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有玩具的孩子想像力更豐富

玩具,是一個故事的抽象存在,記得自己還是孩子的時候,一張卡片都能在腦袋中活靈活現的演起故事。

玩玩具的過程,是孩子在與想像中的對象溝通的過程,是一個感情交流的過程,因為更生活化,跟具實感,不同於遊戲形象的人物型,玩具、公仔,對孩子人格塑造有更為積極的作用。

以下不是一個嚴謹的實驗,只是我見到的幾個人事。

一、親弟弟

弟弟在童年時期,爸媽工作很忙,雖然生活在一起,但是溝通時間並不是很多,有很多次是幾歲的他被鎖在家裡,和玩具玩上一天,晚上開開心心的迎接爸媽。在我看來,帶他的主力,我媽,教育的方式只有打罵,出負面效果概率更大。但是,因為長時間和和玩具相處,弟弟的通感能力從相對具象的玩具機器人,公仔身上,延伸到了任意的事物,過年回鄉下,其他弟弟妹妹拿著竹刀砍樹,玩煙花的時候,弟弟把石頭變成將軍,土塊是異族,樹是神,打起來冰與火之歌出現過的種族、家族之戰,那個時候他並沒有看過冰與火之歌,這是想像力的方面,另一方面情商也算是高的,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初中的孩子,在我不在場,爸媽吵架的時候,能滅火。

二、堂弟

嬸嬸比較節儉,堂弟基本沒有什麼玩具,小時候住在鄉下,因為同齡孩子比較少,多數時候只能自己玩,然後就是被還沒有孫子的嬸嬸,阿姨們帶著,世界觀形成時期,沒有得到豐富的,有效的情感方面的刺激,現在情商比較低,性格暴戾,學習也很一般。高中輟學,從性格,知識儲備,價值觀,情商來看,看不到他的未來。

三、心理學發小實驗案例

參與實驗的以為小朋友有自閉症,交流、理解、想像力等基礎能力相對滯後,孩子經歷有點像我弟弟,不過家人比較焦慮,擔心孩子輸在起跑線,基本沒有玩具和看動畫片的時間,和家人的交流也多是會背詩詞,單詞等。參與玩具實驗治療一年(普通的能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玩具,家長日常生活中,演示與玩具擬人化交流),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跟上了。當然不排除家人觀念方面的改變。

當然這中間還有家教,遺傳等內在外在原因的影響,不過在我眼見和分析之下,依然覺得有玩具的孩子想像力要更豐富,通感能力也更好。


推薦閱讀:

不言之教:人當有獨立之精神
沒怎麼做過家務的女生在男朋友家被對方父母各種明示暗示要求做家務是種什麼感受?
如何讓孩子盡量避免被洗腦?
如何指出他人言論中的邏輯漏洞?
怎麼看待教育遊戲化問題?

TAG:產品 | 用戶研究 | 教育 |