卑賤了,太灰暗了,我真的低人一等,沒人會尊重我、愛我……

他執著於此,便無法體驗更高級的需求

馬斯洛需求理論告訴我們,人,只有在滿足了低層需求後,才能向更高層進階。

物質求不得,便一直求物質。

錢求不得,便一直追求錢。

如此一來,就會導致一個現象:身窮窮一時,心窮窮三代。

說到這裡,肯定有讀者會認為:哦,不能哭窮,所以一定要給給給。

錯。

注意(敲黑板,劃重點啦):窮怕了的家長,會有兩種極端表現,一種是拚命哭窮,一種是拚命炫富。

哭窮,會讓孩子毀於恐懼;

炫富,則會讓孩子毀於懶惰。

許多窮人在有了一定儲蓄之後,自己大肆揮霍,也希望兒子能像只寄生蟲一樣生活。

「兒砸,爸爸有的是錢!」

「乖女兒,我們家住大別墅,開保時捷,我們是有錢人,你什麼也不用努力,好好玩就是了……」

「寶貝,爸爸媽媽賺了很多錢,你只要快快樂樂地生活就行了……」

這種狀態,滿足了孩子的豐盛感,但是,卻沒有激發孩子的成長動力。

他學不會為自己人生負責。

也學不會如何努力。

他的創造欲與奮鬥欲,被父母的「我們有錢,你不用努力」給堵死了。

於是,他的人生,只剩下錢。

錢,就成了唯一的價值證明。

既然是唯一的,那就要拚命地展覽。

網上曾經流行過一個視頻,一個00後的小學生在鏡頭前展覽自己的包包:

你們這些窮逼,看到沒?我這個包包,是我媽在韓國買的,9萬,你們買得起嗎?窮逼,用錢砸死你們……這就是姐的豪氣……」

看得人哭笑不得。

但現實中少嗎?不,非常多。你我身邊就有不少。誰造成的?父母當然責無旁貸。

但問起來,這類孩子的父母想法也簡單:愛。

「我賺錢,就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

「我生了他,我就要給他最好的一切!」

可惜,真正最好的一切」,不是物質上的,而是理念上的。

川普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好。

當選總統以前,他是美國著名的地產大亨,資產幾百億美元,哪怕馬上退休,自己也是富可敵國,孩子們一輩子錦衣玉食,什麼都不用愁。

但,川普有像中國部分家長一樣,不斷地「給給給」嗎?

沒有。

他怎麼做的呢?

在很早的時候,他就對孩子們說:你是我孩子,我會撫養你長大。但你要明白,我的錢是我的錢。你要錢,自己掙。

也就是說,他只提供學費和基本生活費,其他費用,孩子都要自食其力。

比如,伊萬卡想要一個iphone7,想要一個LV,想要跟朋友圈去酒吧玩,都必須自己想辦法去賺。

這不是因為川普摳門,而是因為他想要孩子明白:

1,爸爸很有錢。

2,但爸爸的錢是爸爸的;

3,爸爸的錢是通過智慧、資源和勤奮賺得來的;

4,你如果想有錢,也得通過努力去獲得。

獲得了這些信息,孩子就會明白:

父親是強大的,家庭是富有豐盛的,我是安全的,不用擔心貧窮和匱乏。 但如果我要有很多財富的話,不能靠爸爸,我要自己負責起自己的人生,要自己去努力奮鬥。

如果一來,這種他就會產生動力,積極地面對生活,和他自己的未來。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不漁」。

即,給孩子物質,不如給孩子財商;給孩子金錢,不如教孩子賺錢。

精神上的財富,才會讓孩子受益一生。

也因為這種教育,川普的幾個孩子都很出色。

回到我們自己。

家長不應該對孩子哭窮,也不應對孩子炫富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財商呢?

一,和孩子誠實地討論錢。

當孩子問起:「媽媽,我們家有錢嗎?

你可以告訴他:

「親愛的寶貝,我們暫時不是大富翁,但是也有一定的錢這些錢足夠滿足我們一家人的生活,也足夠送你上學你不用擔心。

我相信,在爸爸媽媽和你的努力下,我們家會越來越富有

對了,如果我們學會管理錢,會擁有更多的財富……」

二,讓孩子自己理財。

給孩子立一個小賬戶,每個星期(或每天、每月,視家庭收入和孩子的花銷情況而定)給他定量的錢,讓他自己安排花銷。

他要買零食、買玩具、打遊戲……都讓他從自己的小金庫中支出。

如果花完了,家長不用管,等到固定日期再發放零花錢。如此反覆,他慢慢地就會學會理財。

只有通過親手管理自己的現金,孩子們才能學會制定預算明智地花錢懂得延遲滿足的意義。

如果孩子更小,只有三四歲,可以教他認識貨幣,一起玩賺錢遊戲,在遊戲中,體驗錢從哪兒來?錢有什麼用?我們該如何賺到錢?

三,鼓勵他們投資。

視孩子的能力,給他們設置難度不同的賺錢挑戰。

比如,四五歲的時候,他想要一盒糖。一盒糖10塊錢。你可以給他9塊,另外1塊讓他想辦法賺。

當然,這時候的孩子沒有賺錢的概念,你應該提供N種方法,陪他一起去嘗試。

再長大一些時,他想要一個輛新自行車,你可以給他一半錢,另一半也讓他自己想辦法。同樣地,家長不要置身事外,要引領他發現商機,陪他一起去賺

等到了他能力漸強,能自我負責時,讓他自己去發現投資機會,並自己去投資和運營,你這時候要學會退場,冷靜旁觀,只在他需要時,提供前期資金支持(資金需要歸還),同時告訴他:「爸爸媽媽就在你身後,如果遇到困難,馬上告訴我們,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四,講述靠譜的賺錢故事。

這世間有許多的發財故事。

但是,太多的故事,都是飛來橫財,天上掉餡餅,白日做大夢。

比如,孩子掉了把破斧頭到河裡,什麼才智與時間都沒有付出,結果老爺爺一衝動,給了他一把金斧頭。

阿拉丁無意中走到一個洞里,獲得了神燈,於是有了富可敵國的財富。

這些故事不僅無用,而且有害。

它會讓孩子沉迷於幻覺,將希望寄托在奇蹟上,總盼著有什麼意外發生,讓自己忽然暴富,從此心安理得地懶惰下去。

你要給孩子講述的,是通過自己一步一步的努力,慢慢獲得財富的故事。這些故事,才會讓他們真正懂得努力的重要,賺錢的智慧,勞動的滿足感。

五,在講述獲取財富時,不要誇大財富帶給人的虛榮,而要著重於講述創造價值的快樂和成就感。

賺錢確實是為了養家。

但更重要的一點,從事喜歡的工作,是人生最幸福的事情之一。

當我們在摯愛之事中全身心地投入,它帶給你的創造性快樂,其意義遠大於賺錢。

比如,Facebook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是全球最年輕的億萬富翁。

但在,他在結婚以前,還住著租來的一套一室一廳的小公寓,地板上放一個床墊、兩張椅子、一張桌子,就是全部傢具。

他的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麥片。

每天,他走路或騎自行車上班。

扎克伯格並不在乎物質的奢華,因為,創造帶給他的成就感,遠大於金錢。

六,用體驗和分享,代替物質獎勵。

許多中國家長喜歡用物質來獎勵孩子,比如:

「你如果考試考了一百分,我就送你一大盒巧克力!」

「來,把地拖乾淨,我給你10塊錢。」

「幫媽媽炒菜,我給你買條新裙子……」

財商教育很重要。

但是,父母在家庭中通過物質獎勵,來肯定孩子在學業、家務上的付出,會適得其反。

當學習、幫助父母成了一種盈利方式,學習的快樂,勞動的滿足感,他就體會不到了。

長此以往,反而會導致一種壞習慣。

「我為什麼要考100分,你又不給我錢了!」

「我可以幫你去拿快遞,但你要給我10塊錢……」

正確的做法,是讓孩子在學習與勞動中,得到自然的快樂。

你可以告訴孩子:「我們一起來打掃衛生好嗎?」

你做主要工作,他做力所能及的部分,只要參與就好。當兩人一起打掃完房間,與孩子一起感受勞動帶來的潔凈、溫馨、舒適,再把騰出來的時間,陪伴他一起玩耍,或去戶外參加活動。

學習也是一樣,讓他感受到獲得新知的滿足,成長的欣喜。

如果他確實做得出色,最好不要獎勵昂貴的物質,而要獎勵他有意思的體驗。比如,與孩子一起去旅遊,一起去看他偶像的演唱會,一起去幫助貧困兒童或孤寡老人,一起舉辦家庭聚會,邀請他的朋友們來參與……

——End——

喜歡就點個讚唄(*ˉ︶ˉ*)

歡迎關注我,我會每天更新3個以上高質量回答~~


推薦閱讀:

捅向老師的二十六刀告訴我們:邪惡不可怕,可怕的是邪惡得毫無道理。
夢想同行 全新起航 | 陽光學校談固校區重裝開業典禮盛大舉行
我為什麼反對學校集體補課?
教師是怎樣一個職業?
日本對台灣的殖民統治給台灣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

TAG:教育 | 貧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